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沉浮及成因

2013-04-29 18:25熊秋娥盛丽华吴海燕
现代教育技术 2013年11期
关键词:组织机构发展史教育技术

熊秋娥 盛丽华 吴海燕

[摘要]我国高校的教育技术组织机构,是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而诞生的。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教育技术组织机构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技术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功不可没。可对机构发展现状的调查发现,如今部分高校陷入机构名称设置混乱、职能定位模糊、地位被边缘化等困境。在回溯职能机构30年风雨历程及职能变迁中,文章剖析了现状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试着提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建设的若干建议。以期能以史为鉴,推陈出新,顺应形势,借势发展。

[关键词]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发展史:职能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1—0060—06

一 引言

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机构是一个统合的概念,根据工作性质,可以划分为行政性机构、教学性机构及科研学术性机构三类,本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是承担电化教育业务工作组织管理、指导实践应用的行政性职能机构。高校教育技术机构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管理和实践机构,机构建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水平,同时也将影响教育新理念、科学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我国高校的教育技术机构从1978年成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30年成长,几度兴衰,几度沉浮,教育技术部门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做了很多工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沐浴在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春风里,而立之年的电教机构本应如虎添翼,大显身手,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领头羊”,可课题组调查发现:全国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机构名称形式多样、机构管理归属不一、机构职能定位模糊、机构发展境遇兴衰迥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颁布实施的起始阶段,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应直面现状,追溯历史,分析成因,把握未来,思考及掌握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发展命运。

二 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发展现状

高校网站是了解学校信息的重要窗口。为尽可能真实掌握目前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建设情况,本调查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近2600个高校中,选取本科与专科两个层次类型、共948所高校进行普查(不含高职及独立学院),删除了无组织机构内容介绍、网站链接无法打开的高校后,对余下的725所普通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现状进行统计,结果发现:

1 机构名称形式存在多样性

在被调查的725个样本高校中,教育技术相关机构的名称设置门类繁多。笔者按机构名称分类统计后发现,这些名称在叫法上共有140余种。排在前几位的名称依次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除这几种名称相对集中外,很多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在名称设置上非常个性化。或许我们会说教育技术机构做什么比叫什么来得更重要,但机构名称设置混乱的背后,却反映出高校在教育技术组织机构职能定位上存在认识误区,也容易造成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本质工作认识上出现错位。调查数据显示,机构名称设置整体分两大类型:一类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代表;另一类是以“网络中心”为代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占总数的30%:“网络中心”、“网络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占总数的25%。另外的近130种叫法,有些也仅是词组排列上的差异,意义大致相近。如果我们按它们自身的职能介绍分类,名称上可大体归类于五种,即电教中心、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办(中心)、实验中心等(详见图1)。

另调查显示,机构名称的设置跟高校所属区域存在一定联系。那些在教育技术发展史上起步早、发展相对较好的区域,高校现行的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的比较多,如我国的江苏、河南、广东等省份。在被调查的高校中,有282所高校记载了现有机构的成立时间。这其中有些高校由于一直沿用刚成立时的名称,如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高校经历了机构重组及更名的过程,并且机构更名及重组时间集中在1999年之后。最近几年有一些高校建立了兼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中心)”(简称信息办),它们有的是将机构设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并合署办公;有的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直接兼并其中。这类情况集中反映在2005之后,从名称区域分布上看,上海高校这种情况略多。

2 机构职能、隶属关系存在多样性

教育技术机构名称设置多样的背后,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机构职能上的定位不清。调查中发现,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内部部门职能范围存在差异。从职能统计情况看,机构职能主要体现在建设与服务方面,如基本的设备设施建设、日常的维护服务等。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使各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风起云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教育技术组织机构不可或缺的职能之一。另外,一些调整前存在电教中心的高校,传统音像媒体资源建设,以及计算机设备、语言室、多媒体教室的维护管理也是教育技术机构的重要工作。从抽样的高校可以看出,以这两种职能为主体的高校占据了样本的大多数,而着力提升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地位的教学培训、科研职能尚未引起重视(如图3所示)。

教育技术机构是学校内部的一种组织。从组织的特性看,高校教育技术机构职能的发挥与机构在学校组织中的隶所关系有直接影响,也决定了组织的生存状态。调查结果显示,组织机构的隶属关系呈现多样性:以教育技术推广为主要职能的机构主要隶属于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教育科学学院、宣传部等部门;而以网络建设职能为主的则隶属十国有资产管理处、图书馆、宣传部、校办等,但庆幸的是多数高校的教育技术机构定位为相对独立的直属部门。

