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审美世俗化与物化倾向

2013-04-29 19:50:28刘伟钟春雨
文化产业 2013年12期
关键词:农村文化世俗化物化

刘伟 钟春雨

摘 要: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审美的风尚发生了较大的衍变,顺应现实社会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现状,审美世俗化和物化倾向明显,亟需构建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老百姓文化生活导航。

关键词:农村文化;审美倾向;世俗化;物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4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由于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历史原因造成近代文明相对落后,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难免遭遇许多难题。借助十多年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经验,我们既看到了发展的前途,也发现了进程中一些新鲜事物的产生。诸如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审美文化观念的衍变,一种世俗化和物化倾向滋生,不得不引起重视。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审美观念有质的提升

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且“十亿人民,八亿农村”,我国的国情不容乐观。广大农民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懈奔波,辛苦劳作,根本无暇兼顾生活质量问题,更无从谈起闲暇时光的审美情趣。笔者生活的农村,一者劳动生产力低下,基本从事农田作物生产,毫无工业、商业气息;二者文化基础设施几乎没有,娱乐活动仅限在一年几场露天电影,生活用电都无法保障;三者教育水平低下,农民知识程度多在小学阶段,审美能力十分有限。

十多年前,赣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上各种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稀土矿业、家具行业、成衣制业和脐橙甜柚等农副果业日趋成熟,农民经济生活有了大幅度提升,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有了飞跃发展。在审美观念上,追求一种高雅、舒适、娴逸、清新的理念,农民的生活满足感日益得到增强。

二、日常生活中审美文化出现世俗化和物化倾向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呈螺旋式曲线上升趋势。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后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进入二十一世纪,广大中国农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并向小康生活迈进。也许是压抑的太久了,苦尽甘来时,人们显得异常知足,只要一点小小的收获或感悟,便能很满足的享受。人们的审美兴趣多是一种对自身生活的感性表达和表达的快乐以及一种对基本生活的自我感动。在这种倾向的直接或间接引导下,大众审美不再追求历史意义和文化深度,而是极力寻求能够直接体现当下满足的活动,以便在其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直接乐趣。这就是审美文化世俗化倾向的表现。

(二)现代社会的高快节奏以及多元化的审美取向,使广大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直接享受活动中,不断将文化消解,娱化成一种具有巨大力量的支配性话语。我们可以看到,审美世俗化的倾向甚至可以对历史进行“娱乐化”处理:曾激起大众巨大热情的历史影视剧(《秦颂》、《英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等),以影视技术特有的影像方式,在银幕上制造出了异彩纷呈的“娱乐化历史”图景,其并非真实的历史图景。显然,影视是在以一种有意识的方式,将历史演绎成为大众感受性层面上的“当下性”存在。它把历史从人的记忆深处放逐出去,并把历史交还给了大众的直觉性活动及其娱乐性满足,最终生成一种“享乐性”的文化产品。历史尚且如此,古今中外的名人及其名著也然:易中天的“品三国”,孔庆东的“散评鲁迅”,于丹的“感悟论语”等等,人们之所以一度火热的追捧,其原因在于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广大民众在文化审美中的“世俗化”倾向,人们能从其中切身体味到一种“当下性”的享乐。那些人物和思想,人们不尽然都能理解品味,但把它归入在世俗文化中去解读自然会津津乐道。

(三)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本身处在一种不断趋近于以经济为中心的结构调整过程之中,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开始充分体现为物质利益的主导性,物质的积累与丰富已经成为审美的现实前提,在生活审美化过程中直接引入了物质功利主义,物欲的充分实现成了日常生活在审美方向上不断自我拓展的内在因素,而生活的审美情调则包装了人的具体物欲动机。所以,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变得非常实际,在这种取消了精神的理想性和崇高性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兴趣在于对自身生活物化的感性表达和表达的快乐。就连从西方引进的弘扬人际关怀的“亲密无间”拥抱活动也被新潮人士狠狠“物化”了一把,几位成都妹妹在这一活动日公然在街上打出了“亲密无间,十元一抱”的招牌。“物”已然成为审美活动的必要保证与终极目的。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马诺、“空喊捐款成千上万”的郭美美、“不嫁少年郎,但須有车有房,身价500万!”的重庆女郎……

三、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导航

我国正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高速发展,各项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的过渡时期,难免会出项一些新鲜事物。如前文所言,人们这种审美文化世俗化和物化倾向,其实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与生活中出现却也无可厚非。但我们还是有必要分类处之: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厚重耐咀嚼,我们可以允许“戏说”、“散打”的评说方式存在,但绝不能把这视为进入经典的便捷而正确的途径。诚然,人们在审美活动过程中还是缺乏了一种相对客观的引导。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势在必然。一是农民的审美活动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可以正确引导民众参与文化活动并感悟其中的思想精髓;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给了农民从事文化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文化设施设备,人们可以自由徜徉在文化的知识海洋里,陶冶身心并娱乐情感;三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人可以参与其中,可以各抒己见,可以集众所长补己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四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利用有效的机制培养相应人才,推出文化作品,举办相关文化娱乐活动,引导人们时尚、健康而又高雅的现代生活,人们的审美趣味自然得到提升。

所以,对于当今审美文化的新的倾向我们有必要予以正视,既要看到这是审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又应该注意到多元化并不是一窝蜂、一刀切。诸多学者文人都提到我国国民的审美趣味每况愈下,实际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审美过多的表现出了“世俗化”与“物化”倾向。相信只要架构起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文化生活导航,那么一定会走上正确的轨道上来。

猜你喜欢
农村文化世俗化物化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助力新农村建设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34:34
浅谈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之路径
戏剧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 20:27:01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戏剧之家(2016年10期)2016-06-18 13:47:55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西藏研究(2016年4期)2016-06-05 11:31:1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商(2016年12期)2016-05-09 15:24:58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16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
抛物化Navier-Stokes方程的降维仿真模型
计算物理(2014年1期)2014-03-11 17: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