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称呼歧视 建设和谐社会

2013-04-29 18:32陈晨林凤高岩
建筑与文化 2013年9期
关键词:歧视民工阶层

陈晨 林凤 高岩

摘要 “民工”,本来是中性的词语,然而这几年来却蒙上了贬义的色彩。颇有争议的是,“民工”这一词到底应该不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庞大的民工群体已经形成新的社会阶层。这一群体有着他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他们去不到乡土气息,又渴望城里的生活;他们为养家户口,却到处招人们的白眼;他们求新求变,但摆脱不了小农意识。他们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是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是社会新的阶层。然而,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的社会阶层,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平等,不仅仅要体现在制度上,也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同样包括对人的称呼与称谓。取消“民工”这一称谓,势在必行。

关键词 民工 歧视 阶层 新市民

农民,一提到农民大家会想到什么?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个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一张嘴一股大苞米叉子味,整天在土里刨食的人。他们到落后、贫穷、愚昧、粗俗。而提到“工人”,人们往往想到的却是城里人,吃国家粮的。那么,提到“民工”呢?盲流?农民工?Urban Migrant morkers ?进城务工的农民?外来经商人员?没有人会去想这么琐碎的词语。孙金栋先生在2003年12月12日的中国青年报撰文《“民工”这个词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如是说:“多少年来,留在人们记忆里的民工是衣冠不整、文化不高、素质低下、偷鸡摸狗而且只配在小品中出现,逗人一笑的被大都市的人贬为‘江北佬、‘山东老乡之流。”这就是以上三个词语在大部分人头脑中的反映。当用母语说出一个很常见的,习惯性的词语时候,人们头脑里反映的只是这一事物的形态或形象。

“民工”,是1.2亿中国农民为寻找出路,改善生活条件,靠自己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改革开放后的神州大地上创造了这个词。然而,这个词却被蒙上了歧视的色彩。

在“两会”中,政协委员郭树清认为,消除歧视要从称呼开始,建议改掉“农民工”这个称呼. “农民工” 这个称谓将逐渐淡化。[1] 而且“民工”二字是没有法律依据,早已过时的歧视性称谓。[2]按以上情况来看,给民工换个名字势在必行。然而,朱胜国先生在中国青年报题为《“民工”称谓并无多大意义》一文中设问,“首先应该搞清楚的是,‘民工称谓本身有什么过错吗?”并用荀子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加以回答。是的,我们首先肯定的是“民工”這个词本身没有错,也同意您的“对民工的歧视来源于对农民的歧视”。同一蓝天下,偏偏有了城市与农村之分;同样的呱呱坠地却有了工人与农民之别。是我国的制度带给了农民诸多的歧视。 “‘民工称谓背后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任何人都无法抹杀“民工”称谓的历史演进过程,也无权更改人们的习惯性称谓。”对朱先生的这一观点有一些质疑:我们无权也无法改变客观历史,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权利改变一个带有歧视色彩的称谓呢?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达到1.2亿,如果包括在乡镇企业打工的,则全国有2.5亿农民工。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的数字? 1.2亿,2005年日本的人口总数才为1.28亿。这样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已经成为一个被身份遮蔽了的另类工人阶层,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3]这是一个不容忽视也不容轻视的阶层。我们有必要改变这一阶层的歧视性称谓:

一 制度歧视已经逐渐消除

农民与工人的身份是由我国以前的户籍制度决定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随着中国社会化进程的发展,农民的利益得到了很大保障,农民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根据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试点方案》,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常住户口。因此,工人和农民不在是身份和地位的差别,而仅仅是职业的称谓。[4]所以,在制度方面,农民与工人的差别将越来越小。

二 淡化新生阶层认同感 维护社会稳定

民工这一阶层的划分,应该是以研究对象农民工和非研究对象的心理归属去划分的。这是一个新生的阶层,如果在阶级或阶层的壮大过程中迅速提高了自己第社会地位,而这个被提高的声望或新占有的社会位置还没有被社会其他阶层所“承认”。那么,这个迅速提高了社会地位的阶级或阶层所感到的“怀疑”和排斥也会较多,其为维护既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会“警觉”感也越强。[5]是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存在决定了对农民乃至民工被歧视的社会意识。 这是一种桎梏,一种意识形态的桎梏。

