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名词是汉语和维吾尔语中的基本词类之一,数量众多,情况复杂,语法地位重要。因此,汉维名词的对比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介绍了汉维语名词研究的学术背景,分析了汉维语名词对比研究的方法和基本内容。
关键词:名词 对比研究 汉语 维吾尔语
语言系统中,名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的那样:“构成句子的最根本的词类是名词和动词;除特殊情况外,光有名词,没有动词,不能成句,光有动词,没有名词,也不能成句。”[1]组成句子的基本结构是动核结构和名核结构,一个动核结构是由动核和动元(动核所联系的强制性语义成分)组成的;而充当动核和动元的正是动词和名词。一个名核结构是由名核和名元组成的;充当名核的是名词。因此,在研究句法结构时,只研究动词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名词。显然,在汉语和维吾尔语的对比研究中,名词的对比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两种语言名词的对比研究,找出两种语言名词在语法特点方面的异同,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汉维两种语言的结构特点。
一、汉维语名词对比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对比是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比研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认识语言的特性。只有比较才能发现特点。在对比的过程中引进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从而促进整个维吾尔语言的理论研究。比如我们在该研究项目中运用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格语法”“配价理论”对于维吾尔语来说都是崭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的引入有利于维吾尔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不仅可以促进维吾尔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还能促进维吾尔语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研究。
2.本选题从名词的对比入手,从语言形态类型的高度去认识汉语作为孤立语、维吾尔语作为黏着语的本质特点,从而为丰富语言形态分类和句法特征分类的理论提供例证,同时又以丰富的实例证实形态分类和句法特征分类的局限性。这将为普通语言学、类型语言学的研究提供语言事实。汉语和维吾尔语分属于不同类型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差异,但由于思维的共性、双语环境等多种因素,也有不少的共性。通过名词的对比研究,揭示两种语言在与名词有关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有利于普通语言学、类型语言学的研究的发展。
3.为对比语言学提供具体语言对比的语言事实。从运用的理论、方法、范围和涉及的层面来看,本课题算是对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的比较全面系统的,一定程度上可算是开拓性的研究。汉语和维吾尔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其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虽然也有对比研究的部分成果,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名词进行比较全面的对比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种语言的名词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研究,为他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帮助,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做出贡献。
(二)实际意义
1.本选题从理论上对汉维两种语言名词的异同进行深入、详尽的对比分析,从而为汉维两个民族互学语言的双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在语言学习中必须运用对比研究的成果,因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摆脱不了母语的干扰。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干扰不能忽视,而应该通过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解释排除。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对新疆双语教学有益。
2.本选题不仅对于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有实际意义,而且对于两种语言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也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因为翻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把源语的内容尽量完整并全面地转换成目的语,因此首先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细微的区别,而这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二、汉维语名词对比研究的学术背景
