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元任是举世公认的汉语语言学之父,同时也堪称汉语教学的先驱——汉语教学之父。赵元任一生从事汉语教学实践,由国内到海外,大致经历三个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汉语教学理论和方法,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汉语教学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汉语国际教育史上,赵元任的汉语教学实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值得后世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赵元任 汉语教学 划时代意义
赵元任(1892~1982)是20世纪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家、音乐家、翻译家,享有“汉语语言学之父”的美誉。同时,他在汉语教学和传播的历史进程中也做过大量开创性工作,堪称“汉语教学之父”。当代语言学家吴宗济先生曾说,赵元任多年在海外,“国内对他反而隔阂”[1](P3),因此,有必要追溯这段历史,全面梳理赵元任汉语教学的一生,总结其贡献并探讨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为当代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赵元任汉语教学的一生
赵元任一生研究汉语,也教授汉语。他的汉语教学实践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可大致分为三个重要阶段,赵元任在其间的汉语教学活动均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国语运动时期(20世纪20~30年代)
赵元任的汉语教学实践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的国语运动时期。在这场规范汉语的运动中,赵元任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始了他的汉语教学实践。
一是作为国语统一筹备会和“数人会”①的主要成员,做了大量推广国语的具体工作。他编写《国语留声机片课本》和《新国语留声机片课本》并亲自朗读灌制留声机片。胡适曾说,“用留声机片来教学国语,全中国没有一个人比赵元任先生更配做这件事情的了”[2]。同时,他参与创制并推行国语罗马字。国语罗马字(简称“国罗”)是1928年由国民政府正式公布的一套以罗马字母为汉语拼音的方案,赵元任是主要制定者和主稿人。“国罗”废弃了此前国际上通行的威妥玛式拼音方案,“巧妙地用元音和辅音的不同变化兼表了不同声调”[3],具有“便于学认,便于书写,便于打字,便于排版印刷”[4](P137)等优点,赵元任把它视为推行国语最有效的工具,其后还把它介绍到美国,运用于他在海外的汉语教学中。此外,赵元任积极尝试各种国语教学方式,他编话剧并担任导演,指导“讲话方面的训练”[4](P143),他在中央广播电台作系列国语广播讲话,“在广播中教中国人标准的官话,覆盖很多省份”[5](P100),他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国语训练班做主讲,培训国语师资。“通过这些途径,他培养了无数的国语爱好者”[6](P24)。
二是作为语言学家和汉语教师初步尝试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1921年至1924年,赵元任到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被聘为哲学和中文教师,开了两年中文课(1922~1924)。他自己动手编写适合的课本,“使用地道的北京音来作为标准音”,并按照先口语次书面语再文言文的顺序组织教学,上课时,他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5](P148-149),做大量口头练习。这是他海外汉语教学的初步尝试。1925年,赵元任灌制并出版了一套针对外国人并采用北京音系的国语留声机片及其教程“A Phonograph Course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Language”(《国语留声机教程》),这套教材是用留声机片教授外国人学习国语的“第一次尝试”[7]。通过这些教学实践,赵元任初步积累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经验。
(二)哈佛时期(20世纪40年代)
1938年到1947年的10年是赵元任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阶段。他长期在美国任教,先后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从事研究并讲授汉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在哈佛大学期间,他的汉语教学取得了突出成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汉语教学模式。1943年至1944年,赵元任担任哈佛大学美国陆军中文训练班(简称ASTP)主任,在教学中探索和创建了一套全新的汉语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是:1.按照大小班实施教学。大班课负责讲解,由赵元任担任,小班课(9~10人一班)负责训练,由助教(informants)担任。2.建立助教选聘、轮班和指导机制,“定期召集助教一起研究并指导小班教学”[4](P271)。3.小班教学采用听说法和直接法,主要“训练学员的听说能力”[4](P269)。4.课堂教学辅以课外实践活动,让学员合作学习,自编自演短剧,小组聚会等。经过近10个月的密集式教学,训练班达到了要求的目标,“大家进步之速都出人意外”[8](P388),以中等学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话题上能做到“自由表达”,“跟别人自由交流”,并且“别人完全能够听懂”[5](P183)。训练结束后,一些人当了口译人员,也有人进入美国国务院,还有一些人最后成了“顶尖的汉学家”[5](P182)。显然,通过这个教学模式,赵元任用较短的时间培养了“成批”能够承担中美政治文化交流工作的“中国通”,在当年堪称“创举”。
