从《抵达之谜》看V.S.奈保尔的印度身份

2013-04-29 00:44郭晓露
大观周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身份认同

郭晓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11(2013)03-0003-01

摘要:作为一位出生于印度婆罗门家庭的作家,虽然自出生起便远离了故土,但印度文化一直根植于其成长期,以至于V.S.奈保尔的很多早期作品都有着浓厚的印度文化特色,甚至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感谢词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高兴极了。这完全是意外的荣誉。这是对英国,我的家乡,以及对印度--我祖先的家乡的巨大贡献。”本文将就V.S.奈保尔的代表作《抵达之谜》来探寻印度文化在其创作中的影响和地位以及作者本人的印度身份。

关键词:V.S.奈保尔 抵达之谜 后殖民主义 印度文化 身份认同

V.S.奈保尔是近年来最重要的英语作家之一,多年前就有人预言他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出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并于1950年来到英国从此用英语写作的作家,V.S.奈保尔曾获得布克奖、毛姆奖,并于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奈保尔的作品主要表现了后殖民主义时期,殖民宗主国对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国家的控制和破坏,以及异质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这一文学风格和主题的确立来源于作者青年时代在牛津大学的求学经历。在牛津期间,V.S.奈保尔初次体尝了移民生活的贫困和孤独,深感自己如迷途的羔羊在异国他乡漂泊,心中苦涩难言。形成其文学风格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V.S.奈保尔长期在外旅游,长期的旅行生活使他更加深刻地观察了社会,也形成了他鲜明的文化旅行家的写作风格,更成就了他原本就无根的、无文化归属的个人特质。他早期的小说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关于特立尼达的家乡小说,二是第三世界独立后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三是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的带有自传成分的小说,而《抵达之谜》(1987)就属于第三类作品,并且这部后期的作品还被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人认为是其扛鼎之作。

一、印度人的特立尼达飘泊之旅

身在亚洲的印度人为什么为来到遥远的中美洲定居生活呢,而且从V.S.奈保尔许多作品——包括《抵达之谜》——可以看出,特立尼达有许多印度移民,他们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圈子并且坚持印度传统文化遗迹生活方式甚至语言,这点我们可以从奈保尔自己在《奈保尔家书》(1999)中的叙述中看出来:“我的父亲生于1906年。那时的特立尼达印度人是一个独立的团体,他们大都居住在乡下,讲印地语,生活依赖于特立尼达中部和南部的糖业园区。生于1906年的那批特立尼达印度人都出生在印度,成人后作为契约劳工(合同期为五年)被输出到特立尼达。”1834年,英国殖民地特立尼达岛废除了奴隶制,但是大量甘蔗园需要劳工,于是英国殖民者又从印度招募契约劳工,V.S.奈保尔家族以及许多其他印度人就都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特立尼达岛的。

1880年,V.S.奈保尔的祖父从印度北部迁徙到了特立尼达。这一事件使得两个相距一个大洋、本来毫不相干的国度,印度和特立尼达,却在V.S.奈保尔的生活和作品中发生了复杂的联系。据说V.S.奈保尔的祖父来到特立尼达后,按照印度北方村镇的习惯建造了那种厚重的平顶房,在房间里摆设了各种印度器具。然后V.S.奈保尔自小就在祖父苦心营造出来的印度婆罗门家庭气氛之中生活。但是许多年后,也就是1962年,当他第一次真正来到印度时,他还是被真实的印度,被它的贫穷和粗鄙所深深震惊了。那个在他的童年时代起就悬浮在时空中的国度也因此烟消云散。

只要对特立尼达稍作了解,我们就会知道它的居民自始至终都并不全是印度人。V.S.奈保尔所描述的特立尼达并不是全面的特立尼达,而是移民到特立尼达的印度人集体营造出来有关印度的意象。他们的“根”不在特立尼达,也不在印度,而在他们想象中的印度。假设V.S.奈保尔的“根”也建立在如此虚幻的场所,那么只能说从一开始他就是无根的。

二、“根”——印度文化

众所周知,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雅利安人迁入,他们带来了雅利安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开始了恒河谷地文明。约公元前6世纪,印度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性。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是印度文化史上灿烂的阶段,这时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但在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进入印度。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经济掠夺。1849年英占领了印度全境,开始了残酷的殖民统治。

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在V.S.奈保尔的成长中,种姓制度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而V.S.奈保尔家族所属的婆罗门阶层是四大等级中最高贵的,他们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而在四个不同等级中,通婚是禁止的,法律上也是不平等的。

三、《抵达之谜》中的印度文化

V.S.奈保尔在《抵达之谜》中,描绘了英国威尔特郡乡村旷野的景色,包括生活在那里的人及他们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同时交替穿插着自己写作的历程和外出旅行时的心情记录。这部被冠以“半自传体小说”的作品,打破了纪实与虚构、小说与散文的界限,以类似印象画派的笔法,捕捉外界事物留存在心中的影像――那些跳跃的记忆光点、闪烁的人影、生活碎片、乡野景色和朦胧的伤怀之情。它们在忧伤调性统领下,使流淌的语词所呈现的一切,具有永久回味的意味;仿佛是对逝去岁月所作的一次邀请或回访。

猜你喜欢
后殖民主义身份认同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寻根与扎根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智取威虎山》: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中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