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习得两大理论研究范式述评

2013-04-29 00:44杨旭
现代语文 2013年1期

摘 要:迄今为止的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范式可以归结为生成语言学的普遍语法和认知语言学基于使用的建构语言理论。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具有客观性,应该找到适合全人类的普遍语法,但无法解释儿童是怎样运用普遍语法解决具体语言里具体问题的;以托马斯诺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强调语言是基于使用的,语言知识源于语言的使用体验,语言习得依靠人的一般认知能力。虽然目前对该理论的研究刚开始起步,但它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本文以这两派的主要观点进行述评,期望藉此深入探索儿童语言习得的难解之谜。

关键词:普遍语法 基于使用 难解之谜

一、引言

儿童语言习得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语言呈现不同的特征。到目前为止,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有多种理论解释和假说,其中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以乔姆斯基(Chomsky)为代表的天赋论派和以托马斯诺(Tomasello)为代表的基于使用的建构论派。乔姆斯基把儿童语言习得的成功解释为儿童对抽象语法原则的掌握,由于儿童生活环境中语言资料的贫乏,所谓的普遍语法只可能是天生的;相反,托马斯诺激烈地批判生成语言学中普遍语法的观点,支持认知语言学,从社会语用学的视角提出了基于使用的儿童语言习得理论。他认为儿童在日常交际中的解读别人意向和探求语言模式能使他们掌握更多的语言构式,这些构式最终成为他们交际时运用的语言。儿童语言习得是先天的还是基于使用建构的已成为众多学者不断研究的焦点。本文尝试以乔姆斯基天赋论的语言习得观和基于使用的认知功能语言习得观加以评述。

二、乔姆斯基天赋论的语言习得观

在乔姆斯基看来,无论一个儿童出生的背景和习得语言的环境有多大的不同,他们最终都能达到大致相同的语言水平,天生就具备某种学习语言的潜能。儿童在智力还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能较好地习得母语,他们输出的话语是符合语言系统规律的。虽然儿童接触到的母语刺激是贫乏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高效成功地习得母语的知识体系。他们不仅可以理解在本族语中从未听说过的句子,而且还能够造出以前从未听过的句子,所以儿童能在较短的时间能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所有这些说明婴儿出生时是不会语言的,但他们天生具有渐进式习得语言的能力,这与他们天生学走路的能力一样,说话也是一种人类固有的行为活动。

乔姆斯基认为人的语言知识是由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两部分组成(Chomsky N,1965),普遍语法是全人类语言所共有的,是人类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先天获得的,没有地域和种族差别的人类种属特征。原始语法在语言经验的刺激下被激活,成为目的语的参数。他从先天的语言知识构成的角度研究语言的生物属性,强调语言的生物属性是一个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和知识系统的自足系统,各系统之间以模块的形式相互独立、相互作用。在语言模块的内部,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句法结构之间也相互独立。乔姆斯基把经验无法解释的东西归于语言知识的天赋性,把天赋看成人的生物禀赋。而个别语法是各民族语言所特有的,是人出生后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学习掌握的。乔姆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天赋结构,外部环境对语言发展的作用就无从谈起,人就不可能从胚胎成长为人,其语言官能就不可能达到决定其行为的成熟能力状态。儿童拥有了天赋结构,才会按天赋决定的基本路线发展,最终得以成熟。

乔姆斯基认为人天生的语言能力由两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为初始状态,其语言为内在化的语言,大约在人的成熟期前后形成;第二个部分为稳定状态,其语言能力由第一部分的初始状态成长、发展而来,是初始状态在个别环境中的特定产物。他强调先天的初始阶段的语言能力处于首要地位,为人类各种不同语言的共同基础和来源,而稳定状态的语言能力(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居于次要地位的。初始状态的语言能力决定稳定状态的语言能力。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同样摆脱不了唯理论的语言哲学观,与唯理主义者所主张的“天赋至上,理性至上”的观点一致,从这个角度来说“普遍语法理论是语言学界哲学上的唯理论的回潮”(杨秀珍,2004)。乔姆斯基想力图用普遍语法理论来回答哲学认识论的问题,即人的能力和知识是来自何处,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乔氏的观点与笛卡尔和莱布尼兹所倡导的观点有相一致的地方。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决定因素,语言材料或后天的语言环境只是起触发作用,这一观点与柏拉图感性经验促进知识回忆和笛卡尔感性经验确认天赋观念的观点有相同之处。

