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人性化问题研究

2013-04-29 20:11董妮
西江月·中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评价机制人性化

董妮

【摘 要】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满人性的建构与发展。在批判当下中小学教育人性化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教育人性化问题,教育人性化的实施必须解决两大问题:基础教育回归人性原点;评价机制的人性化。为解决这两大难题,必须注意:教育遵循自然规律来教育学生;从政策上变革,确保教育人性化的实施。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人性化;评价机制

一、当下中小学教育人性化的缺失

人若受过正真的教育,他就是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他若是没受教育,或是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东西[1]。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2]那么,我们当下的中小学教育表现如何呢?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教育已经上升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教育被作为刻板的制度而存在的今天,其工具化的特征和功利性目的的日益凸显,当它盲目跟进科学时代的步伐时却漠视了生命的存在忽视了人性的意义。长期以来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传统的学校教育将教师和书本置于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学生成为“附庸”,这样造成学生精神紧张,消极被动,对学习毫无兴趣。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的厌烦,恐惧和不满。这种教育已经造成了对人性的破环。调查显示:全国小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占20%-30%,中学生占40%-50%,这个比例远高于成年人。[3] “当我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了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未来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将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么想呢?“即使说这种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我看见那些不幸的孩子被不可容忍的束缚捆绑住时,硬要他们像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继续不断的工作。我怎么不为之感到愤慨,怎能不断定这种做法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欢乐的年岁是在哭泣。” [4]

当这种失真的教育因其酿成的恶果而逐步走到尽头。这种教育因其培养人们不能懂得“为何而生”,为此“何以为生”的本领与知识的发挥就会陷于盲目而失去人性之根本,人性为技术和物质服务,忘记了人是目的的要义。在现实的枷锁下,呼唤人性化教育。所谓教育人性化,从根本上讲,就意味着教育应当符合人之为人的发展规律,把人作为有正常感情。

二、当下中小学教育人性化缺失的原因

第一,教育工具化使教育丧失人性。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过去和现在乃至将来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中其实非常缺乏对个性自由的崇尚。中国人渴望革新,但又害怕新事物,国民性就体现在这里。作为中国学生的家长,毫无疑问也不能逃过这种桎梏教育带来的思想毒瘤。很多中国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的功利性太强,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将来有份好工作。一旦教育变成了工具,非人性化教育所导致的不择手段就会暴露出卑劣的本性。然而,教育从来都不应该是一种工具性的技术,而应当是根植于人性的一种必须。人们忙于追求种种外在目的,人生的全部意义被淹没在对物的片面追求中。使人成了支离破碎的片断的人,成为物化的人,为工具理性所支配的人,丧失了生命激情的人,教育遮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只能使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最终我们将会成为一个厌学的民族。

第二,刻板的制度化教育将学生的知、情、意、行割裂。我们的种种智慧都是奴性的偏见,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经调查发现,中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苦于死记硬背,教师乐于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鉴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5]这样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兴趣得到不到重视,从根本上扭曲了教育的目的。我国的现实教育问题不是质量太高了,而是毫无质量可言。我们不是教的知识太多太难了,而是教的太死了。在非人性化的传统教育里面是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走标新立异的道路,大家只能齐步走,朝一个方向前进,目的就是让所有人成为如同工厂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那样统一,统一的考试题,个性没有一点点的生存空间。当一个个年轻的生灵被一种满载陈规陋习的教育所荼毒残害,我们把知识教成了僵死的只需要进行记忆的符号,学生没有真正获得多少具有实际意义的有用的知识。

对教师而言,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管得太多,统的过死,自主发挥空间太小,这就使得中小学教育工作单调和枯燥,几乎是一年又一年地重复前人和自己。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各具特色的补习班,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學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长此以往,百年之后,无可用之民,届时中国国土上布满了两眼无神的蠕蠕动物。一个社会教育水平的高低不是取决于形式化的数字,而是取决于制度、文化及价值观念上的至高点,这将比有形的课改、教改,教育只是形式的改革而不注重质的革命重要得多,这便是倡导教育人性化的理由。

