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华 梅春英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表明,自1985年以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学生普遍存在心肺功能弱、上肢力量弱、平衡能力差等弱项,肺活量在25年间下降了近10%。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所言,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总体状况令人担忧。但对于如何增强提高学生的体质,人们莫衷一是。
为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笔者从归因理论的视角出发,采用实证的方法,深入探讨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现状、原因、情感反应及改进措施,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调查的基本情况
1.1对象。问卷调查选取了烟台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滨州医学院、泰山医学院和济宁医学院七所院校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10份,有效回收率为93.08%。
1.2研究工具。自编调查问卷,共4个维度,13个项目。
2.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特征与问题分析
2.1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现状。锻炼的次数。调查发现,7所院校的大学生关于“一周中平均参加多少次体育锻炼或比赛”的回答,48.96%的学生选择了“一次”,选择“几乎没有”和“大约3次”的学生大致相同,分别为23.17%和25.72%,“几乎每天都锻炼的”仅有2.15%。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很少甚至不参加体育锻炼。
锻炼的时间。调查显示,13.22%的学生平均每次锻炼时间约15分钟,30分钟左右的占27.27%,60分钟左右的占23.14%,60分钟以上的占36.36%。综合锻炼次数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参加锻炼的学生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反映了大学生健康知识的缺乏和锻炼方法不当。
锻炼的强度。不同体质的学生对同等锻炼强度的感受不同,于是笔者采用了学生主观判断的方法。“大多情况下,感觉参加的体育活动的强度是低强度”的占23.97%,中等强度的占46.28%,高等强度的占13.22%,“随便玩玩”的占16.53%,这显示出在参加锻炼的学生中,约40%认为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锻炼的组织者。从锻炼的组织者可以看出,学生关于锻炼的积极性和选择的锻炼类型。“同学组织活动”的占52.07%,“自己组织”的占14.05%,“一个人参加,如跑步”的占33.88%,这显示出大多数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并不高,且部分学生缺乏运动伙伴。
2.2影响大学生自主锻炼的因素。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中,“喜欢某项活动”的占47.98%,“被同学拉去充数”的占30.59%,“想强身健体”的占18.26%,“陪女朋友或男朋友玩”的占3.17%,这显示有无运动爱好或运动特长是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中,“没有锻炼习惯或特长”的占19.73%,“想参加,大多没有付出行动”的占37.84%,“是否锻炼,感觉无所谓”的占12.15%,“身边同学大多不锻炼,受他们的影响”的占30.28%,由此可见,校园体育运动的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最大,部分同学对体育运动的忽视应引起重视。
关于闲暇时间的安排。空闲时间大多在上网的占45.45%,参加体育活动的占4.13%,学习的占38.02%,无所事事的占12.40%,这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非常“宅”,网络和学习占据了大部分闲暇时间。
2.3大学生对自主锻炼的情感反应。大学生对自己体育锻炼现状的满意度是学校做好体育工作的切入点。调查显示,27.83%的学生对自己的体育锻炼现状感到满意,72.17%的学生感到不满意,感到满意的学生比例与每周锻炼约3次的学生比例大致相当。
2.4大学生对自主锻炼的期望。自我期望。90.91%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多参加体育运动,9.0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参加体育运动。
对体育锻炼类型的期望。28.10%的学生希望多参加竞技类的体育运动,51.24%的学生希望多参加趣味性的体育运动。
对他人的期望。56.20%的学生希望学校或社团多组织体育运动,24.79%的学生希望学校多提供体育器械和场所,64.46%的学生希望得到体育教师的专业指导。
3.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特征和问题,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为更有效地发展学校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高等院校管理者需要因势利导地进行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加强学生的自律教育。大学生对自我要求的放松是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年轻一代的体魄、意志和品质,是国家未来的竞争力”。而部分大学生无视体育运动,玩电脑游戏、看视频、QQ聊天等活动已经取代体育运动成为闲暇时间的主流,这是令人深感痛心的。学校要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等功能,加强学生自律、自制、自我保护等教育,让每个人的身心成长都渗入体育的健康基因。
3.2加强学生体育运动的指导。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过于强调动作技术和动作技能,忽视健康知识、锻炼方法的传授,个别学生在剧烈运动中猝死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导致学校不愿意,也不敢开展正常的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学校要正确认识体育在塑造人的品质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定期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动态掌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趋势,因材施教,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这是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以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3为学生体育运动提供制度保障。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招生录取查阅新生电子档案时,要着重查阅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质健康状况等记录,并将其作为是否录取的重要参考。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并落实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不及格者不得评优评先,甚至不得毕业。要制定落实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落实责任制。
3.4营造校园体育育人的氛围。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各方力量,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改革体育场馆管理运行办法,在课余、周末和节假日向学生免费开放,为学生自主锻炼提供完善的硬件条件。要改革体育教学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和体育运动方法的教学,发挥课程对学生自主锻炼的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作用。在选课机制上,针对“90后”大学生成长的需求和特点,实现体育生活化、选课菜单式的改革。要发挥学生自组织的引领作用,从学生的喜好出发,举办丰富多彩、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运动兴趣,最终形成珍视健康、热爱体育、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育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