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整合的角度看翻译的普遍特征与策略

2013-04-29 20:26:15杨聪聪
现代语文 2013年3期
关键词:概念整合翻译策略

摘 要: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翻译,阐释翻译的整合过程,并分析概念整合视角下翻译的普遍特征,即“简单化”“明细化”“常规化”和“中庸化”。本文还基于翻译的普遍特征提出对应的翻译策略,并用实证分析这些策略的应用。

关键词:概念整合 普遍特征 翻译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奈达的“等效理论”,纽马克的“归化”和“异化”等,都推动了翻译的发展。21世纪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也对翻译产生了重大影响,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边缘性学科“认知翻译研究”。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的认知过程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试从概念整合的视角研究翻译的整合过程和翻译的普遍特征,并就翻译的普遍特征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是人类把来自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王正元,2009:11)。基于这一概念,Fancouner & Turner (2002) 提出了四空间论,即“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输入空间Ⅰ、Ⅱ内的相关信息首次整合后投射到类属空间,再经类属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产生新创意义。在这一整合过程中,离不开“组合”“完善”和“精致”三个彼此相关的心智活动。新意义的产生就是不同心智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组合”是提取输入空间Ⅰ、Ⅱ内的相关信息,建立新的关系,这是对事物初步的表面的认识。“完善”是结合背景知识对已有的信息做认知上的加工处理,是“组合”的继续。“精致”是对完善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产生新的意义。新层意义不存在于任何一个独立的输入空间,它是一系列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输入信息的升华。

三、概念整合视角下翻译的普遍特征

翻译也是一种认知活动:认知主体首先对源语和目的语进行认知上的解读,包括源语的形式、风格和意义,再结合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翻译要求建立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联系,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译文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形式、意义和写作风格。与概念的认知过程一样,翻译的认知过程也涉及四个输入空间,离不开“组合”“完善”和“精致”这一系列的心智活动。

原文文本只是一个充满不定点和空白、空缺的图式结构,需要通过人们的理解活动来填充和确定(吕俊、侯向群,2001:63)。在翻译之前,译者要对原文的形式、意义和写作风格进行解读。原文文本的内容、形式以及与原文相关的信息构成输入空间Ⅰ。译者在解读原文时离不开自己的背景知识、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这样译者的心智空间就构成输入空间Ⅱ。在“组合”阶段,译者在心智的支配下整合相关的原文文本信息,并投射到类属空间。但是,类属空间里所包含的信息并不是随意组合而成的,而是译者对原文形式和意义的再现,是基于作者思想情感和原文文本创作风格的解读,这是信息的“完善”阶段。最后,译者结合翻译要求,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进行融合、转换,投射到整合空间即译文空间。译者在整合空间对译文做认知上的解读,使译文更加“精致”。

由此可见,两种语言之间的相通性决定了翻译的可能性。然而,由于文化、认知主体等各方面的差异,在翻译的整合过程中,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对比原文和译文不难发现:译文不是对原文的对等再现,而是对原文的模仿性创造,这也使译文语篇具有一些普遍的特征。所谓“翻译普遍特征(Translation Universals)”是指在原语篇中没有的,但出现于译文语篇中的若干典型的语言特征(既不是来自译入语,也与母语作品的特征不同,具有一定普遍性),主要包括:1.简单化,译者会潜意识地简化语言,或信息,或两者;2.明细化,译文倾向于将有关信息作详细说明,常会增添背景信息;3.常规化,倾向于用译入语的典型句型或方法翻译原文,甚至译入语特征达到十分夸张的地步;4.中庸化,译文倾向于采取“取中”原则,舍弃边缘,移向连续体的中心(Baker,1993:243)。无论是“简单化”“明细化”“常规化”还是“中庸化”,都是译者在翻译整合过程中为了突显受众对象,使译文能被读者接受而做出的适当调整。译文的这些特征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以便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意义和特色,同时又能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四、概念整合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虽然源语与目的语的写作特点不同,但却有共通之处,正是这些共通之处决定了翻译的可能性。然而,两种语言又有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翻译。笔者针对译文的普遍特征提出以下四种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 简单化

