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芳
从新课程要求来看,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信息技术素养是指从技术角度出发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表达信息的信息技能,信息道德素养是指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同时负责任地使用网络。这两者相比较,信息道德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有很好的道德素养,否则掌握再多的信息技能也没有意义。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两者必须同时进行,不能孤立地实施某一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一、以学业水平考试为契机,夯实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电脑水平远不如城市学生,再加上初中信息技术落实得不是很好,所以经常发现有学生不会打字,键盘、鼠标操作不熟练的现象。在这个阶段,老师主要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在课堂上努力实施“任务驱动法”、“探索法”等教学方法,老师教授时要做到知识点条理清楚、详细全面。这样可使学生在“零起点”的状态下迅速掌握操作方法,明显提高信息技能,平时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的过关率也会显著提高。
但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后,又出现一些新问题,那就是学生不知道学的这个技术以后可以应用在哪些场合中,什么时候可以应用这个技术,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技术,部分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学生“零起点”现象的逐渐消失,学生逐渐对电脑课上教师所教的内容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偷偷摸摸玩电脑游戏、上网玩等现象。总而言之,就是会出现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分数很高,但除了试卷上的题目,对于其他的技术则知之甚少。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丰富信息技术课的内涵。
学生考试成绩高不等于信息素养的水平也高,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还未发挥出来,信息意识还比较薄弱,信息道德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教师仅仅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很少进行拓展,学生可能一开始就对电脑很感兴趣,但后来会对教师教的内容越来越不感兴趣,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本身的需求有很大差别,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合适的环境让他发挥。所以我们决定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教学评价方面的改革:不再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加强学生平时作品的管理,引导学生对平时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最后老师进行综合评定。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结合课内任务,组织多次课外评比活动,如贺卡制作、个人电脑作品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等。教学方法的调整:在进一步实施好“任务驱动法”、“探索法”的同时,尝试“问题解决”教育法在课堂中的使用,在课堂中引进“助教制度”。
在网页制作这一章,以前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制作相同的网站“班级主页”,学生做出来的网站千篇一律,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个性,信心不高。于是我们首先引导学生从科技、军事、体育、网络生活、人物、时事、环境、文学等几个方面进行选题,然后分成若干个小组,几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专题网站。这样学生总能选到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信心十足,总想着把自己的网站设计得非常美观。通过分组合作一个专题网站或个人网站,学生既能学习到有关的信息技能,又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某一专题的文化知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引进“助教制度”,每节课让部分优秀的学生做老师的“助教”,一方面减轻老师辅导的压力,另一方面激励优秀学生,增进同学友谊。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过程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上课违反纪律的情况明显减少,基本能负责任地使用网络。另外,学生在其他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也能充分利用所学技术,相互合作,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高效的合成。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道德素养两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三、积极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1.积极开展新课程下的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体验信息的获取—处理—表达—合成—管理与评价这样一种流程,教师利用“问题解决”方法及时处理活动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例如:我们参考课本提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完成一条旅游线路的策划,包括景点介绍、图片欣赏、路线图、风土人情、气候、资源、价格、食、宿等内容。为便于开展实践活动,每组发一张表格,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定好小组长,让小组长在组内分工,明确各人的任务,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讲解典型问题。
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非常活跃,忙得不亦乐乎,碰到的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大多数能通过同学的相互帮忙得到解决,少数则请教师帮忙,最后绝大分数小组都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2.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目前教材是考虑全省各地各校的条件后编写的,可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虽然经常更新内容,但对我校这样的一所农村高级中学来讲,无论是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要求还是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都显得有些不合拍,所以我校近年来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边开发、边实践、边总结,课程的开设以培养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以掌握、提高信息技能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主导,以软件应用为载体,以信息文明为道德取向,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信息素养构成要素的培养方式进行模块化和情境化设计,使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同时包括教师的培训课程。
3.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社会离不开网络,现在学生对上网的兴趣和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都在增加。然而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如不良网站、色情和暴力内容、黑客现象、聊天室和电脑游戏对学生造成的危害等,这些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由此涉及信息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人格教育、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等问题。这些必须在信息技术课程和各科教学中,加以充分的重视。
我们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制定了完整的《机房上机纪律》,每学期开学第一节电脑课进行规章制度的学习,并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法制的教育。从小事着手,对诸如不穿鞋套、乱用别人账号、无故删除别人文件、乱发电子邮件等行为进行耐心教育、正确引导。同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内容和开展丰富的活动,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观。通过对一些与网络有关的社会现象,如黑客行为、病毒、垃圾邮件、聊天室、BBS论坛、网吧,网上交友等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正视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本质进行探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信息道德,树立健康、合理、安全使用网络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