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奇亚
在与编辑讨论《中午吃什么?一个经济学家的无星级开味指南》的过程中,那状况是这样的:我们一方面暗暗点头如捣蒜,另一方面也替作者独树一格的观察喝彩。
这本书的英文原书名为《An Economist Gets Lunch:New Rules for Everyday Foodies》,直译就是“一个吃到午餐的经济学家:日常饮食的新准则”。从英文书名不难明白,是一个经济学家想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谈吃这件事。
然而,平常讲到吃,我们会去问美食家,会想听消息灵通的媒体怎么说,应该不会有人会去请经济学家推荐什么美食。因此打从一开始,就让编惯了财经书的我们感到好奇:一个经济学家,凭什么教我们选餐厅?找美食,他的建议能比美食家高明吗?
经济学家,懂美食吗?
虽然国外媒体的叫好声不断,但是我们还是心里忐忑,直到读完整本译稿,我们终于知道这书为何如此受到欢迎。
作者泰勒·柯文(Tyler Cowen)是大家熟悉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部落格人气一直很高,TED(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还特别邀他去演讲,去年出版的《大停滞》更是让他名声大噪,彭博商业周刊称他是“最炙手可热”的经济学家。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吃,是柯文的另一个强项,除了写经济学文章,他也是个美食专栏作家。
这本书,就是他以一个“爱好美食的经济学家”的身份,与你分享如何找到“便宜又好吃”的食物。他用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学概念,为读者解释在哪些地方你能找到这种餐厅的机率较高,哪些地方你该远远避开。比方说,他要你远离那种正妹很多的餐厅,因为那种餐厅会吸引很多被正妹吸引去的男人,而聪明的店家也会明白这一点,因此通常会设法让这种男人上门,而不会太专注在提供好食物上。
他还说,如果你看到一家餐厅的客人用餐时,各个有说有笑,欢乐融洽,这又是一个好餐厅的反指标,因为当我们品尝真正的美味时,其实是面无表情甚至带点严肃的(因为你正在细细地品味中),而这些气氛欢乐的餐厅,代表着客人们大多为了“相聚”而上门,并非为了食物。
柯文对食物的高度热情无庸置疑。因此他可以花费一整个章节,讨论他最爱的烧烤美食,让你觉得烧烤的世界原来如此博大精深;热爱墨西哥菜的他,从食物供应链、物流配送到现代农业的分配机制,告诉你同样一个西红柿,相隔一个美墨边境,命运大不同(而最好吃的西红柿,当然还是在墨西哥,虽然那西红柿不耐久放,但绝对浓醇有味)。
同时,经常游历各国的经验,让他品尝过各种异国料理(并且热爱),你甚至会惊讶于一个美国人,对东南亚、中国、南美洲、日本各国料理的认识,可能远超过你的想象。走遍世界的柯文,也为读者整理了他的各国饮食指南,像是最好的法国菜不在巴黎,在东京;伦敦,一个报公帐吃美食的好所在;德国,被低估的美食帝国……看完,包你会觉得真有几分道理!
柯文在书中也对基改食物、大型农企、在地饮食等敏感议题提出他的见解。他的主张是:吃,虽然是最私人的行为,但却也是最关乎全人类的行为。怎么吃,不只是关乎填饱肚子,满足味蕾,也会影响到我们该如何面对不断上升的人口,以及随之而来的粮食危机。他甚至将吃的文化视为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要夺回的是你我的食物控制权,场域从餐厅、超市甚至是自己的厨房,柯文以这本书向全世界证实,美食世界需要一个崭新的文化,停止扼杀饮食的风味与创新,我们不需要花更多钱,就能得到美味、健康,甚至环保的食物。这,也正是让我们特别点头如捣蒜的精神。
你可以看到,这本书的书封,那只将爪子伸向罐头肉的猫咪,正巧与我们心目中作者柯文的形象不谋而合。猫咪,向来是自我的动物,不听从人云亦云,不随潮流行动,这样“独立”的精神,正是我们希望呼应柯文在书中所提倡的论点。其实,想吃得更好,没别的秘诀,除了参考柯文利用经济学概念所发掘的指标,更重要的就是,吃什么,怎么吃,别轻易被左右,专注在寻找好食物的本质与风味,而非食物以外的价值。
话虽如此,究竟别的读者会怎么看这本书,我们还是没足够的把握,因此把书稿寄给几位心仪的美食专家与作家。没想到(真的没想到),大家出乎我们意料的不约而同给我们打气。例如台湾美食家王瑞瑶,知名作家陈雨航,就特别惠赐推荐文。
香港作家欧阳应霁,读了之后还特别为我们写了这么一段话:“不装逼,不势利,吃得简单美好,吃出方法态度——新一代跨科际美食作家身体力行,大胆发声,他边吃边写我们边读边尝。”是的,我们还真的是边吃边编、边吃边笑的啊!(而且很难不肚子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