三 三十余年成长回顾与职能定位变迁

1 成长足迹回顾

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来源于“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技术的早期阶段,而教育技术则是对电化教育的继承与发展。由此我国教育技术的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经历了平民教育、社会教育、“三深入”、系统发展等阶段。在“深入学校、深入学科、深入课堂”发展理念推动下,组织机构迅速建立。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阶段大致相同,但根据史料分析,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从时间纵轴看大致可分为重新起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1978—1988年)、多元化发展阶段(1989—1998年)、机构重组后的调整深化阶段(1999年至今)。因而,本课题将试着从以上三个阶段来梳理。

如果将1930年金陵大学成立电影教育委员会算起,我国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起步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那时高校开展电化教育范围小,应用不多,早先建立教育技术绀织机构的高校集中在师范院校、外语院校、医学院校内。当时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利用幻灯、录音、电影等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如北京外国语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均在1953年建立了电化教室,购置相应设备进行外语电化教学试验。

(1)重新起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1978—1988年)

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真正发展是在1978年之后。1978年4月,当时的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作会议,邓小平同志在会议上两次提到电化教育,并指出:“要制订加快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从此,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教育部推行电化教育政策的引领下,各省市的广播电视大学纷纷建立;中央、省市、地方层次的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相继成立:1979年教育部部属院校分别进口摄录像设备后,全国的电教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校的教育技术机构(电教室或电教中心)在此时重新起步并得到较大发展。据1986年统计,建立教技术机构或设专人管理电教工作的普通高校有694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5.8%。

一方面是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纷纷建立,另一方面是相关体制的先后出台。1981年10月,为总结1978年以来的电化教育工作经验,教育部邀请25名长期从事电化教育工作的经验人士在北京召开座谈会。着重讨论了电化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性质、地位,电化教育机构的性质和任务。座谈会后,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当前开展电化教育工作的通知》(81)教电字004、《关于电化教育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意见》(81)教电字005两个文件(简称“004号”、“005号”文件)。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不仅明确了电化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有关政策,对各级电教机构的名称、任务、编制以及人员的职称和劳保待遇都作出了明确规定,而且解决了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它提高了人们对电化教育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各级电教工作者搞好电化教育工作的信心,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健康发展。

1986年教育部转发了电化教育工作开展较好的江苏省教育厅印发的《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工作若干规定》。《规定》对高等学校电教机构的职能、任务以及电教工作者的职称待遇等方面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说明。

1988年6月20日,当时的国家教委又出台了《关于印发(学校电化教育工作暂行规程)的通知》((88)教电字005号)文件。《规程》中指出“开展电化教育的学校应建立、健全电化教育机构。学校电化教育机构属教学单位。”

这些文件的先后出台,从国家层面上明确了教育技术机构的地位、职责、性质和作用,尤其是明确了教育技术机构的教学性质,营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稳定和扩大了教育技术队伍,促进了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快速发展。这一阶段也夯实了学校教育技术系统的基础地位,是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最好的时期。

(2)多元化的发展阶段(1988—1998年)

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建设离不开科技发展的硬环境,更离不开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的软环境。20世纪80年代中期,微型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校纷纷购置大批微型计算机,建设起了计算机实验室。由于新型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面极宽,各系部和专业都要开设相应的课程,使得计算机实验室的需求量很大。学校为了统一管理和提高使用效率,将计算机实验室统一规划和建设,于是,就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工作机构——计算机中心。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波及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CAD在高校不断兴起。但由于管理体制、思想观念等种种原因,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在很多高校不是由电教机构负责,而是由计算中心或计算机系负责。以视听教育、音像媒体服务为主的电教中心未能及时拓展自身的服务领域,电教机构的发展势头减弱。部分高校电教机构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忽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主业而偏向经济效益的获得,结果致使事业发展陷于停滞,业务开展呈维持性局面。特别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前5年,电教机构一度跌入低谷,出现萎缩迹象。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互联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世界进入网络科技时代。1995年,中国教育科研网开通。作为教育主阵地的高校,纷纷兴建自己的信息网络,校园网建设成为各高校的重要议题。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成,一些学校为了开展工作和加强管理,建立了一个新的工作机构——网络中心。

至此,高校的教育技术组织机构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出现了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和网络中心同时并存的局面,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组织体系呈现出一种“多中心、小而全”的结构。这种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的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但由于部门职能交叉重合、势均力敌,资源和人力配置分散,对进入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体应用的教育技术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造成了机构职能定位的模糊与混乱,同时也给学校的统筹规划、机构配置带来了难题。

(3)机构重组后的调整深化阶段(1999年至今)

从发展历史看,我国电化教育具有明显的实践先行特点,先实践后理论,缺乏理论的指导。很多人对电教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造成了工作上的盲目性。因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越来越感觉到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电化教育的实践,这时,教育技术的思想被引入中国。

