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图书出版的坚持与创新,不迷失

2013-04-29 00:44曹智晔
书香两岸 2013年9期
关键词:选题出版社图书

曹智晔

中国摄影出版社现任社长赵迎新,新闻摄影科班出身,在新华社摄影部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长期担任时政、体育、社会等领域的新闻记者和编辑。北京奥运会期间,赵迎新被调任至奥组委担任摄影运营官,管理奥运会期间所有的摄影媒体,以及摄影相关的计划、预算、媒体搭建和管理工作。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使她的眼光更为广阔,同时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依照原先的安排,赵迎新应该是回到新华社工作,但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有关领导找到了她,“领导当时就说起中国摄影家协会下属有一个中国摄影出版社,缺一个负责人。因为这个出版社跟摄影界有很多业务联系,当时可能就觉得比较适合我,而且自己也策划了一些出版项目,于是在奥运会结束后,我就来到了出版社工作。”

在这之前,中国摄影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国摄影社”)基本上还只是出版一些摄影专业技法类的图书,一年推出15个品种左右,实力比较薄弱。赵迎新因为长年从事摄影工作,对专业知识以及国内外的摄影家都比较熟悉,因此到任后,她亲自参与了《世界摄影史》、《中国摄影史》、《边缘地带的文化》等多部重量级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为中国摄影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虽然赵迎新觉得自己涉足出版纯属偶然,但她的专业背景、管理经验以及人脉资源,都让这“偶然”中有了很多必然的因素。

巩固基础版块,拓展影像的概念

成立三十余年来,专业摄影图书一直是中国摄影社的主要出版种类。赵迎新说,“摄影是我们的专业,所以专业摄影的种类要巩固和坚持,同时继续丰富,努力寻找更好的形态,推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图书。”

中国摄影社在出版专业摄影图书方面,秉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在深度上呈现一定的梯度。针对一般的摄影爱好者,中国摄影社主打两套教材,一套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编著的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系列教材,另一套是在市场上长销不衰的《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此外中国摄影社还引进了很多有关日常摄影技巧的图书,例如《工作中必学的摄影技巧》,“这类书主要讲的是人物照、生活照、自然风光拍摄等的初级入门技术,适合一些初级的摄影爱好者。”对于那些在爱好摄影之余还会思考创作理念的读者来说,中国摄影社推出了像《至少还有摄影》、《摄影之道》等作品,“比如《摄影之道》就是讲一些摄影大师的作品背后的创作经历,以及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投入的理念,这是我觉得比较需要关注的。”而对于特别钟爱摄影的高端人群来说,他们可能会有收藏的需要,中国摄影社针对这类人群推出了大型画册,如《大视觉》、《惊现自然》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出版分布,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在中国摄影社的出版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图书,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另一方面,摄影器材与技术的更新换代之快,促使中国摄影社紧跟潮流,及时更新图书的相关内容,“比如我们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在数码内容部分是欠缺的,所以已经是落后了。在我来到社里之后,大家商量决定把数码部分添加进去,同时再做其他的改版。”因为这套教材是一个销售了30年的品牌,所以在改版之初,赵迎新和同事们也会担心这样的改动是否会受读者的欢迎,但事实证明是多虑了,改版后的教材大受好评。

在坚持基础版块的同时,中国摄影社也力图丰富与摄影相关的书籍种类。经过社内的探讨,影像与生活、文化、创意相结合的图书成为了中国摄影社开发的一大重点领域。近期中国摄影社推出了“100个改变”系列,包括《100个改变摄影的伟大概念》、《100个改变时尚的伟大概念》、《100个改变设计的伟大概念》、《100个改变建筑的伟大概念》,“这个系列横跨了设计,同时又和生活、历史相关,把很多领域都包容了进来。它告诉我们在每一个历史时刻,摄影、时尚、设计是怎么演变的,怎么引领世界的潮流,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关于影像与创意的主题,中国摄影社还推出了“疯狂”系列,包括《疯狂摄影》、《疯狂设计》、《疯狂艺术》等,都是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创意设计类图书。

此外,比如《总统的摄影师》等书与文化联系紧密。此书就通过照片的视角,呈现了外国的总统文化,“通过这本书,读者能了解到总统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总统在公众背后是什么样的,以及一些照片的拍摄故事,即使平时不摄影的人也会喜欢这种书。”赵迎新说,现在中国摄影社的出版概念不仅仅定位于摄影,而是拓展成为影像出版的产业,因此社里开发的图书,也在努力突破传统的界限,拓展出更广阔的与“影像”相关的出版概念。《边缘地带的文化》就是一部以摄影作品为载体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它看起来像是摄影作品,但实际上不单单是,它是用摄影来告诉读者世界上正在消失的文化,比如地标性的建筑、古老的图腾,它所关注的东西,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惊现自然》同样是通过各种摄影图片,讲述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是如何发现世界上的各类自然奇观,从而让读者思考自然、人文之间的联系。