(一)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是在20世纪产生的,是语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当然,语言的对比研究的历史要长一些,但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stics)这一术语是美国人种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于1941年提出的(许余龙,2000)。他的《语言与逻辑》(1941)分析了语言的差异。C.C.Fries从1945年起在许多文章和演讲中都讲到语言对比问题。他认为语言教材的编写应该建立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这为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尊定了基础。从此以后,欧美各国出版了一系列理论和应用对比语言学论文集以及双语对比丛书和专著,召开了多次关于对比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随着对比语言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对比语言学研究在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以色列、埃及、伊朗、约旦、俄罗斯等国,也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开展,其成果可以在《应用语言学》《国际应用语言学评论》等著名的学术刊物和论文集中看到。对比语言学随着现当代语言学的总的发展方向而发展。越来越多的对比语言学著述问世,其中有关于对比语言学理论问题的探讨,有涉及语言不同层面(从语音到修辞,从具体的语言单位到语篇)的研究。对比的范围也在扩大,从初期的语言系统的对比分析,逐渐转向语言行为、语言实践的研究。对比的方向涉及当代语言学的内容,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符号学等等。
在汉语界,最早涉及语言对比的是《马氏文通》(1898)的作者马建忠,他仿照英语的“葛朗玛”草创了第一部在西方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
在维吾尔语研究领域中,最早涉及语言对比的是《突厥语大辞典》(1074)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他对突厥诸族语言与阿拉伯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对突厥语语法(与阿拉伯语法进行比较)、词汇、语言作了与众不同的诠释。这比欧洲19世纪末才开始进行的比较语言学还要早800余年(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马氏文通》和《突厥语大辞典》之后,都没有产生一个成系统的研究理论体系,因此不能算作对比语言学的创始作品。
(二)汉外语言对比研究
汉语语言学界最早由黎锦熙先生在《比较文法》(1933)中将汉语和英语的句法进行了比较。赵元任先生在1933年发表了关于汉英语调对比的论文《英语语调与汉语语调比较初探》(A Preliminary Study of English Intonation and Its Chinese Equivalents),随后,吕叔湘的《中国人学英文》(1947)出版了。在我国,对比语言学真正为人们所重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许多人开始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语言的对比研究,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对汉语和外语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中国语言对比研究从此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国语文》《中国翻译》《语言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等学术期刊和各高等院校的学报纷纷刊载语言对比研究的论文,各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对比研究的著作和论文集。就对比的语种而言,英汉对比处于领先地位。如:吴洁敏《汉英语法手册》(1982),任学良《汉英比较语法》(1984),张志毅《汉英比较语法》(1984),徐士珍《汉英语比较语法》(1985),杨自俭、李瑞华《汉英对比研究论文集》(1990),王福祥《对比语言学论文集》(1992),王还《汉英对比论文集》(1993),万惠洲《汉英构词法比较》(1989),熊文华《汉英应用对比概论》(1997),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1997)等等。除此之外,还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全面系统论述对比语言学一般理论和方法的专著——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概论》(1992)。目前,我国的语言对比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有关汉语与其他外语对比研究,汉语与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对比研究等领域的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对比研究。
(三)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对比研究
近年来,在汉语与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对比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总论性的论著,如:严学宭的《中国对比语言学浅说》(1985)论述了中国对比语言学的任务,尤其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当代形式、变换、干扰及其对应关系。提出在对社会交际、语言教学、文字翻译和母语本身进行研究的同时,系统地进行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戴庆厦的《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1992)在探索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亲属关系,汉语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少数民族转用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等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了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汉语与少数民族语法比较》(2006)一书,内容包括语言本体研究和语言对比的理论方法研究。