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术语在大众文化传播中的词义变迁

2013-04-29 17:32娄亚敏孟艾菊
现代语文 2013年11期
关键词:日常用语

娄亚敏 孟艾菊

摘 要:大众文化传播与日常语言交流都会不断吸纳各种文化领域的新名词、新术语。本研究从大众日常表达与网络流行语中挖掘出数学术语,并从汉语词汇学角度进行词义变迁的思考,得出了六种不同用法。

关键词:数学术语 日常用语 词义变迁

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科知识日益融合,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形象。物理学上的“磁场”概念被借用来指人的一种无形的影响力——“气场”,生物学上的“生态”二字被用来描述教育领域的一种教学环境——“教育生态”,而数学上的概念术语更是被广泛地用于日常交流语中。近几年,“拐点、指数、零距离、线性、突变、连续”等术语常见诸报端和其他媒体;“事业坐标”“人生轨迹”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上网聊天的人知道“88(再见),9494(就是就是),555(呜呜呜),2(傻),11(光棍),21314(爱你一生一世)”等等都是网络常用语。那么,这些进入日常交流的数学术语与在数学学科中的含义是否完全相同?是扩大还是缩小?抑或完全相悖?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笔者对此作了一番探究,发现除利用同音以简化书写外,还有以下六种情形。

一、借用其意,夸饰其意

夸饰是汉语的一种修辞形式,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夸大或缩小,以取得强烈的表达效果。夸饰分为“夸大”和“缩小”两种。

比如,“90后”年轻人常会这样说:“我打了n次电话,一直打不通。”在数学中,“n”常代表一个有限的自然数,而在上述表达中,更多的倾向于很多次,已记不清具体次数。有时教师说调皮的学生:“你收敛一点好不好?”。“收敛”,在数学中是指一数列,当项号趋向于无穷时其项值趋向于一常数的情形,或一无穷级数其和是一有限值的情形。而在以上语境中,是指说话、动作幅度小一点,约束一点,注意自己的形象,实为一种借代、夸张的说法。又如“本台记者昨日零距离接触了刘翔”。在数学中,“零距离”指两点重合、两线或两面相交下的点、线、面距离,而在以上语境中,并不是访谈或会面时,人与人必须贴在一起,只是表达一种亲密程度和接近程度。

二、源于典故,约定俗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埋怨话“你当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事办了,现在可麻烦了。”“三七二十一”本是数学中做乘除运算时的一句口诀,在中国,由于“九九表”妇孺老少都能脱口而出,因此听起来特别顺溜。在上面语境中,它已不具备数学含义,只是由典故引发的一种约定俗成。此典故是这样的: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游说抗秦。齐宣王谈到齐国的兵力不足时,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私自计算了一下,每户按3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往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苏秦的这个算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全城不可能达到每户都出3个男子当兵。男子也不一定都能从军,因为还有老、幼、病、残在内。后来,人们把“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的贬义语来相传,并且在含意上有所扩展,成了“不问是非情由、不分青红皂白、蛮干、愣头青”的同义俗语而应用在言语交际中。同样地,“我三下五除二就把它解决了”中的“三下五除二”本义是珠算口诀,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又如现在常听见的一句骂人话:“你这个二百五!”。在数学中,“二百五”等于“250”,是一个纯粹的三位数。而“二百五”在民间带有贬义色彩,常用它代指“傻瓜、笨蛋”。那么,两者怎么会连在一起呢?一说来源于战国故事:苏秦作为战国时的一个说客,身佩六国相印,威风一时,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捉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是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四个笨蛋被齐王引诱上钩,不知就里,为分一千两黄金而做除法,“二百五”一词由此而得,并流传下来。

三、全然相反,以讹传讹

人们常说:“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前行驶着,突然来了一个360度大转弯。”实质上这种表述是错误的,360度是一周角,它只表示转回原向,怎么会大转弯呢?大转弯应该是180度。又如在跑步跑得累极了的时候,我们就会说:“不行了,我跑不动了,已到极限了。”“登上珠峰,挑战极限。”等,这里的“极限”表示时速和能力达到最大限度的状态;而数学中极限是函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的趋向值,它未必是函数极(最)大值。在数学中,“圆”只是一条平面曲线,“圆面”是由圆周曲线所围成的平面部分,而“球体”则是一个立体的图形,三者完全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圆、圆面、球体”不分,说:“地球是圆的”“饼是圆的”等等,结果以讹传讹。好在人们熟悉具体的场景和物品,也能领会其意。

四、数字虚指,妙成意境

中国古诗词因对仗、音韵之需,常喜欢用数字借代,以部分代整体。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宋代诗人邵雍《山村》: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清朝民间流传的《咏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诗中的数字只是虚指,由于数字的巧妙运用,不仅使诗工整、对仗,而且朗朗上口。诗的表达不仅有了量化的意味,还具有了用简单表达丰富意蕴的感觉。

五、直用术语,形象借喻

古希腊哲学家借用圆这一直观形象的图像来解释知识学习:“如果用小圆代表你们学到的知识,用大圆代表我学到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多一点,但两圆之间的空白都是我们的无知面。圆越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也越大。”又如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谈到对人的评价时,把人比做一个分数,他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用数学中浅显易懂的圆和分数术语及相关性质,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地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六、同字异意,细加辨别

数学中有“指数”概念,经济报告中也时常有“指数”字眼:如股市中的“上证指数”“道·琼斯股票指数”;生活中“幸福指数”“健康指数”等。虽然同字,但意义完全不同。数学中的“指数”,是指一个数自身反复连乘的次数,而经济生活中的指数实际上是指标数,如股市中“上证指数”全称“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股价指数”,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反映上海股市总体走势的统计指标。“幸福指数”就是衡量幸福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国民幸福指数=生产总值指数×a%+社会健康指数×b%+社会福利指数×c%+社会文明指数×d%+生态环境指数×e%。其中“a, b ,c ,d ,e”分别表示生产总值指数、社会健康指数、社会福利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所占的权数,具体权重的大小取决于各政府所要实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指标,“幸福指数”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另外,近两年很多房地产专家在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势时,总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房市是否已出现拐点?”这里的“拐点”与数学中的“拐点”也不一样:数学中的“拐点”指的是函数曲线上凹凸性转折的点,而经济领域中的“拐点”是变化曲线增减性的转折点,实则为波峰或波谷点,两个概念完全不同。因此,切勿将专业数学术语与日常语言中的实际使用方式混淆。

著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教授说过:“数学好玩。”只有亲身玩味数学本身的内涵及其与大众文化的交融,才能有好玩的感觉。若我们能时常进行这样的关注、联想、发现和积累,并在日常表达中巧妙地借用,适时地穿插,就会使我们的语言更加诙谐、幽默,充满情趣。

参考文献:

[1]王涛等编著.中国成语大词典(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

书出版社,1995.

[2]谈祥伯.数学与文史(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3]李俊田.咬文嚼数(第1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娄亚敏 孟艾菊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日常用语
融洽师生关系提升教学质量
透视犬儒文化
浅析汉语与英语、日语在日常用语运用上的差异
浅析汉语与英语、日语在日常用语运用上的差异
初窥美国文化——从日常用语谈起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语言对日常用语的影响
小学语文日常用语与文学题材的结合教学
浅析英语日常用语的教学策略
佛教东传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试分析英语日常用语的应用和文化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