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速滑短距离世锦赛分析与备战索契冬奥会的对策

2013-04-29 00:44:03吴震陈月亮冯庆波
冰雪运动 2013年2期
关键词:对策

吴震 陈月亮 冯庆波

摘要:通过对2013年美国盐湖城速度滑冰短距离世锦赛成绩的统计分析,对比国内外选手的优势与不足,探寻我国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存在的主要差距、努力方向和训练重点。针对我国选手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备战索契冬奥会进行了展望,从明确备战目标、制定好训练与参赛计划、精心选择训练策略等方面,探讨了备战索契冬奥会的对策,以期为备战2014年索契冬奥会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短距离速滑;世锦赛成绩;索契冬奥会;对策

中图分类号:G8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ˉ3488(2013)02ˉ0001ˉ09

2013年国际滑联速度滑冰短距离世界锦标赛于2013年1月26~27日在美国盐湖城举行。美国盐湖城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速度滑冰场,世界记录和世界最好成绩多数都是在这个冰场产生。从2012~2013赛季前几站世界杯的比赛情况来看,本次世锦赛前我们预测500 m韩国李相花可能会创造较好成绩,甚至打破世界纪录,1 000 m加拿大奈斯比和美国理查德森

为竞技体育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

名次应该领先,成绩也应该接近个人最好成绩。我国选手于静和张虹本赛季训练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 成

绩一直不是十分理想,哈尔滨极端寒冷天气和保障不是很到位,从2012年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队员感冒达到3次之多。赛前于静出现感冒症状,张虹则彻底病倒。运动员在赛季免疫力下降,易感冒这种情况今年尤为明显,表明大强度训练对速滑运动免疫系统的影响较大[1],提示我们下一年度备战要做好这方面的预案:首先要接种流感疫苗;其次要加强营养知识的学习[2-5],对运动员的训练疲劳进行积极的恢复[6],及时补充增强免疫力类药物、补剂和营养[7-9];再次要做好训练环境和生活环境方面的保障。否则,将严重影响系统训练和参赛。

我们的参赛目标是于静力争500 m获取奖牌,成绩与最优选手差距缩小到0.3 s以内,1 000 m成绩保持在前8名以内。张虹500 m成绩争取进入前10名,与最好成绩差距控制在0.6 s以内,500 m力争在这两个场地滑进37.60 s,1 000 m争取进入前3名,与最好成绩差距不超过0.3 s,力争滑出本人历史最好成绩。从比赛结果来看,于静状态在逐步恢复,达到了预期目的。张虹由于感冒影响,无论是500 m还是1 000 m与预定目标都有一定差距。通过对2013年美国盐湖城短距离速度滑冰世锦赛成绩进行分析, 找出我国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存在的主要差距,为备战索契冬奥会提供参考意见。

2冰雪运动第35卷

1成绩分析

本次美国盐湖城世锦赛汇集了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优秀选手参赛,短距离全能世界纪录被打破,创造了多项场地纪录,500 m李相花36.99 s,1 000 m奈斯比1 min12.91 s;以及各国的国家纪录,捷克阿尔巴诺娃500 m 37.67 s、1 000 m 1 min13.84 s,韩国李相花1 000 m 1 min14.19 s,荷兰欧内玛500 m 37.06 s,俄罗斯奥尔加法库丽娜1 000 m 1 min13.92 s。可以说这是近年来成绩最好的一届世锦赛,创造了87个个人最好成绩和23个国家纪录。

1.1500 m比赛主要对手及自我分析

在500 m第1次比赛中于静获得第1名,成绩37.21 s(表1)。本赛季李相花第1次输给于静,获得第2名,成绩37.28 s,这与她本赛季最好成绩(一周前速滑世界杯加拿大卡尔加里站36.80 s)相差0.5 s之多,应该说是发挥失常。荷兰选手欧内玛在第1次滑跑滑出了37.38 s的个人最好成绩,获得第4名,并且创造了荷兰国家纪录。理查森正常发挥,滑出了37.31 s,名次第三。

