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版本“乘法口诀”的编排比较

2013-04-29 22:29:22郭云霞
新课程·下旬 2013年1期

郭云霞

摘 要:乘法计算离不开乘法口诀,乘法口诀有两种,分别是“大九九”和“小九九”。当前,新课程改革正深入进行,对于乘法口诀的教学,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不同,苏教版采用的是“小九九”,每句口诀只属于一个数字,如“二七十四”作为7的口诀来学,北师大版虽然仍是“小九九”的内容,却采用了“大九九”的形式,每句口诀都可以屬于两个数字,如,“二七十四” 既在2的口诀里,又在7的口诀里。那么,这句口诀作为几的口诀来学更好呢?这是值得思索的。

关键词:乘法口诀;不同版本;口诀意义

乘法计算离不开乘法口诀,小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后,由于计算的需要,紧接着就要学习乘法口诀,乘法口诀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学生正确计算乘法算式的好帮手。乘法口诀有两种,分别是“大九九”和“小九九”。

“大九九”有81句,它的特点是:不管哪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有9句。例如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六五三十,七五三十五,八五四十,九五四十五。 “小九九”有45句,实际上就是从“大九九”中删去36条大数字在前的口诀,如六五三十,七五三十五,八五四十,九五四十五等。它的特点是:几的口诀就有几句,在每句口诀里,表示相乘的两个数中第一个数总是不大于第二个数,遇到相乘的两个数相同时,该数的口诀就结束了。例如,5的乘法口诀就有5句: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深入进行,对于乘法口诀的教学,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不同,苏教版的编排采用的是“小九九”,北师大版的编排严格地说,既不是“大九九”,也不是“小九九”,它是采用了“大九九”的形式,“小九九”的内容,初看每个数的口诀都是9句,会以为一共是81句,再看就会发现其实还是“小九九”中的口诀,是45句。例如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虽然是9句,但却不是真正的“大九九”中的口诀,而是把在“小九九”中不属于5的口诀(后四句: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也作为5的口诀来学,到后面的课时又再次出现,重复学习。如,五六三十在6的口诀中再次出现,五七三十五在7的口诀中再次出现,五八四十和五九四十五分别在8和9的口诀中再次出现。而在“小九九”中,这些口诀不会重复出现,五六三十只作为6的口诀来学,五七三十五呢?则在7的口诀里,五八四十和五九四十五分别在8和9的口诀中来学。由此可见,在这种编排中,每句口诀都可以属于两个数字,如五七三十五既在5的口诀里,又在7的口诀里,那么这句口诀作为几的口诀来学更好呢?这是值得思索的。

我有幸参与了这两种编排的教学实践,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在苏教版的“小九九”中,首先学习的是1~4的乘法口诀(10句),虽然句数较多,但积比较小,容易记忆。然后依次学习5的口诀(5句),6的口诀(6句)……直到9的口诀(9句),整个过程呈现出由少到多、由简到难的特点。在北师大版中,首先学习的是5的口诀(9句),然后依次是2的口诀(9句),3的口诀(9句)……直到9的口诀(9句)。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第一,顺序不同,先学的是5的口诀;第二,每个数都是学9句,其实只有最初学习5的口诀是全新的9句,即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其后每次学习的9句中都会重复前面学过的口诀,如,学习2的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八十六,二九十八,其中“二五一十”就已在5的口诀中学过了,学生真正要学的是8句;学习3的口诀时,其中“三五十五”和“二三得六”已分别在5和2的口诀中学过,学生真正要学的是7句。依此类推,到了学习9的口诀时,只有“一九得九”和“九九八十一”这两句是需要学的新口诀,其余7句都已在前面学过。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编排的特点与“小九九”正好相反,是先多后少,先难后易,越往后,学习的新口诀越少,重复性很强,非常注重在学习新口诀时回顾旧口诀,能起到复习的作用,但也因此使得口诀的学习顺序与“小九九”中完全不同,如“五九四十五”,在“小九九”中是作为9的口诀,在这部分内容快结束时才学,而在这里却是作为5的口诀第一课时就学,这种不同孰优孰劣呢?哪种有利于学生对口诀来源和意义的理解呢?