王远新的《中国民族语言学史》(1993),在论述我国的几种少数民族的语言研究史的同时,还论述了汉语与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以及对比研究的情况。此后,对汉语和具体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对比研究的论著不断问世,如:张元生、罩晓航编著的《现代壮汉语比较语法》(1993),贺又宁的《汉,苗语言里几类词的语法特点比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4/3期),柳英绿的《朝汉语语法对比》(1999),伟景熙的《中韩名量词对比研究》(《济南大学学报》2002/3),哈斯额尔敦的《汉语与蒙古语语音比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4),拉都的《汉藏并列复句的比较与翻译》(《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成燕燕的《汉语和哈萨克语反义词对比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3期),韦达的《汉壮语的词类活用》(《河池师专学报》2003/1期),戴庆厦、邱月的《藏缅语与汉语连动结构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8/2),戴庆厦、范丽君的《藏缅语因果复句关联标记研究—兼与汉语比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1),李春风、齐旺的《近十年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对比研究概况》(《民族翻译》2011/3)等等。这表明我国的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对比研究,随着双语教育的全面开展,在不断地发展。
(四)汉语与维吾尔语对比研究
与汉语和上述少数民族语言对比研究相比,汉语与维吾尔语的对比研究起步更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为止在这一领域已问世的著作有:刘珉的《汉维共时对比语法》(1991),张玉萍的《汉维语法对比》(1999),张洋的《汉维语语音对比研究与维吾尔语音析辨》(1999),马德元的《汉维对比词汇学》(2004)等,对汉语和维吾尔语的语法、语音、词汇做了对比分析。已发表的论文数量很多,且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其中有综述性的、专题性的,内容涉及语法、语音、词汇诸方面。比如,综述性的论文有:靳尚怡《维汉对比研究的若干问题》(《语言与翻译》1989/2),高莉琴《汉维语法对比》(《新疆大学学报》1990/1),阿布力米提·优努斯《谈对比语言学》(《新疆大学学报》1993/3维文);专题性的论文有:乌丽亚《汉语维吾尔语代词对比》(《新疆石油学院学报》1995/1),普拉提·卡德尔《对比语言学与翻译》(《语言与翻译》1997/2),赵平《汉维复句中关联词语的对比》(《新疆大学学报》1997/4),张洋《汉维语辅音对比》(《新疆大学学报》1998/3),张国云《维、汉语被动句的对比研究》(语言与翻译1998/4),许伊娜《从对比的角度看维吾尔语副动词多谓项结构》(《语言与翻译》1998/2),张洋《汉维语语音对比研究方法初探》(《语言与翻译》1999/1),马德元《汉维语词的结构形式对比研究》(《新疆大学学报》2000/1),王新青、艾克拜尔·库尔班《维汉语序数词对比》(《语言与翻译》2000/1维文),莎尼亚等《论汉维量词的小类及其特点》(《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0/1维文),阿依夏木姑丽·阿布都热西提《维吾尔语数词与汉语数词的关系》(《新疆社会科学》2001/2),吐尔尼沙·肉孜《维汉形容词的使用对比》(《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3),阿依西姑丽·卡德尔《论汉维语被动句》(《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2维文),帕尔哈提·阿帕尔《论汉语与维吾尔语的礼貌用语》(《新疆社会科学研究》2003/3维文),徐春兰《汉维语基数词称数法对比研究》(《语言与翻译》2003/2),赛比燕·吐尔汗《汉维符合词对比》(《民族翻译》2010/3),李芸《汉维语修辞对比研究概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5)等等。
(五)汉维语名词对比研究的现状
汉语与维吾尔语名词的对比研究成果并不多。刘珉在《汉维共时对比语法》中,张玉萍在《汉维语法对比》中,曾就维吾尔语名词研究的现有水平,两种语言名词的定义、语法特点、分类等做了简要对比分析。除此以外,上世纪80年代起在各种学术期刊上不时可见有关两种语言名词的对比研究成果发表。如,张鸿义《略谈现代汉语与现代维语名词的“数”》(《语言与翻译》,1885/1),白晓丽《汉语介词与维吾尔语的格》(《语言与翻译》1990/4),张玉萍《汉维语名词构词法对比》(《语言与翻译》1999/2),骆惠珍《维汉动物名词的联想与比喻》(《语言与翻译》2002/3),李素秋《汉维名词在多重定语中的分布顺序及其理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0年)等等。
三、汉维语名词对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汉维语名词对比研究过程中须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语言本体研究不够深入。由于语言本体研究的情况有差别,确立对比的基础时就遇到困难。比如词类的研究,汉语词类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曾进行过大讨论,对词类划分的标准和划分结果做过深入讨论。除了总论词类划分的著作外,还有对词类的专题研究成果,例如: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2001),刘顺《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2003),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2000),王启龙《现代汉语形容词计量研究》(2003)。维吾尔语词类划分的问题虽然在有关著作中系统论及,但至今还没有反映专题研究成果的专著问世。因此,要深入进行汉维语词类对比研究,或者说深入进行本选题的研究,必须在收集汉语名词研究成果的同时,要对维吾尔语名词做一些补充研究,搭建起对比研究的平台。