其二,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汉语教学体系。通过在多所大学的汉语教学实践和取得的经验,赵元任逐渐将汉语教学推向体系化和规范化,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汉语教学体系。在教师方面,赵元任确立了一个能有效培训汉语教师的保障机制。他在哈佛大学ASTP项目中选聘和指导助教的做法,以大班老师督导小班老师的成功经验,以及课程组集体备课的教学机制,为当时海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教学方面,赵元任完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汉语课程设计,在大小班的区分、讲解课与训练课的配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语言实践的结合,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深入的思考和成熟的想法,并形成了制度。在教材方面,他一边上课一边编写教材,最终在训练班课程的基础上编写了《粤语入门》(Cantonese Primer)和《国语入门》(Mandarin Primer)。其中,《国语入门》是继《国语留声机片课本》后赵元任最有代表性的汉语口语教材,充分体现了他的汉语教学基本原则和方法,出版以后“在美国汉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9]。此外,他还与杨联陞合编了一本汉英口语词典《国语字典》(Concise Dictionary of Spoken Chinese),实现了汉语教材的初步配套。
(三)伯克利时期(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是赵元任汉语教学实践的第三个阶段。这期间他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担任东方语言系(Oriental Language Department)中文和语言学教授,最终形成并完善了汉语教学的相关理论,通过一系列专著传播世界,主要有《中国话的文法》(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1968年)、《中国话的读物》(Readings in Sayable Chinese,1968年)、《语言问题》和《我的语言自传》。这些著作完整地展现了赵元任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1.在语言理论上,《中国话的文法》的问世,使汉语教学领域有了一个可以依据的完整的现代汉语口语语法体系。《中国话的文法》是赵元任“写了给外国人研究中国话用的”[10],书中首次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描述汉语语法,“方法谨严,系统分明”,无论从“立论的深度”还是“影响的广泛”,“都是最重要的汉语语法著作之一”[11],也是“当时国外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汉语语法书”[9]。1979年,此书由吕叔湘先生译成《汉语口语语法》出版,在中国大陆引起了巨大反响。2.在语言教学上,通过《语言问题》《我的语言自传》等,赵元任进一步总结和阐明了一套完整的汉语教学理论。例如《语言问题》第十一讲专论“外国语的学习和教学”。赵元任总结数十年教学实践的经验,站在理论的高度上,重点从学习者的角度阐明语言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基本问题,集中体现了赵元任的汉语教学思想。3.在教材方面,《中国话的读物》的出版,标志着一个完整的汉语教材系列的最终完成。《中国话的读物》(全套三册)是一套为高年级学生编写的“学说中国话的教材”[4](P435),它与早年《新国语留声机片课本》、40年代的《国语入门》,构成了一个从口语教材到阅读教材,从初级教材到高级教材的完整系列,加上《中国话的文法》和《国语字典》,最终构成一个包含汉语课本、教学参考书和工具书的完整教材体系。
二、赵元任对汉语教学的主要贡献
赵元任终其一生实践并关注着汉语教学和汉语传播。他在这个领域的主要贡献可以归纳为三个“一套”。
(一)一套汉语教学的基本范式
赵元任于20世纪40年代在哈佛大学所创立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此后海内外的汉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国,他的教学模式不胫而走,逐渐影响全美,成为此后北美汉语教学奉行的经典,“影响了几代人的中文教学”[12]。1956年,曾经从哈佛大学ASTP项目毕业的学员牟复礼②(Frederick Wade Mote)受聘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进入成立不久的东亚系,从此,东亚系“在初级中文教学上,无论是教材还是教法,都采用赵元任模式,并大力推广”[13]。60年代中期,普林斯顿大学在北美著名的明德暑期语言学校开办中文暑期班,把赵元任的教学模式引入明德中文教学。半个世纪以来,这一模式在明德得到继承发扬和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明德模式”,影响更广。直到今天,美国一些以教学效果显著而见称的中文项目,几乎都能从中找到赵元任模式的影子③。可以说,赵元任所开创的模式已成为汉语教学的基本范式,见证了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整个北美汉语教学的成长。
在国内,赵元任的汉语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1948年,曾在哈佛大学ASTP项目中做过赵元任助教的邓懿回国任教,在燕京大学国文系从事“华侨汉语”教学,沿袭了哈佛大学的教学路数和方法[14]。1950年,清华大学开始对外汉语教学,邓懿延续赵元任的教学模式,首先挑选合格的教员,“搞了一个招聘教员的考试,考中文、英文、普通话”[15],又将汉语课程设计为上午4课时,第1节为语法讲授课,其余3节是练习课和复习课,讲练比例为1:3,下午有听力训练和个别辅导。教学中既使用翻译法,也采用直接法和听说法进行训练。60年代,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形成了讲练+复练的教学模式,改革开放后,又相继出现了综合课+小四门(说话课、听力课、阅读课、写作课)的教学模式以及分技能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虽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在赵元任当年打下的汉语教学模式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有所变通而来。可以说,赵元任的汉语教学模式为国内、特别是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基本模板。
