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环境浅析

2013-04-29 00:44盛译元
现代语文 2013年1期
关键词:文化环境教育环境语言环境

摘要:语言学科对环境的认识可以分为积累、思辨论证以及广泛应用三个阶段。作为语言学分支学科的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作为狭义应用语言学的语言教学研究中都涉及到“语言环境”这一概念,但所关注的语境内容各不相同。我们在综合分析影响语言教学过程的各种语言环境因素基础上,将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环境区分为个人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三个部分。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学 语言环境 个人环境 文化环境 教育环境

一、引言

“语言环境”有时简称“语境”②,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学科研究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语言环境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必备条件”(陈昌义,2000),这已经是第二语言学习领域内不争的事实。尤其在第二语言教学界,人们非常重视语言环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学界关于社会语言环境、自然语言环境、多语言环境、副语言环境、教育语言环境等对语言教学影响的研究不胜枚举。但国际汉语教学领域所应考虑的语言环境要素应该包括哪些,如何处理这些环境要素并使其最大程度地促进汉语教学的效果等问题目前学界还少有研究。

本文首先对语言环境进行“历时”研究,总结语言学学科对语言环境认识的三个阶段,再从共时层面梳理不同语言学分支学科对语言环境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尝试归纳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环境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二、语言学学科对语言环境的认识阶段

自19世纪初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语言学摆脱哲学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语言学领域中关于语言与语言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一)积累阶段

19世纪中期以前是语言学学科对语言环境认识的积累阶段。在这一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一统天下”,语言学家主要将研究兴趣集中在通过比较的方法建立语音对应关系,探讨语言演变规律上,没有意识或者极少认识到语言环境与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为后来语言学各个分支学科对语言环境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宝贵资料。

(二)思辨与论证阶段

19世纪中期,语言学家在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语言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开始对“语言研究是什么”“语言是什么”等问题进行哲学思辨与探究。这一时期关于语言与语言环境关系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派别。一派以“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为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索绪尔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划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方面,并提出“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在语言自身之中研究语言和为研究语言而研究语言”。索绪尔的理论奠定了20世纪结构语言学的基础,但同时割裂了“语言环境”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将“言语”研究和语言环境研究排除在语言学研究之外。另一派以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为代表。同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林诺夫斯基在研究中指出“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纠结在一起,语言的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Malinowski B.,1923:307)这一主张,并于1923年提出“语境”这一概念。在马林诺夫斯基语境理论的基础上,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orris)于1938年首次提出“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术语。语用学将研究的视角置于具体语言环境中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上。经过不断发展,语用学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语言学研究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还有一派以法兰西社会学派的梅耶(Meillet)为主要代表。在语言学学科发展的历程中,梅耶最先将语言研究的社会方面纳入语言学研究范畴之内(戴庆夏,1993:5)。研究者开始关注具体社会语言环境中的言语现象。社会语言学随之在20世纪60年代得以兴起,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三)广泛应用阶段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的飞速发展及相互交叉影响的日益频繁,关于语言与语言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日趋多元化。在语言学各分支学科中,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社会环境,尤其重视言语社区、年龄、性别、阶层、民族、家庭、社会网络环境中的语言变异,以及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语用学则主要侧重于研究语言发生的情景环境,如言语交际中的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预设(presuppositions)等;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即语言教学,研究语言的学习环境,进而探究语言学习的规律以及如何将这些规律运用到语言教学中。在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中,教育学将语言环境作为教育环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法的选择以及教材编写等方面。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语言的亲疏远近,以及持不同语言,生长于不同语言环境之下人们的思维习惯、族群认同意识和态度,以及对世界的认知等。

三、不同语言学分支学科对语言环境的认识

作为语言学分支学科的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作为狭义应用语言学的语言教学研究中都涉及到“语言环境”的概念,但不同研究领域对语境的定义不同、研究思路不同,所关注的语境内容也有所不同。

(一)语用学研究中的语境问题

语用学最早关注“语言环境”的研究。马林诺夫斯基(1923)最早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伦敦学派创始人弗斯(John Rupert Firth)(1957)在《语言学理论概要》中对语境做出了明确的阐述,他认为语境包含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语境(context)和由非语言因素构成的情景上下文(context of situation)两部分内容。后者又包括:1.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人物,个性;2.有关实物;3.言语行为的效果(Hymes,1976:22)。索振羽(1999)在此基础上,将“语境”进一步区分为“狭义的语境”和“广义的语境”。狭义的语境指言语发生的上下文语境。广义的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其中,情景语境主要指个人环境,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所选话题、所处场合以及参与者的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心态等;民族与文化传统语境包括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以及价值观等。(索振羽,1999)

