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研究

2013-04-29 20:26巩飞唐韧
现代语文 2013年3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目的论

巩飞 唐韧

摘 要:在新闻翻译中,信息接受者扮演着重要角色,译者在翻译时应考虑译语读者的文化语言不同于源语读者,在传统的“对等”“忠实原文”等概念在新闻翻译中难以实现的情况下,灵活采用各种译法。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目的论学者认为,从语言学出发无法解决翻译中的所有问题,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由于中西方在语言文化方面的诸多差异,译者在新闻翻译中常需要“背叛”原文,追求真正高层次的“忠实”。为达到翻译“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目的,对原文的“背叛”(增删、改写和重组等),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关键词:新闻翻译 目的论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改革开放的深入使新闻翻译越来越重要,翻译的质量会对某一地区、城市乃至整个国家产生影响。因此,研究新闻翻译的原则和策略,对翻译质量的提升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不同的读者对新闻翻译的目的有着不同的要求。在翻译中,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符合译文读者的预设和需求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对新闻翻译特殊性的认识不足,会使译者倾向于以中国传统的“信”“达”“雅”或西方的“等值论”为指导。然而,译者会发现,很多翻译问题无法仅依靠中西方传统理论就能得到解决。翻译本质上是文化的交流,而传统理论在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同时,却忽略了译文功能、接受者、交际媒介和交际语境等重要因素。在众多“舶来”的翻译理论中,功能派译论视角新、实用性强,更强调译语读者和译语语境的作用。在该理论框架中,翻译意味着“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语语境内的目标目的和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1],因而对新闻翻译有独到的指导意义。

二、功能派目的论

(一)形成与发展

以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 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德国形成。该流派提出“翻译是一种行为”[3],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一支劲旅”[4]。该理论的三位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分别是:赖斯(Katharina Reiss )和“功能翻译批评理论”、弗米尔(Hans J. Vermeer )和“目的论”、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翻译行为论”。

赖斯提出功能翻译理论思想的雏形后,其学生汉斯·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更是成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功能目的论”的概念最早在弗米尔与赖斯合著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被正式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有目的性且发生在一定情境下,而翻译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也是一种有目的,应达到一定结果的行为。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反对者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5]。

弗米尔的目的论有如下三条基本法则:

1.目的法则(Skopos Rule):目的法则是最高法则,指在整个翻译过程,翻译策略的选择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读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确保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的交际效果是译者的责任。

2.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连贯法则即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指译文须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能为受众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交际环境中具有意义。译者须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创作出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的目标文本。

3.忠实法则(Fidelity Rule):忠实法则又称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常指原文和译文应该存在某种程度的联系,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这与传统上的“信”不同。译者在忠实于译语读者和翻译发起人的同时,也要忠实于原文作者,忠实的程度与形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的目的。

在弗米尔看来,忠实法则应从属于连贯法则,而这两者又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二)目的论中的概念

1.翻译目的

在目的论中,对于翻译过程的目的有三种解释:(1)译者的基本目的;(2)译文所应有的交际目的;(3)特定翻译策略要达到的目的。但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

2.翻译要求

作为一种“任务”的翻译,其要求必然强调交际目的。客户带着特定目的让译者翻译某一文本,扮演了翻译过程的发起人角色。客户理应详尽说明文本翻译的目的,清楚解释译本适用的对象、应用的时间、地点、场合、媒介和应具有的功能。这些信息都属于翻译要求。

(三)启示和意义

弗米尔认为,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即目的决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为使译文达到交际目的,符合目的语规范,译者可以不拘泥于原文,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增删、改写或重组。目的论是一种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它赋予译者较大的自由,能够有效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对新闻翻译等常见实用文翻译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比尔莎和巴斯奈特(Bielsa & Bassnett )称赞这一理论对于新闻翻译来说尤其有用”[6]。