三、解决中小学教育人性化的对策

第一,人性化教育遵循儿童身心自然规律发展的必然趋势

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4]他反对教育忽视人的自然天性,其实这也是传统教育的弊病所在。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力量只能来自人个性的活源泉,只有个性起了作用,才能培养人的个性。”

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是教育人性化的前提,而尊重差异性的前提则是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在进入学校之前,他们已经开始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他们是身心有待完善的人,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体,因此需要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教育者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引导”区别于“驱使”、“奴役”和“愚弄”。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言“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就是不教给他认识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教他怎样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然后,当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暴露其愚昧、骄傲和种种恶习的时候,大家就对人类的痛苦和邪恶感到悲哀”。[4]

在引导当中特别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地、辩证地选择教育的方式方法,变一切为多样化,变划一性教育为个性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优势和弱点,如果在教学中不考虑这样的差异,势必抹杀学生的个性。如果学生蕴含的潜能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能被唤醒和加以发展,就会萎缩乃至泯灭。个性教育作为尊重人的教育,正是为了激发、唤醒、发现、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作为教师应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显示不同的个性,寻找每一个学生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最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最主要的是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机源的机灵点,使孩子能够充分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

2、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中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自然的教育—让感官去唤起。其实,就培养我们的方法来看,如同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只能够在书斋中孤孤单单地思考,或一辈子都只能够同不相干的人谈论空想的问题。教师的作用不在于教给学生的内容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自主的去观察周遭世界,用感性直观去抓住理性,学会用自己去思考别人,而不是用别人来思考自己。要使方法能够激起求知的愿望,它第一就必须来得自然。[2]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人类也在渐渐的被物化、异化。那些原本是人类独有的感性认识能力,现在都附于高科技产品。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加要注重对学生感性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小学生。假如能使孩子们先运用他们的感官(因为这最容易),然后运用记忆,随后再运用理解,最后才运用判断,这样才会次第井然。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牢牢的确定。

第二,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

当前最重要的教育问题是基础教育薄弱,即最低限度的普及义务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令人满意。

美国教育评论家斯塔而姆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改进。”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豪无疑问考试是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合理的评价方式。但仍存在很多弊端,考试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全面性。人性华教育绝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怎样使教育评价机制服务于人性化教育。

1、科学进行学生评价。科学进行学生评价,单一的考试评价机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在学生群体中,有很多可能因记忆具体信息取得良好成绩,得到奖励,这样就忽视了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可和长足发展,导致社会上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更有甚者不能妥善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造成心理失衡。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注意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终身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2、改革教师与学校评价机制。改革教师与学校评价,长期以来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唯一标准的做法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应建立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科学评价标准,要综合性、全方位评价教师的工作、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过程。教师除了要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外,还要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社会、家长应该变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学校应积极听取教职工、学生以及家长的合理意见,结合学校特点发展有自身特色的独特教育模式。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国民素质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以为北京、上海的高楼大厦与纽约、东京的一样,中国就现代化了,盖一栋楼房,修一座桥梁是比较容易的,但更为重要的教育的良性发展,国民性的发展。人的个性和潜能是不一样的,教师的责任是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发挥其潜能,现在中国教育的政策性变革应该平等的尊重人性,在政策性的人性化中实现基础教育的人性化。人性化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差异,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使所有儿童和青少年在既有先天禀赋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使其身心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传统用教育实行的是选拔教育,淘汰教育,只对学生特定教育阶段负责,而人性化教育则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柏拉图论教育[M].郑晓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4.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94.

[3]杨轩.教育,我们有话要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5.

[4]卢梭.爱弥儿[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41-202.

[5]崔允潡.新课程“新”在何处?—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教育发展研究,2001(9):5-10.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育评价机制人性化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书院文化对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中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技术应用有效性研究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