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是直接把编好的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向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要让学生参与编口诀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把乘法口诀与乘法意义有机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法口诀,能体会到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口诀。编出口诀后,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用口诀时,更要把用口诀计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避免脱离实际应用的单纯记忆。

如,学习“二七十四”,“小九九”中这句是在学习7的口诀时首次出现,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共21句),经过前面三个课时的口诀学习,发现了一些编口诀的简单规律,当教师将学生熟悉的拼小船的生活情境呈现出来时,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拼一只小船需要7个三角形,进而计算出拼两只小船需要14个三角形,即“2个7相加是14”,稍加概括,就是“二七十四”,由于新教材不再区分被乘数和乘数,不再强调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所以2和7可以随意放在乘号的两边,乘法算式可以是“2×7=14”,也可以是“7×2=1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自己轻松地编出了口诀,而且充分理解了口诀的意义和用途,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同样是学习“二七十四”, 北师大版中这句是在2的口诀中学习,在7的口诀中复习。之前学生只学了一个课时,是5的乘法口诀(9句),因为学生有5个5个数数的基础,所以,对记忆它们并不是很难,但从中还没能体会到编口诀的方法,还无法把乘法口诀与乘法意义相联系。

教材呈现的是饭前一个小朋友准备碗筷的情境,这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一下子就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筷子的使用是一双一双的,从数量上当然就是2根2根地增加,当摆了7双的时候,一共是14根,即“7个2相加是14”,这时很多学生就会说出“七二十四”,显然这么说没错,而且这正说明学生对口诀的意义和编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实际上“大九九”中是有这句口诀的。

但教材中呈现的口诀仍是“小九九”中的“二七十四”,这实在是太牵强了,怎样解释呢?学生得到的信息确实是7个2,不是2个7,难道说乘法口诀中小数放在前面顺口,这是约定俗成的?怎样能让学生的思维从“七二十四”跳跃到“二七十四”呢?生硬地强行纠正是不好的,此时必须想办法让学生明白“7个2相加是14”和“2个7相加是14”之间的联系,这种竖着看,这是7个2;横着看,这是2个7。此时,学生才能明白“7个2相加是14”与“2个7相加是14”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看作2个7比较简单,可以更快地算出结果(用加法),终于可以从“七二十四”过渡到“二七十四”了,但感觉还是别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显然对口诀的理解出现了困难,学生学得累,教师也教得累。

可见,“二七十四”的字面意思就是“2个7是14”,作為7的口诀来学很容易理解,而作为2的口诀来学就不好理解,费时费力,非常麻烦,虽然到后面学习7的口诀时它又出现了一次,能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但掌握乘法口诀的基础是理解口诀,只有理解了口诀的意义,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正确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记住口诀。

类似这样的理解,困难非常大。以7的口诀为例,在“小九九”中共有7句,从“一七得七”到“七七四十九”,只作为7的口诀一次学完,在学习过程中与1个7、2个7、3个7……7个7相对应,学生没有出现理解上的困难。而采用了“大九九”的形式则共有9句,从“一七得七”到“七九六十三”,问题并不在于仅仅多了“七八五十六”和“七九六十三”这两句,而是这9句中有6句已经分散在前面学过了,学习过程中都出现了上述的问题:“二七十四”作为2的口诀学过,对应的信息不是“2个7”,而是“7个2”;“三七二十一”作为3的口诀学过,对应的信息不是“3个7”,而是“7个3”……至于新增加的“七八五十六”在“小九九”中是作为8的口诀来学的,对应着“7个8是56”的信息,“七九六十三”是作为9的口诀来学的,对应着“7个9是63”的信息,这里却作为7的口诀来学,对应的信息正好相反,学生难以理解。

对于这45句口诀,“小九九”的编排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当学完之后,只要让学生在口诀表里拐弯背(每一横行结束后竖着拐下来),即可达到形式上是“大九九”的效果。而只在形式上模仿“大九九”,不但看起来复杂,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好理解,比较麻烦。

综上所述,我认为苏教版的编排更适合学生学习。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十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