由于制度歧视是合法的,是法律规定的,因而人们会把不公平归咎于法律本身的规定而至少不把怨气发到歧视行为主体的身上,而社会歧视是非法的,受歧视者对歧视行为更加难以忍受,因而与制度歧视相比,社会歧视反而对社会稳定具有更大的破坏性。显然,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遭受的歧视是双重的既有制度歧视,又有社会歧视。[6]是社会各个阶层的认同感加重了农民工自身的自卑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确实没有城市民众所有的知识和物质,但是这个不能成为城市瞧不起农村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的借口,如果要为这个现象——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城里人与农村人的对立——找个借口的话,那应该是认同感,而且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认同感,是城里人的认同感,而后又导致了民工的被认同感。而要把这种认同的标准强加在民工的身上,是不合理的,或者可以说是强盗的逻辑 。

三 “民工”这一概念已不符合时代要求

民工的原意是指在政府动员和号召下参加修筑公路、堤坝或帮助军队等工作的人。今天1.2亿 “民工”的产生的是中国农民运用市场机制的结果。随着中国城市化进一步加大,会有更多的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转移出来。他们不仅仅局限于建筑行业,它们所涉及的领域包括餐饮服务、市政、服装、纺织、食品加工等众多行业。民工概念之不妥,还在于这一概念的语义并不准确。[7]民工的构成已经不在是由结构单一的农民组成,也包括城市里的下岗工人,高中或者高职高专毕业的学生。所以,“民工”这称谓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路是你们铺的、楼是你们盖的、桥是你们架的、树是你们栽的、花是你们种的,更不必说人们吃的饭菜了。离了你们,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我无法想象,也不愿想象。但是用什么来称呼你们、赞美你们呢?新市民?新工?援工?我大脑一片空白 。

一 你们是新市民

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来,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城镇率也由2000年的36%升至2003年的将近39%。世界各国城镇化规律表明,当城镇化率超过35%以后,就预示着进入加速期。[8]所以,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会有更多的农民向城市转移,向小城镇转移。他们在城镇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了大量的国民财富。有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其中农民工的贡献率为16.3%,占了将近1/6。 據统计,按同等岗位、同样劳动生产率,农民工工资平均比城市正式工低32%,仅此一项,全国近亿农民工每年就使企业增加利润7 046亿元。[9]

二 你们是城市的援工

农民来到城市,所从事的大部分是“三D”工作,既dirty, difficult, dangerous .他们与其它工作是填补关系,只有小部分才是代替关系。他们从事城里人不屑从事的工作,民工是城市里不可残缺的一部分。来自河南日报2005年2月3日题为《离了农民工?城市会怎样?》的报道:在传统春节来临之际,“农民工荒”的局面有加重的趋势。保姆,春节缺员9万;美容院,过年八成要关门;洗车行,店老板亲自上阵;饭馆,普遍加薪留员工;建筑工地,冷冷清清多停工。可见,民工在城市里扮演的是何等重要的角色。

结束语 不管“民工”这个词是不是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也不管应该怎样称呼这样一个已经存在的,并将会进一步扩大的阶层,其最终目的就的要提高外来打工人员的社会地位,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从政策上,从制度上,保障外来打工人员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李小云 左停 叶敬忠 .《中国农村情况报告》.2003-2004 社会文献出版社

【2】 “民工”这个称谓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N]. 中国青年报, 2003-12-12

【3】王春光. “农民工”: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 《社会学》(J)2005年 第5期

【4】张洪慧?孙明雪 http://aoyun.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05-05/22/content_4746456.htm}

【5】张翼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 《社会学》(J)2005年 第10期

【6】《小康中国痛 ——来自底层中国的的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王洪春 阮宜胜 《中国民工潮的经济学分析》(M).中国商务出版社

【8】张敬民.城镇化的关键是“化 ”掉农民.《社会学》(J)2005年 第4期

【9】http://iask.sina.com.cn/browse/browse_detail.php?qid=1737781

猜你喜欢
歧视民工阶层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就业“男”题背后的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研究
美国女镇长“歧视”米歇尔遭炮轰
谁更老实?
李宇春的罕见暴怒源于“歧视”
奥斯卡的“歧视”道歉欠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