500 m第2次比赛李相花状态恢复,以破场地纪录的成绩36.99 s获得第1名,这一成绩应该是她近期整体实力的一个真实反映。李相花2次滑跑成绩差达到0.29 s,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反常的现象。在过去的比赛中她是一个发挥极其稳定的选手,同一场地500 m两次滑跑成绩差基本保持在0.1 s以内。王北星和欧内玛第2次滑跑分在同一组,欧内玛以强势的10.23 s完成前100 m滑跑,并且后程也发挥极佳,单圈达到26.83 s,最终以37.06 s完成比赛,并再一次大幅度提高了个人最好成绩和荷兰国家纪录。王北星也滑出了本赛季个人最好成绩37.24 s,比第1次滑跑成绩提高了0.28 s,位列500 m第2次滑跑第3名,这是王北星在本赛季第1次进入前3名,显示王北星状态也在逐步回升。于静和理查森最后一组出场,虽然前100 m于静略占优势,但理查森凭借强有力的单圈成绩,以0.04 s的优势战胜了于静。

速滑短距离项目具有自己的滑行节奏与运动特征[10-12],纵观本次世锦赛500 m比赛,我们能够看出世界顶级选手的趋势和特点,即速度和速度耐力需两者俱佳,否则很难获得奖牌。从速度上看,前100 m成绩应备10.40 s以内的水平,才有可能赢得奖牌。李相花、沃尔夫和欧内玛是典型代表,如果冲击金牌,那么这一指标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但仅仅达到这一指标也是不够的,从速度耐力上看,400 m单圈成绩要保持在世界前8名的水平,由于场地不同,加之距离比起跑前100 m长4倍,具体时间数值我们很难确定,在盐湖城和卡尔加里这两个场地,这一成绩应达到26.70±0.1 s。德国选手韦蒂斯·赫斯(Judith Hesse)和日本选手辻麻希(Maki Tsuji)前100 m 2次滑跑都在10.20~10.40 s,但她们的400 m单圈成绩较差,所以连前10名都没有进入。张虹虽然单圈成绩突出,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仅次于李相花,但其前100 m起速太慢(本次最好成绩11 s),所以张虹也不可能在500 m项目上有重大突破。

根据奥运会的比赛规则,除上述两点之外,2次滑跑的稳定性是决定500 m项目最终名次的又一关键性因素。从竞争对手的情况来看,李相花的稳定性是最好的,历次大赛成绩差在0.1 s左右,本年度只有本次世锦赛出现较大反常。沃尔夫在前几年的比赛中也是较为稳定的,但本年度成绩差较大,在0.25~0.5 s之间,应该说竞技状态表现极不稳定。理查森虽然不是很突出,但成绩越来越稳定,本次世锦赛表现尤为明显。欧内玛成绩呈上升势头,连续滑出个人最好成绩,其发展势头还需时间检验,并且异常惊人的绝对成绩(37.06 s),让欧内玛进入了奥运会奖牌角逐的行列。小平奈绪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是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这类选手一旦竞技状态调整到位,竞争力会非常强大。

我国选手参赛两次滑跑稳定性较好的是王北星,张虹、于静的稳定性相对差一些。但与世界其他优秀选手相比较,整体来说稳定性都较为逊色,我国选手多数情况下两次滑跑成绩差在0.3 s左右。本次世锦赛于静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两次差值在0.07 s,但遗憾的是其他选手都是第2次滑跑快于第1次,而于静第2次滑跑却慢于第1次。王北星本次比赛表现出较好的竞技状态,在第2次滑跑中进入前3名,但0.28 s的成绩差,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事情。张虹两次滑跑成绩差值更大,达到0.4 s,对一名优秀选手来说如此大的成绩波动,是一个致命弱点。我国3位选手本次世锦赛的整体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单纯从成绩来看,于静表现稳定,王北星、张虹越滑越好。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这仅仅是一次比赛,从过去几站和几年的比赛看,我国队员的总体趋势还是两次滑跑不稳定,尤其堪忧的是第2次慢于第1次。对500 m项目选手来说,运动成绩及其稳定性,一是取决于训练水平,二是取决于竞技状态的调整。训练水平相对较容易把握和控制,而竞技状态的调整相对难度更大一些。