(二)一套汉语教学基本理论
赵元任既研究汉语,也传播汉语,著名学者季羡林称他是中国少有的“龙虫并雕”的学者[16],他善于把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因此,能从科学的角度总结教学的方方面面,寻找教学的最佳途径,为现代汉语教学确立了一套基本的教学理论,虽历久而弥新。他的教学理论“反映了汉语教学的基本规律”[9],特别是在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赵元任特别强调语言的本质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能,认为“语言是人跟人互通信息,用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成系统的行为的方式”[17](P3),因此,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在于沟通和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际,从这一基本点出发,口语显得至关重要。为此他主张口语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对学习者而言,“为任何目的,都应该把外国‘语学好”[17](P152)。同时,语言教学要关注语言在社会中的实际功能,即语言的交际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语言适合什么场合”[1](P845)。
其次,根据长期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赵元任从中总结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两点:1.充分利用课堂,严格区分语言能力教学与语言知识教学。赵元任认为,上课和自修时间对学生非常重要,“天经地义就是要想法子让学的人跟语言的本身接触”,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组织课堂,或老师说学生听,或听录音、听广播,总之“千万不要耗费时间来净用学生的本国语来讨论这个语言”[17](P159)。通过这一原则,赵元任明确指出汉语教学是语言技能训练而非语言知识传授。2.把好基础教学质量,按次序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语音、语法和词汇是语言三大要素,但根据语言规律,赵元任认为,在起步阶段发音是第一位的,发音是语言中最概括的部分,数量极少但影响极大,必须在起步就解决好,且“人人得要以百分之百为目标”[17](P157)。语法具有概括性,会影响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全局,最初一两年也必须解决好。词汇数量最大,需要日积月累。因此,他坚持基础阶段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习者的发音、语法的准确性,准确是流利的前提。
最后,赵元任在一生汉语教学实践中摸索并采用过多种语言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对象、课程规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总的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学方法针对有一定学生规模的语言教学项目,主要采取大班与小班配合,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结合的方式。大班、小班、课上、课下各有具体的教学方法,但又相互配合、互为支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40年代哈佛大学ASTP项目。第二类教学方法针对具体课程,例如1925年赵元任灌制并出版的针对外国人的国语留声机片及其教程,采用了视听教学法,在20年代和40年代的海外教学中,无论在哪所大学任教,他都根据课程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既坚持听说法和直接法,也不完全排斥翻译法。在哈佛大学ASTP项目的教学中,他吸收当时语言教学界最新成果,实现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功能法的兼收并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类教学方法则针对语言要素(语音、语法、词汇),其方法可简单归纳为语音教学抓关键,语法教学抓典型例句,词汇教学抓实例。总之,赵元任在教学中从不独宗某一教学方法,而是根据需要各有侧重并综合利用,这一做法也被称之为“汉语综合教学法”[18]。
(三)一套完整的汉语教材系列
科学的研究方法、多年的汉语教学实践,使赵元任逐渐但有计划地编写和出版了一套成系列的汉语教材。他的教材并不多,但却能体现出一套成熟教材的基本特征,具有系统性、针对性以及浓厚的趣味性。
赵元任编写的教材是系统的。一是口语教材、阅读教材、语法参考书和工具书,形成一个完整的汉语教材系统。他的口语教材《国语留声片课本》《新国语留声片课本》《粤语入门》和《国语入门》,阅读教材《中国话的读物》,语法参考书《中国话的文法》以及《国语字典》构成的正是这个系统,被称为“汉语教学的四大支柱”[19](P376)。二是每部教材自成系统,如《中国话的文法》通过结构语言学的体系第一次将现代汉语口语系统地介绍给西方人。《国语入门》在课文之前,单独列出发音的基本功一章,对声调、变调、轻声、儿化等汉语发音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分析。这些都充分显示出赵元任科学编写教材的总体思路。
赵元任的教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他总是根据学生水平和需要编写不同风格的教材,《国语入门》针对初级水平学生,编写课文时强调语言实际使用的频率,“把使用频率高的短语和结构放在首位”[5](P173),此外还特别注意词语的复现率,据研究,书中词的复现率达12次之多[9],对初学者来说十分实用。《中国话的读物》是为高年级编写的阅读教材,与初级教材不同,这部教材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包括短篇故事、小说、话剧、会话、自传片断、学术论文等,充分考虑到高年级学生的需求,有很强的针对性。