“简单化”策略,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化繁为简,使复杂的表达或晦涩的语句变得通俗易懂,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汉语博大精深,四字成语及谚语的运用一方面体现了汉语的多元性,另一方面增加了西方读者理解汉语的难度。因此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要将那些难懂的语言简单化,以便读者理解。以《奉化溪口》里面的一段为例:

原文:民国时期,溪口出了个蒋介石,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蒋介石回乡期间,党政要员纷至沓来,溪口道上车水马龙,一时成为人们注目之地。①

译文: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 when Chiang Kai Shek came to power as the leader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of China from the 1920s, Xikou, as his hometown, became an attraction to a large number of his admires and for the time it became a focus of the nationalist party when Chiang was back home. (张明林译)

从概念整合的角度看,原文中的“慕名而来”“络绎不绝”“纷至沓来”“车水马龙”等词在源语中组成输入空间Ⅰ,目的语里的潜在信息构成输入空间Ⅱ。译者在对这些词进行认知解读时会发现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短语,因此译者应在整合过程中对原文中复杂的词语做适当的“简单化”处理,使译文通俗易懂。上述例子中“慕名而来”“纷至沓来”“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等都是形容仰慕蒋介石的人很多,译文将之简化为通俗易懂的“a large number of his admires”,易于读者接受。

(二) 明细化

“明细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通过添加一些词语或脚注来增加信息(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使读者更好地明白原文的意思。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要求译者在解读原文时要深入分析源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考虑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以及读者的心智空间。因此,在译文中添加一些必要的解释性信息,可以使译文更加完善。以下摘自《中国海上茶路启航地纪事碑》中的一段翻译:

原文:茶为国饮,发乎神农;甬上茶事,源远流长。《神异记》载,晋余姚人虞洪入四明山瀑布岭,遇丹丘子获大茗。唐陆羽《茶经》称瀑布仙茗为上品,赞越窑茶碗类玉类冰。②

译文:Chinese tea is descended from Shennong, legendary creator of agriculture and medicine of China.The history of tea in Ningbo dates back to immortal as is recorded in ancient classics. According to the anecdote,in the Jin Dynasty,Yu Hong,with the help of Danqiuzi,a Taoist immortal, found an immortal tea in the Waterfall Ridge in Siming Mountain in Ningbo.In the Book of Tea,by Lu Yu in the Tang dynasty—Sage of Tea of China,the immortal tea at the Waterfall Ridge is recorded as the highest grades of teas and the tea cups produced at the kilns of the Yue Kingdom are praised to be pure and crystal as ice.(张明林译,黑体为译者所加)

原文讲的是宁波茶事,文中所提到的地名和典故对于熟知宁波历史的人来说不难理解,因为他们的心智空间储存着与之相关的信息。然而,西方读者的心智空间里未必有这些信息:他们不知道“神农”和“丹丘子”是什么人物,也不知道“瀑布岭”在哪里。因此译者在英译这段汉语时,要尽可能详细地将信息传达给读者。译文中的黑体字部分,是译者加上去的。如果不加注这些信息,译文虽能为读者所理解,但会掩盖原文中突显的“宁波茶事”这一意象,显得结构零散,主体不明。从认知角度看,添加这些信息的过程也是向读者的心智空间输入背景信息的过程。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会对自己的心智空间和译文空间进行整合,添加的信息就为该整合提供了相应的背景信息。在背景信息的刺激机制下,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译文的内容。

(三) 常规化

“常规化”策略,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考虑译入语的特征或原文句型进行翻译,使读者见到译文时有一种亲切感。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和用语习惯。例如汉语中用“胆小如鼠”来形容一个人胆小怕事,而在英语中却用“兔子”来形容胆小,其对应的英文表达就是“as timid as mare”。翻译的目的是满足读者的期待,当采用源语的语言形式不能表达其所要表达的心理现实时,译者就要放弃源语的表达框架,将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投射到整合空间,以产生带有目的语文化特色的译文。下面是一个采用“常规化”翻译策略的例子:

原文:微笑有情有爱的世界,世界有涩有甜的微笑,世界的微笑。

译文一:A smile to a world with affection and love. The world has a sweet and puckery smile, and this is the smile of the world.