南京大学早在1983年就与美国AECT建立了联系;1985年派出3位代表参加了AECT年会;1988年11月在全国率先将“电化教育中心”更名为“教育技术中心”。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电化教育专业改为教育技术学专业。1994年AECT协会发布了教育技术94定义,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大领域与五大范畴。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在原电化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得到了一定提升与拓展。

1998年5月18日《中国教育报》开辟了“‘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栏,将教育技术称为现代教育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并在头版发表了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文章后,“教育技术”这一名词在我国教育界被广泛使用,人们对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寄予厚望并极大地推崇。

1999年,国务院以国发[1999]4号文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充分肯定了教育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为我国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

从1999年起,高校陆续开始将电教中心作为学校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机构,并将电教中心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原先成立过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等机构的学校对机构进行了重组与调整,将三者合并为新的教育技术中心:有的学校则直接撤销电教中心,重新组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核心,推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但也有发展态势不好的高校,将电教中心的拍片工作合并到宣传部,管理电教室的工作移交教务处,管理语音室和复制录音带的功能归于外语系,原来的电教中心彻底被瓜分肢解,不复存在。

2 职能定位变迁

任何组织机构的诞生与发展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教育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产物,教育技术组织机构诞生于视听教育的大背景下,既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受技术的影响推动。回顾机构的发展轨迹,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在初创时期,建设、服务、管理、教学、科研等职能都曾有涵盖和体现。但随着技术发展、教育理论深化、社会体制的变迁,组织机构在发展中职能出现了泛化与模糊。

(1)初创奠基阶段,五大职能凸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在此之后,沐浴着改革开放政策春风的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多数学校建立了电教机构,购置了先进的幻灯、投影及电视制作等设备,掀起了制作电视教学片的高潮。为满足电视录像等视听教学的需要,电教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编制人员的培训以及电化教育教研人员的培训工作亦相当活跃。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学校电化教育工作暂行规程》。《规程》指出:学校电化教育机构属教学单位,负责制定本校电化教育工作规划;收集和编制教材资料为教学服务:管理电化教育器材和设施;开展电化教育教材和教法研究;帮助教师掌握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规程》中的这些条款,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电教机构的职能,(电教设备、设施、教材)建设、(为教学)服务、管理、教学(培训)、科研(电教理论研究)的五大职能已基本凸显。正是这一阶段的建设,形成了我国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基本发展格局,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多元化发展阶段,职能出现泛化模糊

高校电教机构第一阶段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果,但这一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视等媒体设备的建设与应用,电教人员在观念上也形成了从媒体角度去研究教育技术的思想。当90年代初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席卷而来时,电教人员仍执守着媒体教学观,寄希望于新网络媒体手段的应用。孰不知技术的推动仅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教育理论认识的深化、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才是推动教育技术发展的灵魂,也是组织机构发展的驱动力。

当教育技术手段发展到信息时代时,如果教育技术组织机构仍然圄于媒体的应用,使教育技术工作者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所以当面对多媒体、网络、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挑战时,教育技术工作者显得力不从心。加之忽视教学、科研等而偏向创收,结果致使事业停滞,机构萎缩,甚至被兼并或撤销。多元化发展阶段,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因职能定位不清迷失方向,遭遇了发展历程中的寒潮。

(3)调整深化后,组织机构的职能未能全面协调发展

经历了低迷与彷徨之后,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在困境中寻求改革发展之路。不少高校将原来“多中心、小而全”的多层级结构改组成“一体化、大而统”的组织结构形式。重组后,不仅减少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避免多头管理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问题,有利于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统筹规划。重组后机构的隶属关系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隶属于教务处、设备处、教科院、宣传部、国资处、图书馆、宣传部、校办的都有,但绝大多数为独立建制教辅部门。

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隶属关系不同,效能必然不同,生存状态迥异。加上教辅性质的定位,培训及科研职能的边缘化,若建设、服务职能也没发挥好,教育技术机构在学校的地位将岌岌可危。