趣味性是赵元任教材的一大亮点,在他的教材中处处有所体现。这种趣味性一方面缘于选材的真实和题材的多样,一方面也在于教材主要采用口语体写成,通俗易懂,能读能说,故能激发兴趣。此外,教材的趣味性与编写者的天性学养密切相关。正如胡适早年所给予的评价:“赵先生在他许多特长之外,又是一个滑稽的人,生平最喜欢诙谐的风味,最不爱拉长了面孔整天说规矩话……本来教发音是最枯燥无趣的事,有了赵先生的诙谐材料,读的人可以减少多少枯窘的闷境”[20](P249)。
三、赵元任汉语教学的划时代意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由来已久,早在汉唐时代已经发端,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却是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事情。赵元任的汉语教学实践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之间,这也正是汉语教学,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逐步走上学科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赵元任为这个学科的确立和发展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的实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为汉语教学的学科化奠定坚实的语言学基础
语言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汉语教学离不开语言学的支持。中国自古就有对汉语的语言研究,但主要局限在小学的框架内,或训诂或音韵,不服务于语言教学。近代以来,由于中外文化交往频繁,出现了《马氏文通》这样以文言为研究对象的语法专著。同时,许多来华人士出于实际的需要学习并研究汉语,编写了一些汉语口语教材和词典。早期如利玛窦、金尼阁,19世纪以来如马礼逊、威妥玛等[21],成就都很高。但总的来说,其研究零散,难成系统,更主要的是限于时代,还不是针对现代汉语的研究,无法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现代学科基础。赵元任从20世纪20年代起,毕生精力集中于现代语言的研究,论著等身,特别是去美后,“越来越深入地阐明中国语言的特点,比较中西语言的不同”,同时,“为编写适用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教材而对汉语有了出人窠臼的探索”[1](P3),他的《国语入门》《中国话的文法》既是汉语教材,也是汉语研究的典范。赵元任奠定了汉语语言学的基础,成为公认的“汉语语言学之父”,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发展离不开由他所打下的这个基础。
(二)为汉语教学的学科化奠定教学理论基础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是揭示和阐明第二语言教学客观规律的理论系统,“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需要从第二语言的教学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对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进行合理、综合应用,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理论的核心”[22](P76)。汉语第二语言的教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关于其教学理论的研究却是近代,特别是20世纪以来才开始的。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西方人士从学习者的角度关注过汉语教学的有关问题,一些作家学者,如19世纪70年代末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戈鲲化,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有过海外汉语教学经历的老舍、萧乾、曹靖华等,或多或少也思考过教学相关问题,但都没有形成理论规模。赵元任毕生从事汉语教学实践,由于教学实际的需要,他对教学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和严肃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教学理论。他的语言教学理论主要从两个角度奠定了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基础。
第一,立足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早在编写《国语留声机片课本》时,赵元任在序言中已明确提出,“目见不如耳闻,耳闻不如口读”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从这一点出发,他非常重视教学中听和说的训练,无论是什么课程,首先训练学生在口耳上下功夫。在《语言问题》中,他从学习者的角度阐明外语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大基本问题。这充分说明,赵元任从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教学必须以学习者为核心,“研究教学规律,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规律”[22](P75),他为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指出了正确路径。