译文二:A smile is an emblem of the world full of love and affection. This is a world of sweets and sours,and we welcome this world with our smile.

译文一照搬汉语的模式,意思贴近原文,但在内容的表达上显得过于“中国式”,西方读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译文二摆脱原文的表达模式,套用美国浪漫主义诗人Edgar Allen Poe在Isrefel诗里的一句“this is a world of sweets and sours”翻译为“世界有涩有甜的微笑”。这种不拘泥于原文的翻译,大大增强了英语语篇的“可接受性”。相对于译文一而言,译文二更能刺激西方读者的心智空间,读者看到译文时,很容易能联想到Poe的诗句,想到“有情有爱的世界,有涩有甜的微笑”。这样,原文的语义就自然而然地传达给了读者。

(四)中庸化

“中庸化”是翻译时最常采用的策略,它采用折中的方式使译文和原文成为一个有机的连续体,既不偏离原文,传达原文的意思,同时又避免了生僻的词语或古语表达,尽量使用常见的或典型的句型使读者易于理解。这种“中庸”的方式综合考虑了源语和目的语的背景空间以及译者和读者的心智空间。“中庸化”翻译策略常用于诗词翻译。英汉诗词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从音韵上看,汉语的押韵是指韵腹和韵尾相同;英文中的押韵是指韵脚相同。从格律上看,汉语是声调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奏靠“平仄”来体现;而英文诗歌以音步为单位,靠“轻重”音来体现。因此在将汉语诗词翻译成英文时要整合译文空间和原文空间诗歌表达习惯,尽量采用符合英语语言特征和表达习惯的翻译方式,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反之亦然。以乐府杂诗为例:

杂诗

玉钏色未分,衫轻似露腕。

举袖欲障羞,回持理发乱。

译文:

Her jade bracelets as pure as her fair skin,

Her Wrists delicate and her robe so thin.

She raised her sleeve to cover her coy face,

While trying to tide up her hair with grace.

比较原文和译文不难发现,译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中和了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特色。从形式上看,原文压尾韵“an”,译文采用尾韵连用的形式,既保留了押韵的形式,又符合英文诗歌的表达习惯,易于为西方读者所接受。此外,译文中每行十个音节,与原文保持一致,并采用五步抑扬格的节奏形式,以达到与原文一致的抑扬顿挫的效果。从意义上看,原文中的“宝钏”有“珠宝”之义,不仅表明女子身份高贵,还表明她肤色白嫩透莹。译文并没有照搬原文,而是经过一系列的概念整合,选用西方人认可的词汇“pure、fair”来形容女子,这样就把女子的高贵、纯洁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兼顾形式和意义的整合,使译文既保持源语的风格,又符合目的语的特色。

五、结语

翻译的本质就是整合,翻译是第三种文化(王斌,2004)。翻译的过程是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源语和目的语进行概念整合的过程。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翻译,不仅可以论证翻译的整合过程和普遍特征,还可以验证翻译创造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建立在翻译的普遍特征之上的认知翻译策略也将更方便译者进行翻译工作。概念整合理论显示了强大的认知解读能力,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能量,对其与翻译的关系的深层研究,还有待学者进一步探讨。

注 释:

①、②例句来源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张明林教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堂教材。

参考文献:

[1]Alves,F.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003.

[2]Baker,M.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A].In Baker, M.Francis, G.& Tognini-Bonelli,E.(eds.),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r of John Sinclair[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 233~250.

[3]Fanconnier,G.& 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4]陆莺.论异化翻译的最优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2004,(2).

[5]吕俊,侯向群.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新研究范式[J].中国外语,2006, (3):8~9.

[7]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 15~20.

[8]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9]王斌.翻译与概念整合[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王文斌,毛智慧.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1]徐陵.玉台新咏(明惋唐附宋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2]张久全.中国古诗意象的概念整合翻译[J].皖西学院学报,2011,(4):108~110.

(杨聪聪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概念整合翻译策略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习主席讲话中的隐喻概念整合及翻译策略
汉语名名式饮食词语的语义合成分析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21:53:47
概念整合视阈下的广告语解读
浅析概念整合理论在语言中的应用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5:46:35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12:28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9:43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
中国市场(2016年22期)2016-07-07 06: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