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创新文化与制度文化研究

2013-04-29 05:17:32王晓辉
西江月·中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创新文化制度文化

王晓辉

【摘 要】现代大学作为知识创新与传播的前沿阵地,传承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承担着创新的重大历史使命。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创新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源泉,赋予了大学持久的生命力和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本文就现代大学创新文化与制度文化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现代大学;创新文化;制度文化

创新文化泛指一切创新活动及其活动方式和活动氛围的综合,是一种激发创新意识、崇尚创新精神、鼓励创新活动、促进创新发展的文化生态[1]。它既作为环境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创新过程,又作为一种渗透到创新主体的潜因素,影响创新者的行为和表达。现代大学作为知识创新与传播的前沿阵地,传承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承担着创新的重大历史使命。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创新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源泉,赋予了大学持久的生命力和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一、现代大学创新文化的内涵

创新来自创新文化的孕育。高校创新任务的实现和创新力的提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底蕴作保证。高校文化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方式影响并实现教育目的。正如《荀子·劝学》中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孔子家语·六本》中说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些文化要素融合于大学的各个环节,形成一种浓厚的氛围和文化环境,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特质,特别是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也就形成了现代大学的创新文化。

现代大学创新文化是一种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通过创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植学生创新精神、发挥学生创新潜能的大学精神和文化环境,组织开展富有创新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新型校园文化。

现代大学创新文化有利于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是一种鼓励探索未知,勇于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新思想,激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革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等的务实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创新主体创新欲强、敢于探索冒险、勇于标新立异、善于开拓进取,创新主体之间乐于团结、协作、竞争、共享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组织能够容忍失败,给创新者自由的创新空间和恰当的评价、鼓励。大学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的中心,历来是各个国家和社会孕育新思想、新文化、新文明的摇篮。创新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在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科技创新和服务引领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要把构建创新文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自身的历史使命,促进并引领全社会的创新文化建设,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

二、现代大学创新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关系

图1 大学校园文化层次模型

(一)创新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关系

创新文化是发展大学制度文化的动力。如图1所示,大学校园文化主要包含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创新文化和制度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创新文化的建设,需要相应的制度文化的建设作保障,制度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文化作为动力。

大学制度文化,是指一所大学的目标、各种文化活动、组织作风、办事风格以及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管理制度等。制度文化是大学建设的基础,也是创新文化构建的保障,它可以不断将人的意识内化,影响精神文化的形成,引发大学创新意识的深层变革。创新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创新主体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依赖制度文化这一载体。激励现代大学创新文化的建设除了通过树立正确的创新价值观,完善创新教育之外,还必须按照创新的规律和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制度规范,这是创新文化建设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创新精神的倡导和培养最终需要借助于制度文化来引导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激发创新需要、规范创新行为、优化创新成果。大学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可以推进现代大学创新观念变革、创新活力的培育和创新型大学的建设,为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制约创新文化构建的制度文化因素

(1)大学教育管理行政化,抑制学术自由发展

招生、专业、课程、学籍、经费等,是我国大学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现在的教育管理依然采用行政管理手段,实行按行政级别区分的科层管理方式。这种长期以来把高校作为政府的一个机构,用行政的管理方式来办教育,导致了行政权力的膨胀和学术权力的弱化。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出:“对教授理智自治权的任何剥夺都会损害学生自己的教育前程。”“大概没有任何打击比压制学术自由更直接指向高等教育的要害了。” [2]但目前我国大学这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体制使大学的权力掌握在职能部门的手中,而对于身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最了解学科发展和高校科研教学的教师们得不到更多的管理权和知情权,导致广大师生对管理制度缺乏认同感,制约了办学的效率和活力,严重地抑制了学术的自由发展。

(2)评价制度不科学,职称评定体系不完善

我国大学的评价制度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存在着种种缺陷,在评价中往往看重分数,一味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弱化和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的评价,容易形成重视教材和专业知识,忽视课外拓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显然是与现代大学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理念相悖的。

对高校的评价,也受到了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这种评价体系将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放在首位,却忽视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属性,弱化了学生、家长、社会对高校的评价。[3]这些教育评价制度的缺陷进一步限制了高校创新文化建设。

(3)激励制度不健全,影响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

大学教师采用聘任制,但存在着只进不出的情况,进入学校的老师相对稳定,没有受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控制,导致一些老师评上职称后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再奋进。另外,大学教师的收入由国家支付的工资、学校的津贴、科研方面的合法收入以及其他一些收入几部分组成。目前大学中还存在着收入分配的问题,由于工作任务,工作量的差异对收入的影响并不大,容易使教师产生不满心理,认为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这些弊端都不利于創新文化环境的营造。

三、从制度文化推进现代大学创新文化建设

大学创新文化的构建,不仅需要教育观念的创新,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保障。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大学的特点,充分激发师生的创新精神。

(一)增强自主办学意识,建立学术型管理制度

大学应树立独立自主的办学意识,在育人、办学的一些关键环节建立更加完善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更大地体现民主性,使广大师生能参与到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来。学术自由是大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的体现,学术自由有利于学术创新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4]大学应该明确高校的性质、任务,地位、作用、权利、义务以及国家相应的政策、制度,依法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应对新情况,迎接新挑战。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