1.21 000 m比赛主要对手及自我分析

在1 000 m项目上(表2),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选手是加拿大的奈斯比和美国的理查森。在美国盐湖城世锦赛的第1次滑跑中,奈斯比以1 min12.91 s的成绩获得第1名,这也是继去年以来她第3次滑进 1 min13 s以内,是今年世界最好成绩,并且打破了盐湖城场地记录。理查森本赛季一直表现不俗,但第1次比赛出现了一点小失误,成绩是1 min13.74 s,位列第三,本来她应该滑得更好一些。美国另外一名选手布里塔妮今年在1 000 m项目上进步较快,第1次就滑出了1 min13.68 s的个人最好成绩,排名第二。俄罗斯的奥尔加法库利娜也呈上升势头,滑出了1 min13.92 s的个人最好成绩,排名第五,并且打破了俄罗斯国家纪录。捷克的阿尔巴诺瓦最近一段时期进步也较快,在哈尔滨世界杯比赛中第1次滑跑以0.04 s的优势赢了张虹,第2次滑跑以千分之一秒的成绩输给张虹,本次滑跑她以打破捷克国家纪录的成绩1 min13.84 s,获得第4名。我国选手王北星的成绩是1 min14.80 s,属于正常发挥。于静也保持了正常的竞技状态,成绩是1 min13.93 s。张虹与于静成绩相同,这一成绩对张虹来说是很不理想的,在本赛季参加的国内外比赛中张虹与于静相比,成绩多数情况是要快于于静1 s左右,平时训练测验也是这种差距。当然这一比赛结果也是有原因的,在出国之前张虹感冒发烧,结果导致加拿大的世界杯没有参加,一周以后的盐湖城比赛尽管感冒症状减轻了许多,但从滑跑成绩看,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1 000 m第1次滑跑前6名选手的成绩看,除了奈斯比表现突出之外,其他5名选手差距都不大,第2名至第6名的成绩差距只有0.24 s。

1 000 m第2次滑跑,理查森以1 min13.19 s的成绩获得冠军,比她第1次滑跑整整快了0.55 s,起跑前200 m达到17.60 s,并且单圈成绩也达到了的26.80 s。奈斯比虽然取得了第2名,但成绩大幅下滑,与第1次相比成绩差0.37 s。布里塔妮成绩也下降了0.15 s,她主要是受外界干扰,导致第2圈降速差较大。张虹和于静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分别提高了0.3 s左右,取得了第3名和第4名。奥尔加法库利娜滑落到第9名,成绩下降了0.28 s,阿尔巴诺瓦犯规被取消成绩。

在第2次滑跑中出现了一些偶发现象,沃尔夫和小平奈绪摔倒,阿尔巴诺瓦阻挡犯规,布里塔妮被犯规干扰,欧内玛虽然以最快的启动速度(前200 m为17.41 s)开赛,但由于小平奈绪在其前面摔倒的影响,导致其成绩下降。这几件事情也警示我们在备战大赛中要做好充分预案,要把赛场上各种突发事件都考虑周全,并制定好应对措施。

上述几名选手是我们在奥运会上的主要竞争对手,从冲击奖牌的角度来说,最强的对手是奈斯比和理查森,这两名选手1 000 m成绩首先是较为突出,其次是较为稳定。本次世锦赛这种忽高忽低状态对她们来说是一种偶然现象。理查森的特点是前200 m启动速度块,基本保持在17.60~17.80 s,弱点是降速差较大,接近2 s。奈斯比应该是最优秀的1 000 m选手,是世界纪录保持者和上届奥运会冠军,实力强,大赛经验丰富。她起跑速度虽然不是特别突出,但也不是很差,在奖牌选手竞争范围之内,速度保持能力超强,本次世锦赛两次滑跑降速差只有1.3 s,是所有选手中最小的,在过去的世界大赛中奈斯比曾创造过多次1 s以内的降速差,这种速度保持能力目前世界范围内无人能匹敌。

在我国的3名运动员中,王北星在1 000 m项目上明显不具备竞争力,于静虽然成绩差距不是很大,但在奥运会上要冲击奖牌,希望也不大,况且她的长项是500 m,肩负着冲击500 m项目的任务,让她兼顾1 000 m比赛,我们认为是不明智的。最有竞争力的就是张虹,无论从体能结构特征、还是实际运动成绩上看,张虹在这一项目上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从单圈绝对速度角度,张虹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位置,与理查森不相上下;从速度耐力角度,张虹的第2次滑跑单圈降速差较小,基本稳定保持在1.5 s左右,仅次于奈斯比(于静降速差在2 s,王北星达到3 s)。目前张虹的最大问题就是起跑速度过慢,与其他同水平选手(前5名)相比,差距在0.5 s左右。张虹起跑成绩位于A组选手的后五位水平,这与其名次水平极不相称,如何提高张虹的起跑速度是我们下一步训练的重中之重,如果这一薄弱环节不能实质性改善的话,1 000 m项目将很难取得突破。