语境研究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用学家认为语境的存在是为了使话语意义能够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语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如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会话结构等的研究都建立在对语境的研究基础之上。索振羽(1990)将“语境”研究看作是与预设、会话含义等同样重要的语用学研究内容。从语用学的发展史看,早期的语言学关注狭义的语境,也就是上下文语境。当代语用学则开始研究广义的语言环境对话语理解及表达的影响。从这一角度看,语用学就是一门“狭义语言环境学”。

(二)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语境问题

社会语言学研究“人们说的话”(王远新,2006:258),同时揭露“社会”与“语言”“这两个变项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等”(戴庆夏,1993:2)。社会语言学家研究语境的最终目的,是研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变异以及在言语社区、社会阶层、民族、年龄等社会语言环境中人们对语言的认同等问题。因此,社会语言学不关心狭义的上下文语境,而是更关注情景语境与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将语境归纳为八个部分,分别是:“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索振羽,1999:20)

(三)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语境问题

于根元(2003:46)指出,“语言教学是应用语言学中主要的内容。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就是指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作为狭义应用语言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活动。语言教学又是以传递“语言”这一具有特殊性质的知识为内容的教学活动,而语言的产生、发展、变化和使用都离不开语言环境。克拉申(Krashen)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即把一种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内在化,成为学习者大脑机制的一部分。而语言环境在这个内在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语言教学研究中当然也就包括研究语言环境诸构成要素对语言内在化过程的影响以及规律。换句话说,语言教学关注狭义语言环境中那些与教学实施过程以及学生的习得过程密切相关的因素,其概念外延远远大于语用学所定义的广义的语言环境。

四、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环境

语言学习的模式主要有两种:自然学习和课堂学习。自然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采用非自觉的方式掌握目的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过程。课堂学习则是指学习者通过参加有组织的学校学习,以特定的目的为驱使,并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应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系统地掌握目的语知识的过程。自然学习过程一般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因此语言教学主要研究影响语言课堂学习的因素,以及各要素对语言学习效果的影响等。“语言环境”因素正是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环境”是指课堂汉语学习活动中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所有主观和客观因素的总和。

2005年“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际汉语教学时代已经到来”(吴应辉,2010),2006年“六大转变”政策的提出,促使世界范围内汉语教学的主阵地由国内转移到世界各地。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环境较传统意义上对外汉语教学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们在综合分析影响语言教学过程的各种语言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认为新形势下的国际汉语教学语言环境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个人环境

弗斯(1957)曾对语境中的个人因素做了阐述。他在研究中将语言表达和理解中所涉及到的非语言因素称为Context of situation(情景上下文),其中参与者的有关特征,如人物、个性等都是重要的语境内容。我们认为弗斯提出的语言环境因素既然影响语言的表达和理解,那么也必然在一定意义上影响语言教学的效果。我们将弗斯提出的“人物”和“性格”因素与国际汉语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认为国际汉语教学中的个人环境具体体现为学习者的社会特点、性格特点、学习目的(动机)、学习策略和语言观念等几个方面。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这些个人环境因素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汉语教学的效果。

1.学习者社会特点

学习者的社会特点指学习者作为社会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职业、地位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对国际汉语教学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王室成员和普通民众由于社会身份的不同,在汉语教学中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甚至教学内容均需有所不同。王室成员作为泰国贵族,更加关心中泰两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中泰两国的关系,而普通民众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可能更加关心旅游、生活等话题。

2.学习者性格特点

学习者的性格因素也将影响汉语教学的效果,有研究表明,性格外向的学习者与性格内向的学习者相比,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掌握汉语知识。国际汉语教学针对某个国家的学习者,这些学习者往往体现出一些性格方面的共性。如中亚地区的学生大多性格外向而缺乏纪律性,喜欢迟到;日韩学生大多遵守纪律,尊重师长;欧美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

3.学习目的和动机

汉语学习目的和动机是另一影响汉语教学效果的个人环境因素。教育学通过大量实证性的研究证实了学习动机的强弱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学习目的和动机还从一定程度上预测了学习者能够达到的学习水平。

4.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Duffy G.,1982:357~373)学习策略的不同会对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有学者认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与一般性语言学习策略有所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策略会呈现出差异。学习者采用单一的学习策略还是多种学习策略,采用哪种学习策略都将影响汉语教学的效果。

5.语言观念

语言观念指的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言以及对目的语言学习本身所持的观点和态度。语言观念也可以分为“工具性观念”和“系统性观念”两种。持语言工具性观念的学习者重视语言的交际能力,不太关注这种交际能力的养成是否通过系统的学习,更加不重视汉语学习的可持续性。而持系统性观念的学习者则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的有机体,语言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文化环境

