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姣
摘 要:十八届五中全会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负能量”文化普遍存在,经济支撑尚薄弱,人才力量不厚实等。对此,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中外优秀文化资源,抵制“负能量”文化;夯实农村经济基础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文化;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党的几代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和特别关注下,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农村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农民的思想觉悟不断提升,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和谐稳定,整体风貌焕然一新。农村文化建设成绩斐然,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文化建设尽善尽美。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种种问题,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依旧任重而道远。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时,我们会发现农村的“三农”问题依然严重,农村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
(一) 农村“负能量”文化普遍存在
农村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负能量”文化依旧普遍存在。
家族、家庭观念浓重。我国是有几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受传统历史和地域的影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家族文化依旧活跃,家庭伦理观念依旧浓重。曾经,浓重的家族、家庭观念凝聚着集体智慧,促进了社会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推动了历史发展。现今,家族、家庭观念成为一种“负能量”,阻碍着农村文化建设。“朝中有人好办事”的观念在一些农村地区很有市场,由家族文化衍生来的大家族制,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纽带关系以及衍生出的排他性等观念影响农村民主和法制建设,以族代政、以族代法,忽视国家权威和法律。①
传统小农思想浓郁。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农民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想敢干。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缺少开阔的视野、远大的理想,不能够开拓创新,不敢搞实业求发展。
封建迷信升级,邪教横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神婆、算命大师、半仙等借助现代化工具,进行看相算命,测阴阳风水……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己之私,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着宗教的旗号在广大农村地区散布邪教学说,进行招摇撞骗,危及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危害国家利益。
外来腐朽文化侵袭,低俗文化潜滋暗长。由于综合素质不高,一些农民对外来的一些腐朽文化缺乏辨别力和抵制力,进行盲目追捧。另外,在当前农村文化市场上,一些格调低下,内容庸俗,粗制滥造的“文化垃圾”趁机泛滥,带有封建迷信、淫秽暴力等内容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充斥市场,由于文化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不善,农村的一些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形式畸形发展,虚假繁荣,它们以俗艳的广告吊人胃口或色情内容招揽观众,实际上造成了制黄、贩黄和藏污纳垢的场所。②部分农民在闲暇时期,抵制不了诱惑,在这些场所进行相关消费,受这些垃圾文化地侵蚀。
(二) 经济支撑尚薄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文化建设问题显著,与其经济支撑有着重要的关系。
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落实不到位。政府财政部门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存在明显的“城市偏向”,而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事业的投入在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中的比例较低。③这就使得农村文化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筹办农村文化活动,进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普遍地农民文化教育……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经费,由于农村内部结构的协调失衡,致使这些经费被无故平调、挪用、挤占。另外,一些村干部贪污腐败,致使本不充足的文化建设经费不能够有效地落实到实处,应用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去。
农民文化消费水平低。随着社会经济地发展,农民的收入日益增加。一部分富裕的农民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但是他们只注重物质方面的消费,而忽视精神文化满足,不注重文化消费。另一部分农民的收入只能够解决温饱,那么文化消费就无从谈起了。这就使得农村文化消费水平得不到提升,农村文化建设得不到发展。
(三) 人才基础不厚实
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地发展和智力支持。现如今,农村人才力量不厚实,智力支撑跟不上,制约着农村文化的发展。
人员外流严重。城市的经济、文化、医疗、基础设施等要素吸引大量的农民奔向城市务工,不少农村地区只留下了老人和小孩,农村失去了大批的文化建设者和文化消费人员。
农村基础教育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落后。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教育投入,但是农村教育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始终未能有效地解决。许多村子的校舍仍然是危房,多媒体设施跟进不上。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不愿意走入农村,在农村苦苦支撑的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中老年教师。这些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们的教育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有效地教育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
(四) 体制机制不健全
农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已经在各方面努力中有所发展,但是就目前情形来看,仍然很不健全。它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农村文化的创造活力,不能够促使农村文化全面持续发展,形成永久动力源泉。
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党员干部政绩观有偏颇。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党员干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然而,当下部分地区的基层党组织结构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协调,其战斗堡垒作用有所弱化。部分党员干部受社会风气地影响,一味的把目光放在经济发展上,认为经济好一切都好,忽视了文化的重要作用,致使文化建设浮于表面,形象工程屡禁不止。
文化扶持政策不协调,文化市场发展负面因素众多。列宁曾说:“城乡对立是农村经济和文化落后的最深刻的原因之一……消灭这种对立是共产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④长期以来,我国在“先富带后富”思想地指导下,文化扶持政策有所偏重,致使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很不平衡,农村文化产业远远滞后于城市。农村虽然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文化市场。但是其仍处于发育期,存在众多的负面因素。如:部分经营者素质较低,文化相关部门不能承担起相应责任,政府监管机制不健全、管理力度小等。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建设农村文化的对策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农村文化建设最直接、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我们必须着眼于精神文明建设,考虑广大农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文化建设的实际和农民的根本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文化建设
为避免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思想混乱,方向错误等问题,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成为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方面。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⑤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培育广大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渗透到建设的各个方面中去,整顿思想,凝聚共识。对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与宣传,如:开展文化讲座,绘制宣传板报,播放相关纪录片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帮助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帮助农民进行文化市场建设,扩大基层民主等。
(二)充分利用中外优秀文化资源
