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解“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更有效

2013-04-29 22:29:22吴日彬
新课程·下旬 2013年1期
关键词:谓语主语

吴日彬

摘 要:在高考文言文考查中,文言虚词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字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是常考的内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实例的分析,探讨了该如何讲授这一用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之;主语;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

在高考文言文的考查中,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必考的内容。“之”字是文言文考查的重中之重,在“之”字的用法中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讲授的过程中,常常觉得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也理解不了这个用法。笔者想通过本文详细的论述怎样讲解“之”字这一用法,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的有效。

“之”字这一用法在文言中是很普遍的,在高中课本必修一到必修五,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下面几句是笔者从课文中摘录的。

用在主谓之间就是指“之”字所在句中的位置而言的,即“之”字的位置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所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就是指把“之”字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后,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简单地说,为了表达更为完整、更为复杂的意思的需要,要让一个句子用在另外一个句子里,充当另一个句子的成分,古人常在要充当句子成分的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插进一个“之”字,而这个“之”是无实义,不用解释的。它的作用是取消这个句子的独立性,表明这已不再是句子,而是可以作为句子的成分的词组了。

那么,如何教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之”字的这一用法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要做一个关于语法知识方面的学情调查,备好学生

因为笔者在讲授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没有事先进行学情调查,这本来可以三言两语讲清楚的知识点,结果是讲课时花了很长时间,讲了几遍了,学生还是不理解。

于是课后我问了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点的情况,结果发现,非常多的学生还分不清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也分不清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类实词及虚词,更不要谈句子的各个成分分别有哪些词语充当了。他们的语法知识非常的薄弱。所以,到了高中只要一讲到关于语法方面的知识时,大部分人都是不理解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主谓宾都分不清楚,那这个知识点讲起来就吃力不讨好了,课堂的有效性难以保证。

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在备学生的环节做得不够充分。我们通常认为这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在初中阶段已经讲了,所以我们在讲解一些文言语法时,自己先假定他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讲解“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时,直接就跳过这些必要的语法基础知识,结果就是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理解。没有这些必要的语法知识,在听“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时,他们就会觉得很混,不理解那是肯定的了。所以笔者认为,讲授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前,一定要先做一个关于语法知识方面的学情调查。先了解学生的语法知识水平,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引导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否则,将事倍功半,做无用功。

二、对症下药,打好语法基础

虽然文言文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但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特别是语言中较稳固的语法,其变化是非常缓慢的,所以古今语法差别并不大。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各句子成分的位置和各成分由什么词充当基本上还是一样的。而不一样的各种特殊语法现象就是学生难理解的部分了,如,文言文中各种词类活用、各种变句式以及各种虚词的特殊用法。有了坚实的现代汉语语法基础,对这些特殊的语法现象的理解就会容易得多。所以,要理解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要先学习好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用现在的一般规律理解古代的特殊用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学好文言文中的語法知识,就一定要有好的语法知识基础,这样学古代汉语语法才不会是沙上建塔。所以在教文言文之前,我认为非常有必要补补他们的语法知识。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句子的结构、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及由哪些词语充当的,并能准确的划分句子成分。这样在讲授文言文的特殊用法时才会事半功倍。

三、实例讲解——划分句子成分,深入浅出讲解“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由上文可以知道,文言文中“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了句子独立性后就变成了构成句子成分的词组,所以,可以通过划分句子成分来讲解这一用法。

在划分成分时,一定要把在主谓之间加了“之”的结构当作一个整体或者一个词组,这样就容易理解了。(为了方便,后面我暂时把取消了句子独立性的句子叫小句,把其主语、谓语叫小主语、小谓语。)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首先,讲解这个句子之前,我先给出现代汉语中与之相似的例句,划出句子主语和谓语。例如:他的母亲病了很久了。这句子的主语是由小句“他的母亲病了”充当,指的是“他的母亲病了”这一件事情。这时它在大句子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词的功能。至于这件事怎么样呢?则由谓语“很久了”回答。因此,这个小句就做了大句子的主语了。

其次,划分了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之后,再划出句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主语和谓语。先把句末语气词“矣”,句中语气词“也”以及结构助词“之”去掉。这样,这个句子就剩下“师道不传久”了。这跟上面的例句是相似的,学生应该很容易就把句子的成分划出来的。讲解划分句子成分时,一定要强调把句子“师道不传久”中的小句“师道不传”看成是一个整体,不能把它看成句子,它在大句子中充当主语成分,而大句子的谓语就是“久”。

再次,就是要讲解为什么要加“之”在“师道”和“不传”之间了。讲解时,先把“师道不传”抽取出来,这样“师道不传”可以是一个单独运用的句子了,句子的主语是“师道”,谓语是“不传”。但在它们之间放进一个“之”字,这个句子就不能单独使用了,而是变成了作用相当于一个词语的词组结构。在小主语“师道”和小谓语“不传”之间用一个“之”,变成了“师道之不传”。

这在形式上词组化了,不再是个独立的句子,而是变成了词组,让它做大句子的主语,在意思上还是原来的意思。“师道之不传”指的还是“师道不传”这件事情,但会显得话还没有说完,至于这件事情怎么样呢?那么,读者必然等待下文——“久矣”来回答了。这时整句话的意思就比“师道不传”更加的复杂和完整了。

简单处理的话可以这样理解:为了表达更为复杂和完整的意思,现代汉语可以直接用指代一件事情的句子做另外一个句子的主语,从而达到表达的需要。而文言文中则要把指代一件事情的小句在形式上词组化之后,再充当另外一个句子的主语,做法就是在这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个“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中的“之”都属于取消句子独立性,让加“之”的小句做主语的类型。

在主谓之间加了一个“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后的小句子, 除了做主语之外,还有做宾语、状语及复句的分句等情况,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邻之厚,君之薄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等。这些类型的分析讲解跟做主语的类型是一样的,学生理解了做主语的类型,其他几个就很容易理解了。

总之,“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是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语法知识点,我们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他们的情况确定适合他们的讲授方案,善于引导学生理解新的知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5).

[2]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中华书局,1994(6).

[3]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

(作者单位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新兴惠能中学)

猜你喜欢
谓语主语
谈谈引导主语从句的连接词的用法
巧用无灵主语,让续写更灵动
非谓语动词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非谓语动词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短句—副词+谓语
娃娃画报(2019年8期)2019-08-05 18:21:56
图解非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题不难答 石娟
非谓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