2.已有的汉维语言对比研究成果的一般模式是对现象的异同做简单对比,对比描写比较粗略,缺乏细致深入的对比。这种现象牵扯到多种原因。首先,以上所说的汉维两种语言研究水平的不平衡现象导致汉维对比研究停留在表面现象。其次,国内外的新观点,新理论不能及时运用到汉维语言对比研究,缺乏理论的借鉴、方法的吸收和更新。比如,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进行分析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适合于分属不同类型语言对比研究的“格”语法、配价语法等理论都在汉语界广泛运用,而尚未吸收到汉维对比研究中。这也导致汉维对比研究的理论高度不够。此外,正因为汉维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类型语言,要从语言类型特点的理论高度做深入分析,揭示产生异同的本质特点、内在原因等。这也是汉维对比中所欠缺的。
3.语言应用研究比较薄弱。应用对比的目的是为双语教学、翻译、计算语言学等有关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其中指导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对比研究的成果必须运用到双语教学中。而这正是一个薄弱环节。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深入语言本体的对比研究。汉维语名词对比研究是汉维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的一部分,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尽量突破以上问题。
四、汉维语名词对比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在语法对比中,特别是在维吾尔语和汉语这样属于完全不同类型的两种语言的语法对比中,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因为维吾尔语是形态极为丰富的语言,而汉语则相反,汉语词汇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例如,维吾尔语名词有数、人称、格的形态变化,而汉语名词则没有。如果我们只限于形式(结构)对比,就会出现缺乏对比基础的现象,似乎觉得没什么事可做。但是,一种语言没有某种形态,这决不意味着该形态范畴所表达的意义在该语言中不能表达出来。因为除了形态范畴的形式特征以外,还有语言单位的排列形式(即语序)以及语法辅助词的应用等都是表达语法意义、实现语法联系的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因而将语言单位组成一个语法结构。同样的一种语法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用不同的手段来表达,这些手段不一定属于同一个层面。因此我们必须跳出形式系统的传统描写模式,从多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才可以真正了解这两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运行机制。着眼于这种差异,我们应借助三个平面的语法观的研究方法,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三个平面来对两种语言名词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语法特点。
首先,从句法平面看,句法功能对比的必要性尤为明显。因为汉维语名词在句法结构中表现出的形态特点虽然不同,但在功能上却有一定的共同基础。比如汉维语名词都可以充当主、宾、定,受代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的修饰等。我们可以从这些共同基础出发,探讨其不同的体现形式。其次,从语义平面看,名词的“配价”和“格”反映的是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适用于一切人类语言。我们可以从这种共同基础出发,探讨“配价”和“格”在具体的汉维语中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体现。最后,从语用平面看,我们将对比分析汉维两种语言名词的有定与无定、回指、话题化等语用特点,及其在句法结构中表现出的共性和差异。
(二)基本内容
汉维语名词对比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的再分类情况的对比分析。首先要介绍汉维语名词的分类情况。对两种语言共同存在的一些小类,专有名词、抽象名词、以及几种特殊的名词小类: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从分类情况来看,汉语名词的分类,尤其是后期的分类系统层次性较强,分类标准和目的都比较明确。而维吾尔语中对名词的分类的层次性不显著,分类标准方面有多标准并用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从两种语言共有的部分具体的名词小类的特点来看,汉语名词小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句法功能上,即与数量短语的组合规律上。而维吾尔语名词小类的特点除了表现在句法功能上以外,还表现在进入句子时出现的形态特征上。
2.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构词法的对比分析。对汉维语名词的词法构词法和句法构词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从而揭示汉维两种语言在名词词汇扩展途径中表现出的语言特征。在汉语中,句法构词法比维吾尔语使用广泛,其复合名词的词化程度也比维吾尔语的高。而维吾尔语的词法构词法更胜一筹,构词成分(尤其是后缀)的能产性和虚化程度很高。这恰恰是汉语的孤立语特征和维吾尔语的黏着语特征在名词词汇扩展途径中的具体表现。不过,汉语中大量的准后缀表明,汉语的词法构词法正处于发展中;而维吾尔语中句法构词手段也在渐渐成为很能产的构词手段。
3.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句法特点的对比分析。从句法平面入手,对汉维语名词的句法特点,即名词在句法结构中充当的句法成分,名词与其他成分组合的情况等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汉语表示句法关系的句法手段主要是语序和虚词,维吾尔语表示句法关系的主要手段是形态。在名词充当句法成分的问题上,维吾尔语中形态格对句法成分的决定作用很大,大多数句法成分都有形态标志。当然与汉语一样,语序和虚词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次于形态手段。