三、新闻及其翻译

(一)新闻及其价值

新闻是对已经或正在或将要发生的事实的最及时的报道。新闻语言简明、准确、具体、通俗、形象生动且常使用新生词汇,主要目的是传播信息。新闻传播是文化传播最直接和快捷的方式。随着我国对外传播活动的不断深入,新闻已成为其他国家了解我国社会和文化的有效平台。

新闻是一种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的信息型文本,可以精确地传达信息,也可以带有娱乐性,吸引读者以达到外宣目的。新闻传播同时也是一种价值传播,传播者通过新闻信息表达其对社会现象和信息本身的价值判断。顾名思义,新闻价值就是新闻编辑和记者在裁定某一具体事件是否值得采写、刊登或播报时所用的衡量尺度,通常包括以下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

(二)新闻翻译特点

新闻信息内容多样,各种信息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有的仅供娱乐、有的提供实际服务、有的则帮助目标受众认识世界。除了需要具有时效性和符合新闻写作规范外,新闻翻译区别于其他题材翻译的特征主要是:

1.新闻翻译具有倾向性。新闻翻译包含的信息既带有客观性,也带有主观性。主观信息里常存在着倾向性,客观信息里也可能带有主观因素并因此也反映出新闻翻译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常为统治阶级用来为其自身利益服务。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会让新闻翻译带上目的性。翻译发起人可以通过决定翻译目的来影响翻译行为,译者为了避免背离翻译目的,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操纵其有限的话语权和诗学技巧。因此,与翻译发起人有关的意识形态因素会影响到译者最终达到的翻译效果,使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为政治服务。鉴于此,尤其是在翻译政治题材的新闻作品时,译者应正确认识译文所要预期达到的具体目的,从政治影响方面反复斟酌译文的适切性。

2.翻译新闻时可以适当增减内容。新闻翻译的目的是让源语新闻顺利进行二次传播,而目标受众与源语新闻受众不同,理解差异的出现也在所难免。在翻译时,译者有必要也有义务对文字进行适当增减,甚至提供源语新闻中没有的背景资料或注释,用译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帮助译语读者理解新闻信息。当然,译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避免随意增删源语文本致使译文内容欠缺、主体不清。

新闻翻译是国际新闻的重要来源和传播方式,重要性不言而喻。鉴于新闻翻译的特点,译者在翻译中不必拘泥于原文语言形式,应努力将译文植入目标语的文化因素和氛围,根据读者的理解力和需求,准确表达原文信息,使之为读者所接受。

四、目的论视角下新闻翻译的策略

弗米尔的目的论为新闻翻译策略的多样化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各国传播社会和文化信息,实现新闻译文的预期功能,笔者认为在进行新闻翻译工作时,译者可抛开固定翻译模式,根据不同的文本和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增译、删减、编译和改写等。

(一)增译(Addition)

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新闻中一些为源语读者所熟悉的信息,对于目的语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间进行新闻翻译时,译者要对新闻信息进行鉴别,对那些字面直译无法实现翻译目的信息要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人民网[9]介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观国家博物馆的一篇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这句话引自习近平发表的讲话,中国读者对其中的诗句比较熟悉,但外国读者见到诗句时却是一头雾水。因此,译者在翻译此句新闻时应加上背景知识,让新闻受众更好地了解诗句的由来。鉴于此,人民网给出的相关翻译加上了作者李白的介绍.具体译文为:

Xi cited a poetic sentence from Li Bai,one of the best-known ancient Chinese poets,“I will mount a long wind some day and break the heavy waves.”