2优势与差距

500 m项目虽然于静、王北星前100 m起跑成绩比竞争对手平均成绩略快一些(表3),但要冲击奖牌仅仅达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王北星来说,因为她的单圈成绩也不是很突出。这两位优秀短距离选手本年度世界大赛起跑前100 m成绩,一直没进入10.40 s的目标范围。单纯从起跑来看,于静位列A组选手的第6~8名左右,而王北星位于第10名左右,而主要对手李相花、沃尔夫、欧内玛和小平奈绪多次滑进10.30 s以内,这对她们冲击奖牌极其不利。从历年的比赛成绩来说,于静和王北星实际上起跑能力一直排在世界前几名,曾多次滑出10.20~10.30 s的成绩,不过今年两位选手无论国内比赛还是世界比赛至今都未突破10.40 s。我们分析首要原因可能是力量水平下降,致使爆发力不足。就于静来说,腰伤一直困扰着训练,害怕加重伤情,始终不敢上力量。大力量训练几乎没有,爆发力训练也非常保守。而对短距离选手来说,力量是最关键的决定性素质。李相花的绝对力量达到150 kg,而我们的选手差距较大,王北星120 kg,张虹比王北星还要小一些,而于静我们没敢测试,可能会更小,即使男队员王楠也仅仅160 kg,略强于韩国李相花。第二个原因觉得就是场地条件受限,本赛季我国选手一直在哈尔滨训练,哈尔滨的场地由于是拱形顶棚,举架高、保温差,温度与世界其他冰场相比相差10℃左右,温度太低不利于运动员速度训练,这大大影响了速度训练的质量,平时没有练到,比赛自然比不出来。卡尔加里和盐湖城这两个场地是最有利于速度训练的,原因一是高原空气阻力相对较小,二是这两个场地的室温一直保持在17℃~18℃,运动员感觉非常舒适,而我们的场地运动员感觉肌肉发僵,神经紧张,大强度训练心理上有畏难情绪,这大大影响了速度训练。

总体来看,于静的单圈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和差距是起跑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王北星无论是在起跑能力、还是单圈速度上,需整体提高。张虹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名优秀选手,其突出特点是弯道技术好,速度耐力好,明显的不足就是启动速度较慢,在500 m项目上其单圈成绩位列世界A组前两位(本次世锦赛两次滑跑均排名第二),但其前100 m成绩恰恰相反,位列后两位,几乎很少能够滑进11 s。本次500 m比赛张虹两次滑跑前100 m与平均成绩差值分别达到0.62 s和0.52 s,与最好成绩差值则高达0.80 s和0.77 s。这致使其500 m成绩一直在前10名以外。就张虹的个人情况来说,训练的关键毋庸置疑是启动速度,但就高水平运动员来说,任何一点微小的提高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虽然说差距就是潜力,张虹启动速度的提高看似空间较大,但在短短一年的奥运备战期,期望有根本性改善可能也不是很现实。与世界级优秀选手比较而言,在500 m项目上,张虹前100 m至少要提高0.6~0.8 s,这一幅度我们认为很难达到,也就是说张虹在500 m项目上冲击奖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1 000 m项目上,张虹整体实力本年度参赛基本稳定,保持在前3名,在状态较好的情况下曾经获得第1名和第2名。虽然成绩和名次都不错,但从全程滑跑的速度节奏来看,起跑速度慢依然是其明显弱点,在所有A组运动员中,其前200 m一般处于倒数5名之内,与其他同水平选手差距高达0.5 s(表4),有时甚至更多,本次世锦赛差值与平均成绩差距是0.35~0.54 s,与最好成绩差距是0.67~0.78 s。这又一次提示我们,提高起跑速度是迫在眉睫的训练重点。如果张虹前200 m能够达到优秀选手的平均水平(本次比赛两次均为17.92 s),那么在1 000 m项目上,她将成为超一流选手。张虹目前参赛前200 m一般保持在18.5±0.2 s,我们对张虹设定的理想目标值是18±0.1 s,不过这一提高幅度我们觉得有一定难度。但无论如何0.3 s左右的提高,对张虹来说是必须的,也应该是可行的,如果能够达到这一指标,张虹冲击奖牌就有了前提保障,这将是我们下一步训练的重点和方向。

从两个单圈成绩来说,张虹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优秀的选手之一,虽然与对手最优值略有差距,但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尤为可佳的是单圈降速差较小,且两次滑跑稳定性与其他选手比也不逊色,这说明张虹的速度耐力较强,滑跑稳定性好,而这一点也是1 000 m选手的最重要的竞技能力。