如果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原则的确存在,那么可以设想以下情况将会发生:其一,没有接触到任何现实语言的儿童,比如狼孩,在与人类分离的情况下能自发地创造一种语言,它代表着普遍语法。这与乔姆斯基普遍语法不仅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对于全人类而言是一致的观点是不相符的;其二,每个人的语言能力都是相同的,因为他们拥有相同的先天语言功能;其三,语言始终是不会发展的,即使有发展也是随机的、杂乱无章的,因为古今人类的语言能力应该是一致的,而且把天生的普遍语法规则代入什么样的参数完全是个人的选择;其四,在儿童语言习得这一复杂的过程中,若只把所谓的“参数”代入先天的普遍语法原则,就不可能出现先有“独词句”和“双词句”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语法学习的过程。

天赋论引起了学界极大关注,反对者有之,但称赞者更有之。在称赞者看来,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论很有价值:

(一)儿童在自然环境下轻松习得母语的事实令语言学家颇费思忖。如果儿童没有天赋语言知识,那么他们学习母语就会和学习别的语言一样,接触什么便习得什么,听到错句便习得错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儿童不可能根据有限的语言输入用归纳、概括、类比、联想或其他普通程序获取全部语言知识,也就是说,有些语言知识不是学会的。因而,儿童的语言习得问题自然成了语言学家必须解释的逻辑问题。

(二)乔姆斯基认为,人具有天赋的理性能力和理性原则,它们作为禀赋、潜能而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这种潜在的能力和原则是通过外界的对象和后天的经验来“唤醒”的;语言学习也是一种天赋,是一种内在的机能,人之所以习得和使用语言,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这种能力需要得到后天的触发。因此,语言学最终应该为人类探求和解答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乔姆斯基虽不是第一个把语言和人类心理学联系起来的人,但他是第一个详细地从语言性质去阐明大脑性质的人。乔姆斯基关于在人脑子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的语言机制的看法,已引起脑科学领域、认知科学领域的学者的广泛注意。既然生成语法是把人脑的语言遗传机制确定为理论对象,而人脑的形式属性在人类现有的认识水平上又无法通过经验的或实证的方法去认识,通过语言进行间接研究便成为大脑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尽管乔式的唯理主义也是以“刺激贫乏”为起点来推断知识的天赋性,但是在研究知识是如何获取得的问题上,柏拉图和笛卡尔研究的都是较为笼统的知识。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语言习得的问题就能解决知识的获得问题。从这点可知,乔式对语言的研究方法似乎更具可操作性。

(四)乔姆斯基的理论渗透着天赋思想。他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语言天赋论本身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使哲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大众都开始关注起语言学,使语言学和生物学有可能结合起来,使语言学对教育、医学和社会政策产生了强烈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天赋论是有积极意义的。(杨秀珍,2004)

语言发展的确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但是大量高深的语言习得规律也很难完全归因于语言的输入。从语言学理论发展的历程来看,乔姆斯基学说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要避免将天赋论错误地理解为神赋论或天才论,也不应过分地夸大天赋论而忽视后天的因素。

三、基于使用的认知功能语言习得观

Tomasello在吸收众多语言习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儿童语言习得领域中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出发点,提出了基于用法建构的语言习得理论。该理论主要来源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强调儿童语言习得是基于使用的,以构式学习为中心的,同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儿童语言习得的机制和规律,批判生成语言学理论对儿童语言习得过程做出的不切合实际的解释。该理论是在彻底的功能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应用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理论和当代心理学在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成果,多角度揭示了语言获得的规律和机制。

(一)生态系统的语言习得观

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因素和规律,众多学派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基于用法建构理论的语言习得从生物的种系发生过程、社会文化历史演化过程和个体发生过程三个层面阐释儿童语言习得是有机统一的。

1.生物种系发生过程。

人类个体在较短的时间内习得语言符号系统,这一奇特的生物适应性大大好于其他物种,可以把其归为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乔姆斯基从人类的生物适应性角度出发,把其归结为“普遍语法”,儿童经过环境和经验的交互作用,在接触少量具体语言材料后,完成具体语言“参数”设定,从而获得具体的语言(Chomsky N,2002)。生物的种系发生过程对“先天论”进行了合理的肯定,而乔姆斯基的理论肯定人类先天遗传生物基础无疑是合理的。

