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蒙 都兴宙
摘 要:《董西厢》和《张协状元》二书是宋金时期北方诸宫调和南戏剧本的代表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该时期南北方的语言特色,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本文通过对《董西厢》《张协状元》中结构助词“个”的用法进行对比分析,力图揭示结构助词“个”所呈现的当时南北方言的使用差异。
关键词:《董西厢》 《张协状元》 结构助词“个” 对比分析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在北方地区非常流行的一种说唱体文艺形式,其中《董解元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是保存最完整、思想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诸宫调作品。而《张协状元》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南戏剧本之一。两部作品均为说唱戏曲形式,具有非常突出的口语特色,因而对于当时语言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说文》:“箇,竹枚也。”“个”的产生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它是从“竹竿”义派生出来的量词,最初是用来计量竹子的。“个”从量词发展成为助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变的过程,即“个”先是从“竹竿”义演变成量词,而后又虚化成助词。本文将对《董西厢》和《张协状元》中结构助词“个”的使用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统计排列及对比分析,力图揭示结构助词“个”所呈现的当时南北方言的使用差异。
作为汉语中最常用的量词之一,“个”的使用范围很广,出现频率也高,用法极其灵活。在《董西厢》和《张协状元》中“个”更多的是作为量词形式出现。如:
(1)高谈阔论晓今古,一个是一方长老,一个是一代名儒,俗谈没半句,那一和者也之乎。(《董西厢》卷一)
(2)来兵似五百个僧人,贼军似六千个行者。(《董西厢》卷三)
(3)只见一个猛兽,金晴闪闪,尤如两颗铜铃。(《张协状元》第一出)
(4)才得两个月余日,苦相别特来京里。(《张协状元》第三十五出)
随着“个”表实在的数量意义逐渐弱化,语法形式和语法功能也渐渐发生变化,有的则具备了助词的用法。
结构助词“个”在《董西厢》中共出现6次,主要以“真”带“个”为结构形式,也有1例为时间副词带“个”,其功能主要是作状语。如:
(5)许了林下做为侣,说得言语真个不入俗。(《董西厢》卷一)
(6)不知为个甚,唬得张生变了面色,真个大惊小怪。(《董西厢》卷六)
(7)红娘见道,道:“君瑞真个欠!我道你,佯小心,妆大胆。”(《董西厢》卷六)
(8)觑了他家,举止行为,真个百种村。(《董西厢》卷七)
(9)绝早侵晨,早与他忙梳裹,不寻思虚脾真个。(《董西厢》卷三)
(10)俺姐姐夜来个闻得琴中挑斗,审听了多时,独语独言搔首。(《董西厢》卷四)
以上例句中,例(5)到(9)的“个”用在情态副词“真”之后,形成“真个”充当句子的状语、定语或谓语。例(10)则是在时间副词“夜来”后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作。
而与《董西厢》时代相近的南戏早期作品《张协状元》中,助词“个”共有27例,从结合关系上看,形式也更加丰富了。如:
(11)带汝归到吾乡,真个好哩!(《张协状元》第十四出)
(12)好个青铜镜,分明不会磨。(《张协状元》第五十二出)
(13)我个胜花娘子生得白蓬蓬,东华门外傍在小楼东。(《张协状元》第三十三出)
(14)照你个脸儿。(《张协状元》第四十出)
(15)纵饶挑贩客家,独自个担来做己有。(《张协状元》第八出)
(16)你个爹和娘数千年浑没孩儿,千方百计觅得你归来养。(《张协状元》第四出)
(17)山高处个人,好似奴家张解元。(《张协状元》第四十一出)
(18)神道不吃肥个。肥个我不嫌,精个我最忺。(《张协状元》第十六出)
以上例句中,例(11)(12)助词“个”在“真”“好”之后,充当状语和定语。例(13)中“名(代)+个”作定语,修饰其后的名词,例(14)作动词“照”的宾语。例(15)中的副词“独自”与“个”结合在句中作主语。例(16)、例(17)“个”用于定语“你”“山高处”和中心语“爹和娘”“人”之间,偏正词组作主语。例(18)则是与形容词“肥”“精”组合,构成名词性“个”字结构作主语、宾语。
通过对比《董西厢》《张协状元》中助词“个”的使用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助词“个”在《张协状元》中的数量更多,且功能较《董西厢》更完备些,用于名(代)词、副词之后,所构成的词组,也可以用作主语、定语、状语等。
曹广顺先生根据“个”在晚唐五代时期《祖堂集》《敦煌变文集》中数量上的差异,推测可能是由使用的地域范围不同造成的。唐宋时期,作为官话中的结构助词“底”,得以广泛应用,而“个”在使用中具有某种局限。如“个”在晚唐五代成书于福建泉州的《祖堂集》中例子较多,其中“个”作结构助词,共出现24例,而保存于西北的同期文献《敦煌变文集》中却少得多,仅有6例。二者相比,使我们感觉到“个”可能带有东南方言色彩。
从《董西厢》与《张协状元》中结构助词“个”的使用频率及用法分布情况的对比来看,与《敦煌变文集》《祖堂集》所表现的情况相似,使先贤提出的结构助词“个”带有南方方言特点的观点得到进一步印证。
明清民国时代的吴语文学著作中,“个”作为结构助词也十分常见。如:
(19)湿时节好像海蜇个风味,干时节像荷叶样个蓝班。(《山歌》)
(20)娇滴滴个鲜花吃你采子红。(《山歌》)
(21)徐大爷个魂灵也拨俚叫仔去哉。(《海上花列传》)
(22)他就吃着湿个,袋着干个。(《何典》第六回)
从现代汉语方言中结构助词“个”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使用范围集中在吴语、赣语、客家话及闽方言等东南方言区域,可见这一特点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方言中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个”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逐渐虚化了其量词词性,开始充当连接句子结构的成分,成为结构助词,在一些句式结构中表现比较复杂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然而,“个”在南北方文献中分布不均,是个具有地域色彩的结构助词,宋金时期北方作品如《董西厢》,结构助词以“的”“地”为主,间或使用“个”,而在南方作品如《张协状元》中较多使用“个”。元代以后,“个”也出现在一些北方方言的文献中,但在南方方言材料中出现频率更高,使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这种特点一直延续至今。
参考文献:
[1]曹广顺.说助词“个”[J].古汉语研究,1994,(4).
[2]付开平.《朴通事谚解》助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6.
[3]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宗蒙 都兴宙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