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的结局悲喜

2013-04-29 00:44吴雨微黄剑平
考试周刊 2013年99期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

吴雨微 黄剑平

摘 要: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举世闻名的两部文学著作。两位作者分别是同一时期中西方杰出的剧作家,其作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以反抗封建制度的自由爱情为主题。尽管如此,两部作品还是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就结局的悲喜,结合经典悲喜剧理论,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结局的悲喜 悲剧理论 喜剧理论 比较研究

《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和《牡丹亭》(汤显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皆是为世人所耳熟能详的巨作,两者同是以爱情为思想核心。在历史上,多数人将《罗密欧与朱丽叶》归为浪漫爱情的悲剧,《牡丹亭》则是结局圆满的喜剧。然而,对于悲喜论调,人们有不尽相同的理论和定义,因此两部剧作悲喜剧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悲喜剧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其中最早的悲剧是源始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他们在祭祀酒神和农神的祭祀仪式中,悲戚地哀叹吟唱酒神狄奥尼索斯在尘世遭受的种种苦难,同时为他的再生而赞美。之后,悲剧、喜剧的理论在中西方不断发展,层出不穷。本文借鉴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2005)、黑格尔(Wilhelm Friedrich Hegel,Hegel on Tragedy,1978;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1981)的理论及结局的影响与意义方面,解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结局的悲、喜剧特质。

一、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喜观论结局悲喜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2005:30)此外,他提出了悲剧理论的“过失说”。在他的定义中,行动的摹仿即情节,是悲剧的各种成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情节的推动下,悲剧不断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且,其中的人物与普通人相似,既不会特别善良,又不会分外公正。也可以说,他在道德伦理上应当不是恶人,之所以遭难,不是由于他的妄作胡为,而是因为他犯了“过失”。他的悲剧过失是意外的,并非有意为之,是良好愿望下发生的没有预料到的结果。同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喜剧观:“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2005:28)

就亚里士多德的悲喜观而论,《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属于悲剧,而非喜剧。两部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与普通人无异,一样生活在封建黑暗的束缚中,一样渴望平凡的爱情。他们不是恶人,却也不是分外公正,亦有私心。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家族荣誉、兄弟情谊与自由爱情中,他们显然更偏向于后者。《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了爱情冲破礼教,也将杜家的声誉置于封建挑战之中。虽然有私心,但他们所做不外乎是为了摆脱束缚,寻求真爱。他们为此遭遇重重困难,罗密欧的流放、朱丽叶父母的逼婚、悲壮的殉情、杜丽娘的因爱就死及死而复生后其父的百般阻挠。这些情节引起了人们对主人公的深切怜悯,又惧怕于现实的残酷。抛却封建世俗,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过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一时冲动杀害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他的焦急与粗心,让他在没有确认朱丽叶死亡的情况下就急急殉情。而《牡丹亭》中杜丽娘心有不满,却不向父母倾诉,郁郁而终。后又与柳梦梅离开梅花庵,不告知双亲。以其父母对她的关爱程度,若坦言相告,他们的爱情也不见得会被阻挠。两部剧作的主人公,他们最初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无意中犯下的过失导致悲剧的产生。然而,虽有过失,但他们的行为绝不是喜剧定义中的“滑稽”、“丑陋”,而是美好的向往。而且这两部悲剧净化了人的灵魂,使人们由怜悯与恐惧这样的消极情绪慢慢转化为积极情感,鼓舞人们勇于追寻真爱。

二、从黑格尔的悲喜观论结局悲喜

现代汉语词典中,悲剧被定义为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揭示生活中的罪恶,即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激起观众的悲愤,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论及定义中“有价值的东西”,我想起了黑格尔提出的悲剧矛盾中的两种结果“或是完全遭到毁灭,或是在实现目的过程中(假如它可实现),至少要被迫退让罢休”。(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1981:287)黑格尔认为,喜剧人物所追求的目的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目标,他从根本上是实现不了的,只是在喜剧过程中不断地制造矛盾,不断地暴露自己的缺陷和可笑之处,最终使主体的意志和行动都落空而化为无意义。(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1981)参照上述的定义,《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都应当归于悲剧的范畴。

首先,就《罗密欧与朱丽叶》而言,主人公的爱情遭到了封建世仇残忍的扼杀。两个满腹热情的年轻人为了维护爱情的意志,被封建的沼泽吞噬毁灭。他们的悲剧属于两种结果中的前者,而《牡丹亭》的悲剧则属于后者。《牡丹亭》中,杜丽娘挣扎在封建制度对人性的禁锢中,为爱而亡,并在死后依然不放弃爱情。然而,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中,她一系列的行为多数是以鬼魂的身份展开的。鬼魂不受现实世俗的束缚,行动自由,但人终究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所以,在几番斗争后,她又回归于封建现实的浑水之中。而且,杜丽娘与柳梦梅心中还残留着封建思想的毒瘤,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金榜题名见岳父。他们的爱情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在中途就被停止了。爱情尤在,但两人又融于封建现实中,并向其妥协,抗争也被停滞了,一切又恢复到了封建制度所谓的平静和谐。

三、从影响和意义论结局悲喜

戏剧的悲喜有时还以其影响和意义来判断。意义重大為喜,反之为悲。《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角的殉情是极富意义的。从小的角度看,他们的死亡融化了两家世仇的冰山。从大的角度看,他们对爱情的执著浪漫,他们表现出来的青春朝气,犹如耀眼夺目的阳光,为无数被封建势力束缚而又渴望自由爱情的青年们提供了反抗的勇气与力量。他们的死直指封建制度的黑暗残酷及其对人性的束缚摧残,同时强烈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于建立新型社会关系的渴望,以及重塑新型伦理思想的迫切心情。毫无疑问,两位主人公的为爱牺牲是意义重大的。

然而,当我们从相同的层面判定《牡丹亭》结局的悲喜时,则会遇到一些分歧。虽然杜丽娘因爱而亡,又因爱而生,对于封建压迫也有过挣扎反抗,最终的结局也符合中国传统“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然而,他们的爱情对于当时的封建黑暗没有起多大的作用和影响,甚至最后他们也回归现实,向封建势力低头。所以,在影响方面,《牡丹亭》可以说是个悲剧。但若放宽尺度,《牡丹亭》中主人公至少为爱情做出过积极的反抗,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还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我们不可全盘否定《牡丹亭》,不可偏执地将其判断为一个完全的悲剧。

参考文献:

[1]Wilhelm Friedrich Hegel.Hegel on Tragedy.[M].New York:Greenwood Press Reprint,1978.

[2]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5]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
从爱情角度分析中西戏剧的差异
《罗密欧与朱丽叶》:法国音乐剧的新浪潮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天长地久》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何长盛不衰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首登羊城劲刮浪漫“台风”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