(1)尊重学生个性,建立选课制度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条件,在专业、课程、进程和教师等方面,应享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部分优秀学生可自主跨学院和学科类选择专业,按大类或按学院招生的学生可在大学科大类或学院内自主选择专业。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学生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力,增加和开放全校和各院系的选修课,方便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能真正实现比较自由的选课。在学习进程方面,学生可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增加学习的灵活性。同时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凡有两位以上教师同时开课的课程学生可自主选择任课教师。

(2)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以知识、能力创新的综合要求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材。在课程改革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积极推行个性化教育,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重点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重视产学研的结合,通过定期在有关单位的见习、实习,使学生接受企业的考验,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从实践中获得提升。

(3)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

思想的碰撞可以激起创造的火花。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海森堡说:科学植根于对话之中。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求异意识和超越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只是灌输现成的知识,还应当运用提问、观察、互动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之中,“The one real object of the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课堂环境。同时,大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人云亦云,勇于质疑,不惧权威,敢于超越前人,勇攀高峰。诺贝尔奖获得者内尔纳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有真正被孤立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能力。”[5]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很多著名的大学的创新文化建设方式,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办学宗旨: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哈佛大学在教学上鼓励学生“出风头”,一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都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调学生的参与性。麻省理工学院同样在创新文化的建设上表现突出,各个学科相互融合,激发师生对创新的独到见解,推动着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在教学手段上,要重视对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及时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注重创新精神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1)优化人才配置,公开引进人才

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机制,才能达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的教师资源引进不能只局限于本校或本地区,应该在国内,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吸纳贤才。对于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可以尝试进行特聘教授制度,实现对优秀人才的支持。加强多方合作,打破高校间、高校与社会间用人界限,搞好互聘和联聘,达到资源共享。

(2)全面进行绩效考核,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大学的绩效管理,要帮助教师提高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建立稳定的人力资源队伍,[6]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工作中,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责任感,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为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大学应对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考核与奖励,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改革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奖励勇于开拓“创新教育”的员工,将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按比例进行考核,奖金与课时酬金分配以及评优、选优、晋级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开展“创新教育”挂钩,尽可能奖励那些勇于开拓创新并获得一定成绩的教师,使他们的辛勤耕耘有所回报,激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继续开拓创新。

学生评价方面,不同大学要根据自身情况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与教学评估制度,拓宽评价思路,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总的来说,应当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那种机械的、僵化的、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和考试成绩的考核形式和方法,代之以灵活的、开放的、注重创新和实践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优、选优活动,都要突出创新因素,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及勇于开拓创新,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最重要的考核和评估标准。

(四)构建合理的创新分配与激励机制

(1)建设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科研体制

“创新的实践表明,只有不同学科、不同学术背景和不同学术思想的科学家之间的思想撞击,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6]以人为本,建立能促进学科交叉的科研体制,在构建这样的体制时,可以先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基本工作量和奖励薪资,让教师有自主选择以教学为主还是科研为主。对于科研团队的建设,要从改革基层学术组织结构人手,打破原有学科组织结构和科研组织模式,形成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促进创新团队建设。

(2)健全科学的科研奖励制度

学校要改革科研奖励机制,改变目前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评价体系,以严谨的学术标准衡量论文质量,鼓励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大学要加大对团队合作攻关技术创新的支持,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高校学术创新环境。逐步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的高校薪酬制度,加大对优秀拔尖人才的分配倾斜力度,注重对人才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

依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技术入股、创新分成等政策,鼓励创新个体向市场转化创新成果。严厉打击侵害专利权、著作权和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维护创新权益,保护创新积极性。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建立起长效的激励机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制度环境。

四、结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这个提升创新精神的时代,人才和知识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个国家都把创新教育放在了空前重要的位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赖于现代大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依赖于创新文化的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为构建现代大学创新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大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培养出社会主义玄奥的创新人才,最终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伟大目標。

【参考文献】

[1]吴畏,陈泞.构建高校创新文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5(1).

[2]兰勇,李尚群.高校创新文化的几个特征[J].高等农业教育,2003(1).

[3]诸桂英.试析高校创新文化建设[J].黑龙江教育,2008(5).

[4]梁成柱,宋宁.构建大学创新文化提高高校竞争能力[J].中国市场,2008(6).

[5]叶山土.创造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改革[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2(2).

[6]员智凯,李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7]王良云.论高校创新文化的建设[J].文教资料,2008(22).

[8]陶新珍,叶良均.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制度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8(6).

[9]李丙文.HG大学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创新文化制度文化
用“爱”铺满孩子成长之路
南北桥(2017年2期)2017-02-06 22:50:15
小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文化建设探析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6:34:50
诚信文化打造与商业模式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力分析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新常态经济时期构建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7:54
浅谈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浅议班级文化建设
考试周刊(2016年14期)2016-03-25 04:11:01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人民论坛(2016年5期)2016-03-24 22: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