3索契冬奥会备战对策

3.1明确备战目标

目标明确了在训练过程中就能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区别对待,心无旁骛地专心做好工作。就重点队员于静和张虹来说,应重视提高起跑技术的训练[13],根据运动员情况我们打算两名队员分别主攻500 m和1 000 m两个项目。

于静爆发力好、启动快,在500 m项目上具有一定优势和竞争力。虽然1 000 m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属优秀运动员行列,但于静耐力相对较差,冲击1 000 m奖牌对她来说可能性较小。500 m和1 000 m虽然都属于短距离项目,但对运动员的素质要求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尤其是在奥运会这一层次的竞争,两项兼顾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们觉得于静应该专攻500 m项目。

张虹启动较慢,但短距离专项耐力较好,从张虹的肌肉、神经类型及技术情况来说,起跑前100 m改进难度大且短期提高有限,即使有一定程度提高,在奥运赛场如参加500 m项目也很难获得奖牌。目前张虹在1 000m项目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所以张虹应该专攻1 000 m项目。

3.2把握训练重点与方向

3.2.1于静训练重点与方向

围绕500 m项目所需能力,重点发展启动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爆发力、连续性快速力量。训练负荷采用两极化方式[14],一极是紧紧围绕专项需求选择训练内容和安排训练负荷,内容要精、专项性要强,尤其要突出专项强度;另一极是低强度的一般有氧训练。低强度一般训练对运动员机体首先能起到积极性的恢复作用,有利于快速恢复疲劳和保持一般耐力,二是有利于消脂,且不会对运动员造成损伤,也不会破坏运动员的主导运动能力(短距离所需的快速无氧代谢能力)。

拟采取的方法主要以重复训练为主,适当安排高强式间歇训练,低强度一般有氧训练作为一种保护性训练内容,结合主课内容以自行车、慢跑等形式采用持续性训练法进行,以45~90 min、心率120~130次/min以内的方式为主。

3.2.2张虹训练重点与方向

张虹主攻1 000 m项目,根据项目特征和张虹的个人特点,张虹训练的重点是启动速度、专项耐力(主要是耐乳酸能力)、专项力量(连续、快速、多次数重复专项动作的能力)、一般有氧能力和合理控制体重(最佳体重)。

1 000 m项目无论是对运动员的速度、速度耐力还是有氧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是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项目。从张虹目前的情况来看,启动速度慢是一个明显弱点,单圈绝对速度具有一定优势,耐乳酸能力较好,但不是很突出,体重略重主要是体脂稍高。所以,张虹要加强起跑能力训练,尤其是前30~50 m起速能力,采取的措施:一是冰上的短距离重复性起跑练习(注意起跑衔接弯直交接能力);二是陆上的素质练习,通过陆上辅助练习加强踝关节支撑力量和支撑稳定性,使陆上能力能较好地转化为冰上专项能力,陆上结合专项启动能力的爆发力训练;三是改善髋、膝、踝的灵活性,加大起跑冰刀外展角度,为起跑后蹬冰创造条件。

加强耐乳酸能力训练,尤其是专项耐乳酸能力训练,采用项目时间的重复性耐酸训练和间歇性的冲酸训练来加强这一能力,对张虹来说这是最主要的一种能力。过去的训练我们更多的还是针对了500 m项目专项耐力,对1 000 m项目专项耐力没有给予特别专门的强化,所以说张虹在这方面还具备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在2013年的训练中我们要重点加强这一能力。

一般有氧能力训练和合理控制体重结合进行,张虹体脂率目前是23%,要尽量控制,争取控制在21%以内(理想指标最好低于20%,但要考虑运动员个体特点确定最佳体脂率),一般有氧能力训练的强度要高于于静,量要多于于静。