(二)删译(Omission)

“减肥”就是对辞藻堆积进行删节[7]。段连城先生提出的“减肥”作为新闻翻译策略的一种,其实就是“删译”的意思。读者是否会注意到一篇新闻、是否会继续跟踪这篇新闻,与新闻语言的繁简有很大关系。翻译一些西方大众读者无法产生共鸣的信息,会切断他们的阅读兴趣,造成阅读障碍。这时,译者应将原文信息译成较为简练的词句,以便顺应外国读者的兴趣和逻辑思维,更清晰地传达新闻信息。在人民网名为“十八大向世界昭示了什么”的新闻中有一段内容如下:

更重要的是,透过十八大,国际舆论更加认识到,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德国联邦议院联盟党议会党团干事长格伦德说,我们处于一个不同体系相互竞赛的世界中,西欧实行的民主制并不是一直奏效。

新闻的结尾句的内容涉及容易引发外国读者争议的政治体制问题且与主旨无太大关联,若直接英译会让西方读者感到反感,译者对此句采用了删译策略,以便更好地传播信息和吸引读者。具体译文如下: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old the world again that different countries can choose different development paths suitable to their own national conditions.(人民网)

(三)改写(Adaptation)

新闻翻译过程中,遇到介绍中国文化背景的内容,译者要顾及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受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时对文章做必要的改写也是合情合理的。以下是几句介绍中山公园的CNN短片新闻。

那个时候,我们的周总理还有孙中山先生都在那个公园里从事过革命活动,这个公园作为纪念公园一直延续到现在。

At that time,Zhou Enlai,who later became the first premier of P.R. China,and Dr.Sun Yat-sen,or Sun Chung-shan,the father of modern China,gave speeches in the park to call for democracy.As a memorial park,its still well preserved.(吴自选,2004)

译文对短语“从事过革命活动”进行了改写。因为此短语若直译成“engaged in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易歪曲译文的真实宣传目的,而这里的“从事革命活动”“无非就是召集会议,发表演讲等”[2],所以译文基于文化背景考虑的改写是符合新闻翻译标准的。

(四)重组(Reformation)

倒金字塔结构安排信息的方式在英文新闻中比较常见,而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则是汉语新闻习惯的信息安排方式,英汉语言在语序排放和语意重点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从事新闻翻译工作时,译者不必一味追求原文和译文结构的一致性,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可以不受原文语序和句子形式的束缚,根据需要对原文信息进行适当重组。上文涉及的人民网的新闻中还有一段内容如下: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29日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号召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译文如下: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Central Committee,on Thursday visited“The Road Toward Renewal”exhibition in Beijing,pledging to continue targeting the goal of“great renew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Xi made the comments as he viewed the exhibition, on display i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along with other members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Political Bureau including Li Keqiang, Zhang Dejiang, Yu Zhengsheng, Liu Yunshan, Wang Qishan and Zhang Gaoli.(人民网)

原文第一句讲中央领导人前来观展,最后一句讲参展感悟和意义,符合汉语语义和语序排放习惯。译文根据英语语序排放和语意重点进行重组,不仅将原文分为两段翻译,还将原文最后一句话提前,而把陪同人员相对次要的信息放在段尾,打乱原有顺序以确保语义地顺利转换。

五、结语

新闻语言风格独特,既要简洁、明了、真实,又要幽默风趣。新闻翻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语码转换,更应是需要译者掺入大量语码的综合翻译。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以原文为中心、以实现源语和译语对等为衡量翻译质量的唯一框架的束缚,“为一些违反现有翻译标准但却经实际检验十分成功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引起人们对一些传统上不提倡、但从译文功能角度来看有时是必须的翻译方法重新评估。”[8]能够有效提高新闻翻译实践方面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作为新闻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新闻翻译的基本特点,还要正确评估新闻读者的接受能力,掌握包括“增删、改写和重组”等在内的一些翻译技巧,并能在适当场合应用这些技巧,才能确保对外宣传活动的顺利进行。

注 释:

[1]Bielsa,E.& S.Bassnett.Translation in Global News[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9.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Activity[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1.

[4]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4):9~12.

[5]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25~28.

[6]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91.

[7]吴自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与CNN新闻短片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4).

[8]杨晓荣.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J].中国翻译,2001,(6).

[9]人民网[Z].www. people. com. cn

(巩飞 唐韧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