关于语言和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已经是学界的共识。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处理好文化要素与语言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他们相互促进;处理不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则将使语言教学的效果事倍功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者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冲突,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以及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态度。

1.学习者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冲突

文化的差异性是文化本身固有的特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说不同语言的人的文化观念也必不相同,学习第二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第二语言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因此学习者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一组客观存在的矛盾。这种文化差异可能是直接的、明显的,如中西方差异,西方人健谈,喜欢平等的对抗,极力表现自我,向外延伸自我;东方人婉转含蓄、模棱两可,压制自我、慎言戒言,对环境高度敏感。也可能是细微的、不明显的,如东南亚有些国家信奉佛教,对人热情,和善,强调自我,不喜欢干涉他人等。这些文化差异会给语言教学带来现实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汉语教学的效果。

2.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辞典》认为,“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 (冯天瑜,2001:20)

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是影响语言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认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对“文化”本身的认同,即是否具有多元文化态度,是否用包容的态度对待现代文明中同时并存的不同文化现象。二是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如是否愿意了解中国文化,并用开放的态度接受中国文化对其自身文化的改造。

3.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态度

学习一种语言,必然面临一个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其中包括接触汉语教材,与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老师打交道等。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行为中很可能产生交际失误,甚至可能产生冲突,形成交际障碍。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学习者本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强弱影响学习的效果。比如日韩等国家的学习者含蓄内敛,不喜欢表达,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开口,造成很多“哑巴汉语”的现象。

(三)教育环境

已有对语言环境进行的分类研究一般按照“二分法”将语言环境区分为“个人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其中“社会环境”包含“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两个部分。这种分类方法与弗斯对“语境”的分类方法一致,是对语言研究中“语用”思想的继承。我们认为,从语言教学学科自身特点出发,教育环境在语言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们将其单列出来予以讨论。

教育环境作为语言教学中的一种语言环境,指的是对教学组织形式和组织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一般由组织语言教学的具体组织单位、区域、国家制定,通过对语言教学形式所做的规定约束语言教学的效果。语言教学中的教育环境主要包括教育政策、教育资源、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的应用、师生关系等。

1.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一般指的是由一国政府制定的在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具体实施的方式和办法等。”(盛译元,2012)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尤其是语言教学政策属于一个国家汉语传播的顶层设计,对这个国家的汉语教学情况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2.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一般指“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崔永华,2008:129)教学资源为语言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帮助,比如黑板、图片等直观教具可以直接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设备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多方位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教育资源还包括获取教学相关资料的途径,如图书馆、网络媒体等。

3.课堂教学语言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一般认为采用目的语语言组织教学的效果好于相同条件下采用学习者母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教学。然而是否采用目的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取决于采用哪种教学模式,还取决于学校教育制度的规定等。如在一些国家的国际教育学院开设的汉语课,校方规定必须用英语来教授汉语的情况。

4.教学方法的应用

王策三(1985,244~245)认为“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语言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虽然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在达到教学目的方面可能“殊途同归”,但其实施过程和步骤都可能对语言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5.师生关系

汉语教学在世界其他国家大多是一种汉语作为二语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太强调师生关系,似乎这已经是无需讨论的问题。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尤其当将“语言”作为教学的对象,而教学过程又涉及用“语言”来教“语言”的时候。另外,师生之间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

以上分析了语言学学科对语言环境的认识过程,以及不同语言学分支学科对语言环境的认识。在综合分析影响语言教学过程的各种语言环境因素基础上,我们认为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环境应该包括个人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三个部分。在国际汉语教学中,这些环境因素与教学活动要素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行为能动地改造环境,另一方面,环境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状态。教材的编写和选择要以教学环境为基础,但同时教材所设计或创造出的微观教学环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语言环境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注 释:

①本文行文中的“语境”即“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Duffy G.Fighting off the Alligatores:What Research in Real

Classroom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1982,14(4):357~373.

[2]Hymes.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22.

[3]John Rupert Firth. A Synopisis of linguistic Theory,

Studies in Linguistic Analysis, Blackwell, 1957.

[4]Malinowski 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见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5]陈昌义.论外语语言环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2).

[6]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

[7]王远新.语言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8]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吴应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及汉语国际传播探讨[J].语言

文字应用,2010,(3).

[11]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Z].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2]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社,2008.

[13]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盛译元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100081)

猜你喜欢
文化环境教育环境语言环境
文化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小学班主任如何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浅析古代汉语的名词动用
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的优化
大学生英汉语码转换态度的影响因素探析
佛教三大信仰群体与中国文化环境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