3.2.3两名运动员需共同加强的地方

3.2.3.1加强踝关节力量和支撑平衡能力训练

踝关节力量和支撑平衡能力是限制运动员陆上能力转化为冰上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是速度滑冰运动员普遍存在的力的传导链的弱链,两名队员都要加强这一薄弱环节的训练。运动员之所以冰上起跑速度慢,与踝关节支撑能力不足有直接关系,跑动过程产生的力要比滑行大得多,踝部支撑力不足,运动员就不敢发力去跑。髋、膝、踝是下肢蹬伸发力的三个关键环节,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动力链,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薄弱都会产生力的泄漏。显而易见,对速度滑冰来说踝关节力量相对薄弱应该是最主要的一个限制性因素。对此我们将专门设计动作和利用特殊器械加强这方面能力训练,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髋关节活动度和周围力量(如:髂腰肌、臀中肌等)的各种辅助训练髋关节是多轴关节,除屈、伸之外,外展、内收、旋内、旋外包括绕环动作都能完成,过去对髋关节功能的认识不够,潜力没有挖掘出来,致使很多由髋关节承担的负荷由其他部位代偿,很容易引起代偿性劳损和新损伤的发生,从颈椎至腰椎,越向下脊椎旋转的幅度越小。大部分全身性运动都是下肢固定,上肢旋转。但如果旋转角度过大就不利于脊椎的稳定,如果髋关节活动度加强,就可以弥补脊椎转动的不足,腰椎旋转幅度就可以相对减小,从而可以避免和减少腰部损伤的风险。

髋部活动度不够、外展角度小对运动员起跑后蹬冰技术影响很大,张虹起跑冰刀外展角度较小,这是其起跑速度较慢的原因之一。除起跑阶段外,速度滑冰的推动力主要来源于侧向蹬冰,侧蹬技术的完成是下肢屈伸肌群、外展和内收肌群完美结合的产物,过去我们过度关注了屈伸力量,对外展、内收力量训练不足;髋部是控制平衡能力的最关键部位,平衡能力又是速度滑冰的核心能力,所以,下一步所有队员都要重点加强髋部活动度和力量的训练。

3.2.3.2以腰背为重点的核心部位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为运动员在专项运动过程中构建运动链和控制身体重心创造条件,不仅对身体的姿势起着稳定和固定作用,而且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协同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核心稳定”是产生、传递和控制力量的关键。核心力量对几乎所有竞技运动项目都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该力量能保持动作链的完整,使力量更好地通过动作训练传导;二是提高躯干内、外肌肉之间的协调性,在高速运动时,提高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三是具有较好的预防损伤功能,能减小腰椎关节的负荷。

提高腿部的力量固然重要,但由于速度滑冰的滑跑是全身协调配合用力完成的,因此除了要重视腿部力量的发展外,还要特别注意发展腰腹部协调配合用力能力,防止腰腹动力链力量泄露。

结合项目特征设计增强腰腹肌力量的核心训练,也就是能为速滑专项力量的提高和专项技术的改善,提供专门性的力量储备和技术支持的力量训练。腰腹力量是上下肢力量的桥梁和纽带,此部位力量的薄弱会使上下肢力量脱节,不仅基本姿态难以保持,而且直接影响机体整体力量的发挥,从而限制运动成绩的提高。腰腹部力量的大小对腿部力量的有效发挥及保持稳定的滑跑姿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比赛过程中,尤其是后程我国运动员往往出现动作变形,这与腰腹部力量较差具有直接的关系。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发现我国速滑运动员普遍存在着后程滑跑姿态变形,尤其表现出塌腰、走肩等现象,这提示我们:运动员的腰腹力量是存在问题的。在训练实践中也确实是存在着不重视腰腹肌力量训练的问题。在国际赛场上我们看到世界级优秀速滑运动员个个虎背熊腰,其优异成绩的取得与其力量的整体性发展不无关系。

上述训练内容,多数都属小肌肉群和深层肌肉,承受负荷能力差,易疲劳,难训练。不过对这些部位训练负荷较小,消耗少,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准备活动、整理活动和副课等形式把上述训练内容纳入整体训练计划,长期坚持。

3.2.3.3加强陆上训练的专项化程度

陆上的竞赛项目,无论是长距离还是短距离,运动员的成绩都是较为稳定的,为什么速度滑冰会出现较大的成绩波动,我们分析主要原因是,速滑是持器械在冰面上运动,人对器械的控制程度和稳定性,对成绩起了较大的影响作用,而田径项目中的各种跑类项目不存在这种问题。表面上看,陆上的跑和冰上的滑都属体能类项目,但他们对技术的要求却有着本质的不同。陆上竞赛类项目制胜关键因素是体能和战术,而速度滑冰在这两者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更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包括控制器械能力)。起跑阶段是后蹬冰,疾跑阶段是侧后蹬冰,滑行阶段是侧蹬冰。直道衔接弯道、弯道滑跑和弯道衔接直道都有严格的步频和节奏限制,任何一步或微小的失误,都可能打破固有动作定型,使滑跑节奏紊乱,从而对最终成绩产生巨大影响。