当今社会的多样化发展要求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各种优秀的文化资源。
充分利用国内优秀文化资源。第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聪慧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艰苦奋斗的优良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品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尚情操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着农民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第二,伟大的革命文化。在中国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具有深刻的革命性和亲民性。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当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三种文化,用它们抵制农村文化的“负能量”,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充分利用世界先进文化资源。随着改革开放地进行,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毛泽东曾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该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资源,让其补充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理论不足。
(三)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经济基础地建设。我国农村的精神文化要发展、要进步,必须加强农村经济建设。
加大农村文化经费投入。第一,农村文化活动地运行和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必须加大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倾斜力度,让农村文化建设有充足的流动资金。第二,文化经费的筹集不能单方面靠政府,也要靠社会力量。因此,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广泛吸纳社会优质的资金资源,如:利用地方特色吸引国内外企业家投资设厂,呼吁爱心人士进行爱心捐助等。第三,规范农村文化经费的使用。对此,一方面要坚决不挪用、占用农村文化建设经费,充分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严肃处理挪用、贪污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的贪官污吏。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提升农民文化消费能力。农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文化消费能力。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开拓农村市场,刺激内需消费,由此来提升农民文化消费的能力,如:政府辅助农民投资设厂,为农产品找市场等。
(四)强化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农村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
加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第一,对基层文化工作者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得以丰富,思想道德修养得以提升。从而纠正他们错误的认知,端正他们的工作态度,提高其工作能力。第二,优化基层文化队伍结构。调整文化部门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有用文化部门的作用,取缔只做摆设的相关部门。对表现优秀,绩效突出的部门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不做实事的相关部门,进行严肃批评。第三,调整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配备。将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冗余的地方的文化员调配到相关人员欠缺的地方和部门,让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起好带头作用。
全面培养文化建设人才。首先,要优化人才培养的环境。一方面,我们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乡规、村规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稳定农村的政治秩序。另一方面,营造良好农村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农村广播、文化墙等的作用,宣传积极、健康、先进的文化。其次,要加强人才的教育。教育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基础性的作用。我们农村教育要发展就必须从“硬”条件和“软”力量着手。“硬”条件即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为农村提供舒适的教育校舍,在校舍内配备多媒体设备等。“软”条件即为农村输送高素质的教育人员。如:学校聘请优秀的年轻教师任教,农村文化组织请专家学者做讲座等。再次,引进优秀的文化人才。对此,农村要不断完善其用人机制,吸引招聘优秀人才。同时,还要想办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在农村扎根,为农村文化建设发光放热。
(五)完善农村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农村文化要想摆脱束缚,充满活力,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进行体制机制改革。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带头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带头作用,发挥广大基层党员的模范作用进行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其对农村文化建设有正确的认识,纠正其错误的政绩观。另一方面,完善党内责任机制,把责任落实到人头,确保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党委还要领导各文化部门,协调分工,落实工作,并对其进行监管。
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机制。第一,健全文化市场管理制度。在新时期,与农村文化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还相当的欠缺。要想使农村文化市场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建设过程中只要发现有违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就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严肃处理。第二,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方式。针对过去的“统而不治”现象,可以将文化市场划区分片,落实到具体的人头,实现专区专人专管。
调整文化扶持机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一,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文化事业是国家利用国有资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我们要加大国家投入,理顺管理体制,改善政府服务机制,由此来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第二,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求基层政府部门大胆放手。基层政府要放弃传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把文化大市场放心的交给农民,自己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市场监管,文化市场规范等基本职能。另一方面要求广大农民敢想敢干,勇于拼搏。农村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农民要抓住文化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有特色、有内涵、有创新的文化产业链。
总的来说,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种种挑战,但也正处于良好的机遇期。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之一,它牵涉到了我国整个社会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虽然发展道路崎岖,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迎难而上,进行各方面的建设。(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注解:
① 王金瀛:《我国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研究》,山东: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② 远翠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黑龙江: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③ 王玉波:《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下的河南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④ 《列宁全集》第 3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年月10月版,第 113 页
⑤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2-96页
⑥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 3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2]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3]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5] 曾庆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N].人民日报,2004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