4.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语义特点的对比分析。从语义平面入手,对两种语言名词的配价情况和格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两种语言名词语义方面的特点。名词的配价指的是语义结构中名词的搭配要求。格关系指的是语义结构中名词所担当的语义角色及其在句法结构中的体现形式。从语义格在句法结构中的体现形式来看,汉语作为缺乏形态变化的孤立语,其语义格在句法结构中的体现手段是语序和介词,而维吾尔语是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因此在维吾尔语中语义格的体现手段首先是名词的形态格形式,其次是后置词。从句法结构中承载语义格的句法成分来看,语义格在汉语中的分布情况比维吾尔语复杂。汉语的语序对句法成分的决定作用比较大,而维吾尔语名词的形态格对句法成分的决定作用比较大,所以,汉语中语序的变化将会导致句法成分的改变,而维吾尔语中语序的影响不象汉语那么大。因此,汉语中在表层能够体现一种深层格的句法成分比维吾尔语多。从名词的配价成分在句法结构中的体现形式来看,汉语中还是用语序和虚词,维吾尔语中通过形态格和后置词体现。
5.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语用特点的对比分析。从语用平面入手,对两种语言名词有定/无定、语篇中的回指和话题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两种语言名词语用方面的特点。虽然汉语和维吾尔语都是无冠词语言,但是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表示名词有定性的有效手段,因此具有可比性。在回指问题上,汉维两种语言的篇章中某中事物都可能被不只一次地提及,形成名词的回指现象,只是其表示手段不同。在话题化问题上,汉维两种语言中充当各句法成分的名词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话题化手段来成为话题。在名词的有定和无定问题上,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的有定与无定的表示手段有同也有异。首先,两种语言作为无冠词语言,其指示代词都是体现名词有定性的有效手段。汉维两种语言都可以通过指示代词来表示名词的有定性。由于维吾尔语是形态发达的语言,因此还有名词的格,人称和动词的态等形态手段也可以表示名词的有定。汉语中虽然没有类似的形态手段,但“把”字句和“被”字句等句式中名词的句法功能和语序也能表示名词的有定。
从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的回指情况来看,在汉语中回指关系的确定主要靠上下文,而在维吾尔语中先行词和回指词在人称上的相互一致的特点是回指关系的重要标志。
从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的话题化现象中可以看到,宾语、定语、状语等大部分句法成分都可以通过话题化充当句子的话题,但是由于汉语句法结构中语序对句法成分的决定作用比较明显,充当话题的成分的句法位置(充当的句法成分)往往会发生变化,一般成为主语。而维吾尔语的形态发达,句法成分的形态标志比较明显,其语序比较自由,所以一个句法成分往往可以以原有形式直接移到句首充当话题,而其充当的句法成分不用改变。从名词的有定与无定、回指、话题化等语用特点可以看到,就表达手段而言,在维吾尔语中形态变化的作用较为明显,在汉语中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和语序的作用较为明显。
6.立足于语言形态分类的理论高度,在以上进行的细致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探讨两种语言名词的形态特征和句法结构特点,论证两种语言的结构类型特点。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汉维语名词对比研究过程中,必须从语法分析的“句法、语义、语用”等三个平面入手,把结构(形式)对比和功能对比结合起来,把具体理论对比和具体应用对比结合起来,在“由意义到形式”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适当使用双向对比和单向对比两种分析方式。即两种语言相互平行对比,互为出发语与目的语。尽管从总体上看,汉语属于分析语,维吾尔语属于综合语,汉语属于孤立语,维吾尔语属于黏着语,但是以上的对比分析说明,没有一种语言是纯粹的分析语或综合语(或者纯粹的孤立语或黏着语)。汉语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的句法手段,也要兼顾词与词的组合能力;维吾尔语以词形变化为确立句法关系,但语序和虚词的运用有时也很重要。更何况处于双语环境之下的汉语和维吾尔语的结构特点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都处于发展的状态中。汉语的黏着成分在发展着,维吾尔语的复合成分和外部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系新疆大学博士毕业生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S0602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面向双语教学的汉维名词对比研究[09XJC740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基金:基于语料库统计分析的现代维吾尔语名词研究[11CYY054]。)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开幕词[A].句型和动词[C].北
京:语文出版社,1987.
[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辞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4]阿依克孜·卡德尔.现代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名词对比研究[D].
新疆大学,2006.
(阿依克孜·卡德尔 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8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