速滑是持器械运动,运动员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不能直接作用于冰面(陆上竞赛项目直接作用于地面),必须通过冰刀这一介质与冰面发生联系,人对冰刀的控制能力如何,是其技术的具体体现,更是其能力能否充分发挥出来的关键制约因素。我们过去的陆上训练对动作结构和能量代谢特征及其与专项的同一性问题虽然也进行了强调,但认识上还是不够深入。陆上所训练的能力不能较好地转化为专项能力。经过科研人员的研究我们发现,陆上的训练所穿着的运动鞋支撑面相对于冰鞋支撑面要大几百倍,运动鞋是面支撑(支撑面宽度约50 mm),而速滑鞋是刃支撑(2 mm宽的刀刃),支撑面减小意味需要更强的平衡控制能力,这对踝关节的力量提出的要求要远远大于田径类项目,而这一点过去我们一直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另外,我们在陆上所完成的纵向运动,从脚部发力角度来说,都属于滚动支撑,而克莱普冰刀属于杠杆支撑。第三个关键的问题,运动员穿上冰刀以后,下肢被动延长,也就意味着增加了阻力臂的长度,上述这些因素都从不同侧面改变了下肢蹬伸的力学条件。这些因素如果在陆上训练中不给予充分的认识和拿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陆上训练的专项性就会大打折扣,陆上能力也就很难转化为冰上专项能力。

3.3规划好训练与参赛策略

3.3.1理清思路,区别对待

在训练上,厘清影响体能训练的因素[15-16],思路要清晰,问题要找准[17],工作要做细,准确把握运动员训练重点和发展方向,采用科学化训练监控模式[18],提高训练效果。于静是老运动员,恢复能力下降,伤病较多。对她一要合理控制运动负荷,循序渐进,避免疲劳积累;二要注意变换训练的方法手段,避免旧伤加重和新伤产生;三要加强监控和积极治疗,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张虹目前呈上升势头,且无明显伤病,对张虹来说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是保证训练的系统性,抓住有利时机提高整体机能能力和突出发展速度耐力;二是严密监控,防止出现伤病;三是解决好起速慢的问题,加强踝关节支撑平衡能力训练,为快速力量转化为专项启动能力奠定基础;四要注意控制体脂含量,通过适宜的一般低强度有氧训练,促进机能恢复,消除多余脂肪;五要重点围绕1 000 m项目所需能力,全方位强化。

3.3.2阶段训练重点与任务

3.3.2.1过渡期

3月末至4月末是过渡期:首先,要对于静和张虹进行一次全面身体检查,确诊伤病程度和排查伤病隐患;其次,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对于静固有伤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系统治疗;第三,转换环境积极性休息,考虑到哈尔滨的气候状况较差,建议到南方温度较适宜的地方修整;第四,采用非专项趣味性活动,保持一般性有氧能力练习;第五,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共同商制定具体训练计划和确定具体训练指标和目标。

3.3.2.2准备期

4月末至6月末陆上准备期:于静针对500 m,张虹针对1 000 m,重点发展专项所需主导竞技能力和弥补薄弱环节。处理好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关系,要着重突出专项强度,深入贯彻“从实战出发”和“练为战”的指导思想,练得要准,练的要精,训练负荷要有波浪式起伏,既要练上去,更要养起来。“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但对“大运动量训练”要有新的认识,对短距离选手来说,切忌不能搞疲劳战术。除力量、速度和速度耐力等常规训练内容之外,继续坚持陆上轮滑训练。

6月末至7月中、下旬采用短道和陆上结合训练模式。

8月至9月加拿大早期上冰。

9月中、下旬至10月初在哈尔滨速滑馆训练。

3.3.2.3竞赛期

10月中旬至奥运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合本赛季情况,我们建议国家协调解决外训问题。哈尔滨冬季室外气温异常寒冷,室内外温差达到50℃多,运动员极易感冒。再者国内冰场哈尔滨、长春包括沈阳室内温度过低,冰面滑度也较差,这些都不利于短距离选手的训练。加强后勤保障,专门配备营养师和厨师,根据运动员的饮食习惯,结合训练能量消耗和需求,针对性解决饮食问题,最好从过渡期开始实行,整个年度训练都要配备好科研人员、队医和按摩师。

3.3.3控制好参赛次数和制定好参赛方案

竞赛次数的增加和获取优异竞赛成绩对训练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过多的参赛会影响训练的系统性[19],每次都努力去创造优异成绩也同样会破坏训练的系统性,并且从心理上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身心双层压力对训练水平的提高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致使本应提高的能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提高,需要弥补的薄弱环节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去弥补,会导致竞技能力停滞不前。