高品质应是出版的目标

大众概念中的摄影图书,大多有着精美的图片、精致的装帧,因此在成本投入上自然较普通的文字图书更大,这就意味着图书定价也更高。在市场竞争中,价格的不占优势的确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对于图书的品相,赵迎新一直都很坚持,“我们相信一件事情,就是读者不是因为价格便宜而购买图书的。他不像批发商那样一下子买一大批,他买一本书是因为他喜欢它,所以他可能很在意这本书的品质。而且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很多资讯在网络上随便就能找到,因此对于出版社来说,就更应该坚持出精品。”

如果对于装帧的高要求只是停留于图书的表面,那么在选题上的严加把控,就是对于精品图书的内在把握。赵迎新介绍,中国摄影社的选题会上,一般会让编辑和社领导都提出一些选题,大家再来集中讨论确定,“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出版方向,如果确定好了出版方向,那么编辑在选题的时候就会有所侧重。而如果没有明确的出版方向,那整个出版社就会迷失掉,编辑可能一会儿做图画书,一会儿做摄影书,一会儿做设计书,但读者看不到其中的连贯性是什么。”所以,中国摄影社明确地将出版方向定为:一方面把专业图书做扎实,另一方面拓展影像与文化、生活、设计相关的图书。于是在寻找选题的时候,也紧紧围绕这个方向,推出了一系列图书,例如最近推出的《国家记忆》,是用《人民画报》的封面照片来讲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呈现的不仅仅是照片,还有照片背后的故事。

在旅游图书的策划上,中国摄影社也紧扣这一方向,对选题进行严格的挑选。之前中国摄影社推出的《行彻西藏》和《西藏秘境》都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接下去还会推出以云南这类比较特殊的地域为主题的旅游图书。虽然前两本图书大获成功,但中国摄影社并没有放松对选题的要求,“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做出精美的旅游图书,但我们希望做出来的书是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写出来的。就像《行彻西藏》和《西藏秘境》中,作者去过每一个地方,所有信息都是他们自己获取的,这样的书才是对读者负责的,我们现在就是在努力约这样的作者写稿。”赵迎新说自己曾经在旅行途中被不负责任的旅游书上的错误信息所误导,因此深感一本真实可信的旅游书对于读者来说有多重要。

随着社内图书与文化的结合越发紧密,对于文字编辑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虽然在固有的观念中,摄影类图书多是以图片为主,以文字为辅,但赵迎新认为,一本好的摄影类图书,文字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市面上的一些摄影教材写得非常粗糙,甚至有点误人子弟。我觉得文字质量也非常重要,首先要把内容讲清楚,其次在整本书的编排上也应该步步递进,让读者能够一步步跟着学,书中所涵盖的信息都应该是能够学得会、用得上的。要达到这些目的,没有好的语言表达都是不行的。”教材的文字尚且如此重要,对于与理论、文化相结合的图书,文字的编辑要求就更高了,“我们的编辑会看很多遍,再请专家校正、核实、提供修改意见”。

影像数字化与空间出版

在做好传统的图书出版之余,见识广博的赵迎新也希望根据当前出版行业的形势,让中国摄影社尝试更多发展的可能。数字化作为一个大趋势,也成为了中国摄影社尝试的方向之一,“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其他社提出来,叫做‘影像数字化出版工程。因为我们是有影像图片优势的,所以我们想针对影像做集中设计。”赵迎新介绍说,数字化出版工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我们现有的图书数据库,会根据图书专题设立数据库,比如摄影师作品、创意设计主题等;第二个是电子书架的创立,计划近期就会有电子书上市;第三个就是基于前面两项内容之上的App应用,将数字化处理后的图书应用到苹果系统、安卓系统以及其他新媒体上;第四,我们明年还将做一个影像图书自出版的平台,也是以影像的概念为主。”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下属机构,中国摄影社有着其他摄影专业出版社不具备的优势,“我们在摄影人群方面有丰富的资源,可以请摄影家举办展览,我们同时销售这位摄影家的作品,此外也会有其他的衍生产品,这样把整个产业链连接起来,成为立体的出版形式。”这就是中国摄影社关于“空间出版”的设想,“就是把出版和展览结合在一起,做一个展厅,或是工作室。”这样出版、展览、文创等各种内容互为补充,或许能为传统的出版模式带来更多的新亮点。

虽然新想法、新尝试有很多,但赵迎新始终坚持将影像作为所有发展的中心主题,暂时没有拓展影像以外的领域的计划,“我觉得一个出版社,如果没有发展成一个特别大的集团,那它还是应该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出版特点,不能总是改变方向,否则很容易就会迷失。”

猜你喜欢
选题出版社图书
内卷
我等待……
图书推荐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