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银梅
所谓经典,就是指在一定发展阶段,特定文化的价值理想、思维方式和文化体验的特异结晶。一个民族,其世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在无尽的时空里体现,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就是以母语写出的经典文本。正如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之于英国人,曹雪芹及其《红楼梦》是中华民族魂魄的一部分,研读经典文本,具有传承民族精神,提升民族魂魄的无可估量的意义。在如今这个追逐时尚文化,流行文化快餐,泛滥文化垃圾的“大众化”时代,经典提供了大众与伟大心灵对话交流的精神空间,更加凸显了自己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可现实教育有些急功近利,师生的浮躁心理比较严重,校园为流俗文化所充斥。塑造一个人的形象,只有一个字“酷”,表达一份情感,也只有一个字“爽”,哼唱的流行歌曲的句子言不达意,既不符合现代语法,又不符合古代语法,大多读一些同龄学生作家的作品或新生代作家的作品,只能写出思想幼稚、语言苍白的文字。针对这一现状,很有必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经典作品是民族精神的源泉,传授经典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使命。希望教师能像刘心武那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可以像郭德纲那样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游刃有余,厚积薄发。
教师首先自己必须热爱经典。老师对经典的态度会感染学生,对经典的理解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品位,对经典的阐释会影响学生灵魂的塑造。如果老师不热爱经典,不负责任地对待经典,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对一代人的犯罪。
阅读对学生而言有三乐:一乐在发现,二乐在有感,三乐在悟道。可以根据这三乐引导学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过以下几点尝试:
第一,重新组合,不局限于教材上固有的顺序和内容,依据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整理成新的体系。比如以“秋”为主题,就可以收集许多作品,仅就诗歌来说,称得上经典的就有以下作品:陶渊明的《饮酒》,杜甫的《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张继的《枫桥夜泊》,白居易的《琵琶行》,王维的《山居秋暝》,刘禹锡的《秋词》,柳永的《雨霖铃》,范仲淹的《渔家傲》,杜牧的《秋夕》,欧阳修的《秋怀》,李清照的《一剪梅》、《声声慢》,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白朴的《天净沙·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等等。通过对作品内容的比较不难发现,悲秋的篇章占大部分,这和自然界中秋高气爽、一片丰收的景象并不相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因为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许多有志之士的抱负得不到施展,他们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在收获季节,想到自己一无所获,自然有一种悲苦的情绪。进一步引导探究就可以让学生感悟到自己处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一定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以便将来在人生收获季节成就一番事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要比单纯地学习某一作品的效果好得多。
第二,全新视角,不必局限于参考资料上所谓的正确结论,要结合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作不同分析,更要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形成观点。比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分析琵琶女形象,以她的经历为切入点,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她的命运可悲可叹的原因。琵琶女的经历可以分为年少得意时期和后来失意时期,通过对她在这两个时期不同的出场情景、弹奏技艺与效果、生活状况与思想状况的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她可悲可叹的命运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自身,在于她的执迷不悟,一直沉溺于少小时所谓的欢乐生活中,总觉得自己“平生不得志”,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所以当你遇到挫折不能改变环境时,可以选择改变自己走出困境。
第三,敢于质疑。在教学过程中,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敢于对文本提出质疑。比如《师说》第二自然段中用了三组对比说明“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第一组“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之间用的是分号。第二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之间用的也是分号。以此类推,第三组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之间也应用分号,而文中用的却是句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都是如此)。仔细分析文本内容和结构,是否第三组对比之间用分号更恰当,请方家指正。
第四,关注新的学术观点,把一些和学习联系紧密的学术观点适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对《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的“床”的解释是卧具、坐具抑或是井边的栏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的意思是复习,还是实践、练习?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从而引导他们认真地重新研读文本。
语文是民族的根,要想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必须学好语文。要学好语文,就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用经典切实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得到切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