本年度是非奥运年,过去的20多年我们在这一年度成绩都非常优秀,但奥运会都没有成功突破,这一情况众所周知。竞技能力的阶段性变化和波浪式起伏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这一变化是有一个区间范围的(如男子500 m至少要处于前8名,女子500 m要保持在前5名左右,1 000 m要有前3名左右的实力),成绩太差那就是能力不足了,也就失去了冲击的基本条件,再者过差的成绩表现对自信心也是一种致命打击,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我们觉得本年度比赛没必要非要争第一、第二,但也不能太差,在名次上要处于竞争范围之内(单项不出前5名),在成绩上要逐步缩小与最好成绩的差距(500 m尽量控制在0.3 s左右,1 000 m控制在0.5 s左右),把思想压力和包袱甩给对手。

2013~2014赛季在不影响参赛资格的情况下,奥运会前着重参加2~3次大赛,检验阶段训练成果和赛前竞技状态调整方案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作针对性改进,其他赛事“以赛代练”,不做专门性准备。

4结语

短距离速滑是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但目前女子短距离速滑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500 m还是1 000 m,我国运动员虽然都有冲击奖牌实力,但是优势并不明显。保守训练很难有所突破,“冲击”才是唯一选择。奥运会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高水平的竞争,与一般国内和国际比赛有着本质的不同,从项目特征和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同一名队员要想在500 m和1 000 m两个项目上同时兼顾,取得优异成绩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针对一个项目,集中精力,精心准备。

不同项目对能力的需求有所不同,不同运动员个体特征也有所不同。针对项目特征和运动员特点,采取专项化和个体化的训练策略,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然选择。差距也是潜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

为了保证训练的系统性,要提前制定好详细的训练计划和规划好参赛策略。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制定相应预案和针对性措施。完善的备战团队、和谐的备战氛围和充足的后勤保障是冬奥会短距离速滑项目有所突破的基本前提。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积极作用,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方勇,裴玉霞,李占伟,等.大强度训练对速滑运动免疫系统的影响[J].冰雪运动, 2010, 32(2):57-61.

[2] 王雪峰,宋丽,郭静璐.黑龙江省速度滑冰运动员合理营养膳食知识调查[J].冰雪运动, 2010, 32(6):42-45.

[3] 宋来,谭虹.脂溶性维生素与冰上运动[J].冰雪运动, 2011, 33(2):42-45.

[4] 郭洪海,耿丽,李欣,等.速滑运动员合理营养与科学训练及监控体质的研究[J].冰雪运动, 2011, 33(3):48-54.

[5] 姚水玲,贺洪.人参皂甙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研究进展[J].冰雪运动, 2011, 33(6):52-56.

[6] 张斌,许水生.恢复是提高速度滑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重要措施[J].冰雪运动, 2008, 30(3):15-18.

[7] 李忠山.运动性疲劳恢复的营养补充[J].冰雪运动, 2011, 33(1):62-64.

[8] 宫照麟.运动员比赛期间营养的合理补充[J].冰雪运动, 2012, 34(3):59-65.

[9] 高一,孙玉魏.速滑运动员训练比赛期的营养干预[J].冰雪运动, 2012, 34(6):14-19.

[10] 黄达武,陈月亮,吴瑛.于静速度滑冰全程速度节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3):75-80.

[11] 陈月亮.短距离速滑节奏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22(5):62-65.

[12] 王智勇,冯文全,陈月亮.对速滑短距离项目特征的思考[J].冰雪运动, 2009, 31(3):13-16.

[13] 邓雪峰.短距离速滑运动员起跑方法的研究[J].冰雪运动, 2012, 34(6):1-9.

[14] 陈月亮.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 2007: 12.

[15] 陈月亮.我国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分类构成指标研究综述[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6):62-72.

[16] 陈月亮,赵玉华.短距离速滑体能训练若干影响因素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5):5-8.

[17] 陈月亮,吴瑛.我国短距离速滑训练存在问题探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9(3):44-45.

[18] 刘贵宝,张连涛.对冬季项目科学化训练监控模式的思考[J]. 冰雪运动,2010,32(1):57-60.

[19] 张连涛,王晔,陈月亮,等.短道与短距离滑冰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影响因素[J].冰雪运动,2009,31(5):20-23.

责任编辑:田郁玫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26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中华建设(2020年5期)2020-07-24 08:55:58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