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实践机构,教育技术机构的工作目标应统一于学校教育目标,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相连。回顾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成立之时,它被定位于学校的教学单位,隶属于教务处,中心的工作与学校教学紧密相连,机构发展态势良好。随着技术手段、教育体制、人员结构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变迁,教育技术中心陆续从教务处剥离,经历了低迷与重组后,多数机构定位于学校教辅性质的直属机构。将“教学”变成“教辅”,虽为一字之别,但却成为一些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忽视教学职能、让技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理由。教育技术机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与突出职能。但无论在哪个阶段,不深入教学实践,不与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融合,就会有悖于组织机构成立的初衷,势必阻碍机构的发展。四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建设若干建议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回眸1978年至今的30多年风雨历程,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在起始阶段发展迅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教学单位的职能定位,组织吸收了众多专业上的精英参与,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完成了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第一轮结合,从而使机构进入了有为有位的良性循环发展时期。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冲击,教育技术机构人员没能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固守“媒体教学观”的理念,在思想的羁绊下很多人在职业发展上掉队:上级“教学单位”定性“指示精神”的一度缺失,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陷入了自由个性化发展阶段,被边缘化在所难免;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催生了新机构的出现,高校的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出现了多头管理、经费不足、骨干流失,渐渐与教学实践相脱节。虽然教育技术机构的领导及人员意识到被学校边缘化的困境,也在尝试各方面的努力,但从现状来看,全国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名称混乱、职能定位不清的现象仍然存在,并将延续,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中,教育技术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令人担忧。

面对如此境遇,抱怨与失望远不如行动与创造可靠。教育技术机构是一个组织,作为组织,它不仅是一种关系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有自己的生命、独特结构、组织目标以及责任与义务。

以史为鉴知兴替。30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建设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顺应时代发展,加强目标定位

组织机构的诞生带有时代印记,而组织机构的发展状态则折射出它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只有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组织才表现出蓬勃生机。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在成立之初发展迅速、成绩喜人。而在当前形势下,高校教育技术中需加强目标定位,必须顺应教育信息化的需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社会发展为己任。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上有能力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未来高校教育技术机构,不能仅仅满足于成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支撑机构,同时应成为学校教育技术培训研究机构、新技术的推广宣传实践机构、智慧校园设计与建设机构、信息化教学资源公共服务机构。

2 改变组织结构,充分发挥职能

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在学校组织中的隶所关系直接影响着其效能发挥,而教育技术机构的内部结构及职能定位则决定组织的生存。

由于历史因素,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曾出现“多中心、小而全”的结构形势,机构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现在,应该顺应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需要,教育技术中心可以形成较为灵活的矩阵式的组织机构形式。由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与为完成某项任务而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两部分组成,这种矩阵式教育技术组织结构能共享不同职能部门间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使高校的教育技术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矩阵式教育技术组织结构具有扁平化的管理层次,大大减少了决策和管理的程序,有利于提高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服务绩效。也可以组建大型信息化教育中心,形成合力、统一职能、统筹规划。

3 立足学校教学,服务社会教育

教育技术是应技术而生,教育技术组织机构是应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存在,解决教与学实际问题是组织机构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如果教育技术组织机构一直受限于教辅性质定位,不深入教学实践,不参加课程资源建设,不了解学校教学的现状,不参与人才培养,使机构完全置身于学校教育教学之外,发展的路子将越走越窄。

当然,要使机构永葆活力,需要长远发展的眼光。充分发挥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资源建设作用,打造服务于终身化学习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保障学校教学的前提下,将资源教学等服务拓展至社区、地方及社会终身教育领域。

总之,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必须改变由组织机构教辅定位带来的依附性发展观念,将服务理念由被动变为主动。使之不仅成为学校教育技术培训与实践的主要基地,而且要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机构建设中,发挥管理的龙头作用,坚守建设与服务的立身之本,拓宽教学与科研的强身之路。坚持建设、服务、管理、教学、科研五种职能协调发展,在有为中争地位,在创新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1]阿伦娜.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年表(一)[J].电化教育研 究,2006,(11):78-80.

[2]阿伦娜.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年表(二)[J].电化教育研 究,2006,(12):63-70

[3]曹梅,张增荣,张舒予.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 发展进程[J].电化教育研宄,2010,(12):106—110

[4][11]吴在扬.中国电化教育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4

[5][9]刘雍潜.普通高校电化教育发展历程、现状与成绩[J].中 国电化教育,1997,(9):5-8.

[6]孙祯祥.对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管理体制的探讨[0L].

[7]陈欣.高校教育技术管理体制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1999

[8]国家教育委员会电化教育司.电化教育规章文件选编[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0]刘万年.南京大学教育技术论文集(二)[M].南京大学教育 技术中心,166

[12][美]W.Richard ScoR&Gerald F.Davis著,高俊山译.组织 理论一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11.

[13]丁卫泽,罗永平.五位一体多方联动强势推进均衡发展 ——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工作[J].现代教育技术, 2012,(2):60-64.

猜你喜欢
组织机构发展史教育技术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管理模式优化
基于来源的组织机构元数据构建研究
现阶段做好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工作的分析
浅谈我国会计发展史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从教育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教育出版
新型智能手机保护壳设计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