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亚晶 贠艳丽 谢文娟
【摘 要】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于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促进子宫复旧地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2012年在我院分娩的产妇200例。将入组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 例。治疗组于产后24小时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而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后健康教育。于产后 24、48、72小时,通过测量宫底高度、及产后六周行盆底肌力测定,探讨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治疗组产后子宫复旧优于对照组,盆底肌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产后尽早行盆底康复训练可以有助于加快产后子宫复旧及改善产后盆底肌力,预防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关键词】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盆底;多频震动治疗;子宫复旧;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 R496 【文献标识码】 A
为了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母体在妊娠期及其后的分娩期后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产妇在产程中的消耗,加上妊娠期及分娩期的紧张焦虑的情绪,可以造成生理功能不相适应。同时妊娠和分娩也会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不同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一系列盆底损伤与缺陷[1]。产后尽早进行盆底肌功能康复是目前公认的防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简单、易行、有效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2012年在我院分娩的产妇符合下列条件:(1)年龄在20-35岁间;(2)单胎足月初产阴道分娩,产程顺利;(3)胎儿体重在3-4kg;(4)既往无泌尿系统感染及肾脏疾病;(5)无盆腔手术史的产妇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100 例。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产妇分娩后按照传统的护理方法取坐位或仰卧位哺乳,便于子宫收缩后恶露能尽快排出, 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会阴伤口4 d拆线,观察1 d,无特殊情况出院。(2)治疗组:采用产科综合治疗仪(南京华贝电子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HBC-2000),根据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规范性操作,产妇采取仰卧位或半坐位,将衣带松解后,同时设置治疗强度、治疗时间、治疗项目。耦合剂涂满电极片的黑色面,然后放置于骶尾部位治疗位置,用固定带将其固定。并根据产妇的个体差异调整相应的强度,同时根据产妇的耐受限度为标准,合理进行治疗。治疗在产后第24小时开始,2次/日,每次治疗半小时,连续治疗一周为一个疗程[2]。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产妇产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测量宫底高度及产后六周盆底肌力气压测试结果。
1.3.1 测量宫底高度 为病人排空膀胱后测得耻骨上缘距宫底高度。
1.3.2 盆底肌力气压测试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体位(例如:仰卧位)。在检测时病人需放松臀部、大腿、腹部。打开放弃阀,用手将气囊中的空气挤出,然后关闭放气阀,这气囊会保持着放气后的形状。套上避孕套,用水溶性润滑导电膏涂抹气囊顶端的部分使气囊容易插入阴道,握住气囊末端部位,将它插入2/3到阴道中,然后放松盆底肌肉,给气囊充气直到病人能清楚地感觉到气囊属于膨胀状态。Ⅰ类肌:强制收缩,长且持久,不易疲劳。检查Ⅰ类肌时,病人收缩维持5秒,在最大数值维持几秒就几级。Ⅱ类肌:阶段性收缩,快速短暂,易疲劳。检查Ⅱ类肌时,病人阴道收缩1秒,放松2秒,共5次。在同一最大数值上收缩几次就几级。判断检查结果:肌力=最大值-基础值 。 压力张力治疗头的刻度表上,每往上移一刻度为一级肌力3级或3级以下为异常。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20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治疗组产后子宫复旧较对照组子宫复旧情况好,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置入电极片时不存在不适感,无局部感染、出血等不良反应。见附表1。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产后6周的盆底肌力气压测试结果 提示:治疗组盆底肌力异常率为6%,对照组为25%。它们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3 讨论
3.1 妊娠及分娩是女性特殊的生理阶段 由于妊娠期间子宫的增大、重力的牵拉等原因造成不同程度盆底组织功能损伤。再者,激素水平变化改变了盆底结缔组织的胶原代谢,进一步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强度减弱,使盆腔器官脱垂风险增加。所以盆底肌力减弱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有密切关系。产妇阴道分娩后,阴道周围组织受到极度的牵拉、扩张,发生损伤,引起分娩后盆底及脏器组织松弛[3]。同时,阴道分娩还可致阴部神经副损伤。神经萎缩和去神经损害间接损害支配盆底肌肉的神经,使会阴部肌肉肌力下降。且盆底肌肉损伤程度随着阴道分娩的次数增加而加重。产后早期盆底肌肉康复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治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产后尿失禁与阴道分娩后盆底肌肉张力下降显著相关。妊娠可增加腹腔内压力,过度牵拉盆底肌肉,同时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筋膜及韧带过度拉伸或者断裂,导致盆底结构、功能发生不可恢复性改变[4]。本研究中盆底肌肉康复是采用电磁低频脉冲刺激,治疗组产后24小时后开始进行盆底肌肉训练盆底肌力异常率为6%,P<0.05,有显著差异。该结果显示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可减少盆底肌力发生率。早期开展盆底康复治疗是降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为获得盆底肌肉锻炼最佳功效,临床上普遍采用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的方法。在肌电生物反馈指导下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具有无创、无痛、无不良反应、疗效好的特点。但需在产后42天后开始,从而错过了产褥期治疗的最佳时机。产褥期进行盆底多频震动治疗对预防和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有良好的效果,是降低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3.2 随着医学模式的演变,患者的就医观念及心理发生很大的变化 仅依靠医疗中治疗的观点不能满足社会和群众的需求。康复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产后尽早开展床边康复治疗已是目前的发展趋势[5]。电磁做为一种理疗手段,通过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低频脉冲刺激,可起到调节人体内环境作用。同时产后康复治疗仪具有使用体外贴膜对身体无创、操作简便、疗效确定等优点。不但能促使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而且可刺激子宫收缩,加速恶露排出,有利于产妇恢复同时减少药品费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Wang AC,Wang YY,Chen MC.Single-blind,randomized trial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Biofeedback-assisted pelvicfloor muscle training an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thenanagement of overactive bladder[J].J Urol,2005,173∶942.
[2] 夏淑敏,顾伟.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5.
[3] 张玉花.护理干预结合自护理论用于减轻产后乳房胀痛的效果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3).
[4] 宋岩峰.妊娠分娩与盆底结构损伤[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6):478.
[5] 燕铁斌,许俭兴.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的现状与发展探讨[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7,19(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