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娜
摘 要: 作者提出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写作所需要的材料,并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主要采取采取提示复述法、模仿写作法、情境写作法等,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英语写作能力 提示复述法 模仿写作法 情境写作法
学生通过培养整理思想、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准确表达与表述情感和事实的观点,达到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比较重要的,不管是从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考虑,还是从应试方面考虑。来自农村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书面表达时不知道如何下笔。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进行了分析,以对学生有益。
1.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的材料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一个从阅读到写作的准备过程,也是一个过渡阶段。英语作文不仅涉及思维训练,还涉及语言训练,从而体现出其具有多层次的概念。平时多做些阅读,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句子的更多结构,还能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下意识地从写作的角度分析课文,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的写作信息。通过培养,学生了解文章文体、句子编排、文章语篇及作者怎样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等技能,从而不仅提高写作构思能力,还增长写作知识。
2.对学生分层次地培养英语写作能力
在有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储备量后,可以逐次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培养英语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提示复述法、模仿法、情境法等写作形式,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2.1通过提示复述法
采用这种形式的写作方法,是为了培养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获取写作材料、掌握句子的编排及结构的能力。
首先,可以采用补全句式的方式,并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技巧,并锻炼其连词成句或者连句成段的能力。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5中的第二单元课文教学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如下提示复述课文:TheUK consists of?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and?摇?摇 ?摇?摇.Wales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part of?摇?摇 ?摇?摇.The king of?摇?摇?摇 ?摇united Great Britain in the 17th century in a p?摇?摇?摇 ?摇way.
其次,可以通过回签问题式的方式,指导学生从课堂教学内容中抓住主旨,并积极地提出有关问题。例如一篇有关Body Language的文章,出示了相关图片,让学生根据如下几个问题展开想象,连句成段,从而进行书面表达。
(1)What is the function of body language?
(2)What do you think the role of body language in our daily life?
(3)Are all the body language the same in the world?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m?
2.2通过模仿写作法
因为进行提示复述法和阅读的写作培训,所以学生对英语写作所需要的遣词造句的技巧及灵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一定要培养学生准确掌握抓住文章中词义、文章文体、句法结构和句子之间的各种连接方法的本领。一般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重复写教材中文章的训练;第二步,直接让学生以范文为例进行仿写。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有关名人传记的文章,学生会被要求重复写这些文章,并总结其以时间为主旨、写人为线索的特点,从而仿写一篇有关人物的文章。
2.3根据情境写作法
这种方法在英语写作能力中占有较高的地位。英语写作要求学生富有创造、流畅、准确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基于此,我把历年高考中的书面表达题做了分析,并将其以图像、表格、文字等各种形式给学生命各种话题,让学生多层次、多侧面地得到训练和培养。有时候,学生要是有兴趣,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情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3.结语
某些学校在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践训练之后,所教班级的英语期末成绩优秀率不仅第一,平均分也居于第一,并且所有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由此来看,在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时,选择好的培养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很有利的,所以学习质量的提高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树勇.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5(01).
[2]邹晓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书面表达提高的一些方法[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1).
[3]严丽媛.高中英语写作训练探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4]孙玉芬.浅谈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