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五年制高职电子类课程教学现状出发,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五年制高职电子类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并通过教学实践,探讨了电子类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际问题,分析了电子类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方面等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五年制高职电子类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说,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的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提出了挑战。目前,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在基础知识(语文、数学)并不是很扎实的情况下,要从纯理论的角度来掌握电子类课程的原理有相当的难度,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高等职業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本专业所需电子学的基本原理及技能操作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五年制高职电子类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国内外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早已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和科研,在我国内也有一大批专著和论文发表,对促进电子专业的高等教育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
1.在五年制高职领域,五年制高职电子类课程教学现状
在高职教育领域,特别是五年制高职校这个江苏省特有的高职校领域,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教材内容体系大部分延续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为主线,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技术发展;专业课的尤其是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包括虚拟仪器软件。所以要分析生源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理念,对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遵循“浅显易懂、够用实用、练技重能”的务实性教学原则,改革“繁难偏旧”知识,挑选最有用、最相关的东西先学,使学生“易学、够用、易懂、易通”,改革教学方法,通过理实一体化、任务式、现场式教学,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使在争议中蓬勃发展的五年制高职校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2.在五年制高职领域,信息技术和五年制高职电子类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支撑课程整合的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基石给我们现代教育教学有益的启示是: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多元智能理论指的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
现代信息技术与五年制高职电子类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对于五年制高职的电子类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的宏观角度看,社会与经济发展迅速,人才需求多元化,市场竞争激烈,新技术和新工艺层出不穷,企业急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进行课程的实践改革刻不容缓。
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它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需要我们根据现在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从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来重新考虑电子学的教学方法。
从学校的发展角度看,这也是高职校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重要在课程改革,近年来各个高职校一直在积极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建设了校园网。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提高学校吸引力学和竞争力。
因此,将现代技术与课程的实践研究,对于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规律,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五年制高职电子类课程整合的实践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丰富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制高职电子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比较抽象、枯燥,缺少吸引力。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丰富表现力为我们电子专业课的教学展示了无限多的想象空间。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化枯燥的理论为生动形象的表现,有利于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生活中电子知识的应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带到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三相交流电路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在引入三相电源时,可以将视频播放工厂用电和家庭用电的不同;在学习数字电路的移位寄存器时候,播放节日的彩灯,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要完成目标。必须解决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这两个问题,老师纵然绘声绘色、费力讲解也不能完全很好的达到这个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是一只“魔术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如在电子技术中的“PN结形成”的原理是课程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在讲解时可以用多媒体动画、声音展示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原子内部电子和空穴的运动情况,这样学生就易于理解了。又如,单片机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理解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化解难点,突破重点,以数码管动态显示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仿真软件proteus先进行仿真,仿真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做个位数字的动态显示,再完成十位数字的动态显示,最后合起来,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学起来也可以更加轻松。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虚拟化的教學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学环境中的虚拟实验室能使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工厂,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他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教学手段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重点在于老师的讲述,而学生要听懂其知识,一是靠良好的悟性;二是靠精良的设备。电子仿真技术使教学有了全新的表现形式,利用电子仿真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展示电子技术的神秘与魅力,更好地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从而使结果更真实,内容更完备,效果会更好。电子仿真最突出的特点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画面真实、结果直观、一致性好,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相关要求随时改变电路的参数,使结果更具说服力。下面就电子仿真在电子电工课程中的巧妙应用举例说明。如在静态工作点在放大电路中,静态工作点是保证三极管正常放大的重要条件,合理设置静态工作点,直接关系到电路的放大效果与质量,而静态工作点要靠外围电路元件的参数来决定。要调节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必须改变外围电路的相关参数,在确定静态工作点时,要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结果,往往需要复杂的计算或繁琐的测量,同时还会占用大量的时间。而采用电子仿真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放大电路之后,直接将仪表接入电路,能随时把握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即使要作相应调节,结果也会在修改元件参数后通过仿真在第一时间得到,效果非常直观,对教学具有极强的支撑力。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而且具有交互性,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为学生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目前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学生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与同伴、专家等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
如我校现有的传感器课程是采用和厦门创壹公司合作开发的3D实验仿真平台,通过对实验仿真平台的使用,可以使学生看到各种传感器的3D图形,并且可以进行各种传感器的基本性能实验,并且开发了一些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拓展项目,仿真平台还配有相应的习题、评价软件,自动对学生所完成的实验进行评分,指出错误之处。学生还可以利用仿真平台中的教学资源、比如课件、视频、习题库等进行自学,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为大家交流学习创设了一个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与五年制高职课程的整合,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工厂、虚拟实验室,提高了学生学习电子专业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信息技术提供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平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立、互助的精神,这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对学习的解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时,我们也充分地意识到,一方面到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强任课教师信息技术的素养;另一方面,要根据电子学科的知识特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研究探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正确选择、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达到整合的最优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素萍,晋彦斌.信息技术在职业院校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4):105-106.
[2]王怀平,林刚勇.电工电子类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04).
[3]王树瑾,阴奇越.《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04).
作者简介:吴展遥,女,硕士,副教授,现供职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电工电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