语言习得建构论更倾向于皮亚杰的观点,认为这种生物适应性与人类有机体自我调节的适应机制有关。人类生物适应性是有机体的生物素质和对人类社会环境适应的“双重遗传”的表现,人类个体有建立在生物遗传基础上的社会认知技能和一般的信息加工的认知技能。这些生物适应性是人类能够真正获得语言的内在基础。

2.社会文化历史演化过程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论在语言获得建构理论中得到肯定,人类习得语言的过程是文化学习的一个方面,文化学习对人类个体更具有广泛的适应作用和普遍意义。人类具有其他物种所不及的文化技能,能理解他人的主观意图和心理状态,能理解语言符号所牵涉的各种意义,习得与人类文化、思维方式、习俗等水乳交融的语言符号系统。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从开始与他人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时,就主动地用其一般的认知技能将语言符号组织为更便于交流的更大单元的符号序列,进行语法化的建构。

人们使用语言符号交流,牵涉多个参与者,参与者的主观意图和心理状态不同,具体的情境不同,交流中“聚焦点”、视角和层面复杂多样。某个特定文化社区的人在日常交流中要考虑到此情此景的“共享”语境,选择适合的特定的方式来组织语言符号系统,传给后人以较复杂功能的语言符号,而人类的这种建构方式的差异,经过历史的积淀和“遗传”,成为语言分化和语言差异性的原因之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目前还不能较好地解释不同“参数”值的来龙去脉,不能解释具体语言的实际差异以及儿童习得具体语言的个体间的差异问题。用法建构理论从文化学习和范畴化过程找到了答案。

3.个体发生论

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个体心理不断发展和趋于成熟的过程。语言习得建立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又建立在具备一定的认知技能的基础上,儿童语言的发展也促进了儿童认知和整个身心的发展。

(二)儿童语言习得的心理认知观

用法建构的语言习得理论采纳了“大认知”的观点(弗拉维尔,2001),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语言加工的过程是统一的。语言习得过程需要一般信息加工的认知技能和社会认知技能,即模式发现(范畴化)与意图解读(心理理论)两个方面。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是大认知的加工过程,与人类其他的学习加工机制相同,并没有表现出特殊性。

1.意向解读

大量研究表明,一岁左右的婴儿没有语言交际的概念,但他们已具有主观意向的能力,开始同成人关注同一个事物,能解读成人交际的意向,建立起共同注意框架。 幼儿是在关注成人正在关注的物体习得语言的,形成幼儿、成人和物体间的三角关系,儿童理解了成人的交际意向,模仿成人做出针对物体的有意识行为,建构习得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符号。

2.类比

儿童构建抽象的构式是通过利用探求模式的技能逐步将话语层面的具体构式抽象化,而探求模式的手段主要是类比和分布分析。通过大量地接触、使用、比较以词语为基础的构式,儿童逐渐归纳出语句的各种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构式,如双及物构式句间的成分,最后学会适用于这些成分的词语构式。随着儿童生活的丰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儿童抽象构式成分进行“组合”,然后形成以具体的语言项目为基础的用法结构,儿童的言语就由模仿到套用最终达到自如交流。

总之,在Tomasello看来,语言使用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所有语言知识——不管它最终变得如何抽象—都源自儿童某一次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对某一特定句子的理解和产出。而另一方面,早期句法发展体现了意图阅读和模仿学习、类推和结构映射、结构组合这些一般性认知过[6]。

四、结语

现代儿童语言习得研究主要受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的影响,如果说生成语言学抚育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那么,基于使用的认知功能语言习得观的出现则提供了儿童语言习得研究丰富的理论土壤。

乔姆斯基天赋论的语言习得观与基于使用的认知功能语言习得观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关注点就大相径庭。前者强调先天的语言知识,后者强调语言环境、使用以及一般性认知过程在儿童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虽然两派的主张针锋相对,但两派的研究毫无疑问地促使我们必须以多元的研究视角深入探索儿童语言习得,揭开其语言学史上的难解之谜。

参考文献:

[1]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IT Press,1965.

[2]杨秀珍.普遍语法真的存在吗?[J].国外外语教学,2004,(2).

[3]戴曼纯.生成语法研究中的天赋论、内在论和进化论观点[J].外

语教学与研究,2002,(4).

[4]Chomsky N.语言与心智研究新视野[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2

[5]弗拉维尔.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Tomasello,M.Do young children have adult syntactic

competence?[J].Cognition,2000a,(74):209~253.

(杨旭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