第二,内容广泛,自成体系。赵元任的汉语教学理论涉及到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诸如汉语教学的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总体设计、教学模式、教材编写、语言要素教学、言语技能教学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内容相当广泛。这些内容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检验,并最终通过他的系列教材、语言学专著展现出来,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汉语教学史和汉语传播史上,这是“前无古人”[9]的。因此可以说,他所建构的教学理论是20世纪以来汉语教学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四、结语
赵元任一生数度获得美国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殊荣,在1946年普林斯顿大学、1962年加州大学、1970年俄亥俄州立大学颁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颂语中,无一例外盛赞他在语言教学中的成就,称他是“出色的教师”“伟大的教师”“成功的教师”,这说明赵元任所开创的汉语教学事业赢得了国际性的声望。他一生追随科学的脚步,践履科学的精神,用科学的理论向世界介绍汉语,以科学的方式引领汉语教学,在许多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在海内外汉语教学的成功是当代汉语教学的宝贵遗产,在汉语日益走出国门迈向全球的时代,他所奠定的基础“将会重放光芒,将会在新形势下取得新的成果,这是可以预卜的”[16]。赵元任是“汉语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当之无愧的“汉语教学之父”,他的汉语教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审视,深入研究。
注 释:
①国语统一筹备会,简称国语会,1919年成立,主要成员有汪怡、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数人会”,1925年由刘复(刘半农)发起成立,主要成员有刘复、赵元任、钱玄同、黎锦熙、林语堂、周辨明等。二者均为民国时期推动国语运动的重要机构。
②牟复礼从哈佛大学ASTP项目毕业,战后到南京求学并与中国人结婚。后成为美国知名的元明史专家。
③笔者曾先后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1997、2001)、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东亚语言文学系(2006、2010)访问教学。其间观察到,两所大学的中文课均以赵氏模式为基础,其中文教学在美国中西部地区有较高声望。这一事实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赵元任教学模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宗济.序[A].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2.
[2]胡适.序[A].赵元任.国语留声机片课本[Z].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
[3]王士元.Yuen Ren Chao[J].Language,59.3, 605.1983
[4]赵新那.黄培云.赵元任年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美]罗斯玛丽·列文森.赵元任传[M].焦立为译.石家庄:河北教
育出版社,2010.
[6]苏金智.赵元任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7]赵元任.A Phonograph Course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Language[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8]杨步伟.杂记赵家[M].长沙:岳麓书社,1987.
[9]盛炎.赵元任先生对汉语教学的贡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
(3).
[10]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李荣.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
书出版社,1988.
[12]冯胜利.海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新课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8,(1).
[13]周质平.对外汉语教学史上的赵元任[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
研讨会论文选[C].2008.
[14]肖钟.燕东园内访邓懿[J].世界汉语教学(预刊),1987,(1).
[15]陈莉等.邓懿先生访谈录[A].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C].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6]季羡林.总序[A].赵元任全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7]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8]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法回视与再认识[J].世界汉语教学,
2010,(2).
[19]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0]胡适.赵元任国语留声片序[A].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
[C].北京: 中华书局,1993.
[21]张卫东.论19世纪中外文化交往中的汉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2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Z].1996.
(吴星云 天津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3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