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任意性·象似性

2013-04-29 05:24:51郑世高
现代语文 2013年5期
关键词:象似性任意性认知语言学

摘 要:索绪尔明确指出所指和能指的关系是任意的,高度强调任意性原则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这项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学研究”。乔姆斯基的“句法自主论”更是把语言现象的任意性(包括语言结构的任意性)推到了极点。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语言结构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生理结构、文化经验和物质基础有着极强的对应关系。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说明了人类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并非绝对任意的。象似性是当今认知语言学讨论句法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认知语言学家一般认为:就整体而言,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是主要现象。

关键词:生成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任意性 象似性

语言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作为整个符号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比其他所有符号系统都要复杂。任意性和象似性只是这个复杂系统中的复杂问题之一。任意性和象似性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象似性与任意性既互相对立,又互有联系,是一个对立统一体,这对矛盾伴随在整个语言发展过程之中。处于两极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一定是位于两者之间的,因此语言符号既有象似性的一面,又有任意性的一面。当今认知语言学家一般认为:就整体而言,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是主要现象。

一、生成语言学基本假设与认知语言学基本假设

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别不仅表现在一些细节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基本假设上。生成语言学是建立在下述三个基本假设之上的:

1.语言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语言能力独立于人的其他认知能力(即,语言是具有算法特征的自足系统,有着独立于其他认知系统的高度自主性);

2.句法是一个自足的形式系统,独立于语言结构的词汇和语义部分(即,语法[尤其是句法]是与词汇和语义不同的独立的语言结构层面);

3.描写语义的手段是以真值条件为基础的某种形式逻辑(即,对语义的描写必须采取基于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方法)。(吴刚,2006)

而认知语言学则提出了三个针锋相对的假设:

1.语义不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

2.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形式系统,句法在本质上跟词汇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句法分析不能脱离语义;

3.基于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用来描写语义是不够用的,因为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无限度的知识系统。一个词语的意义不仅是这个词语在人脑中形成的一个“情景(situation)”,而且是这一情景形成的具体方式,称为意象(imagery)。

在对语言的基本看法上,认知语言学持这样一些假设:

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

2.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而是跟语义、词汇密不可分;

3.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显然,这些基本假设跟生成语言学的基本假设是对立的。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它不同于生成语言学的关键之处,在于下列三点:

1.语言单位的象征性特征;

2.语法结构“基于用法”模型(usage-based model)的特征;

这两个特征决定了认知语言学关于句法、语义与音系的总体理论框架。

3.语法结构具有网络模型的特征,该特征是对认知语法结构形式的概括。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生理基础、身体经验、认知加工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语法结构不是自主的形式系统或表征层面,它在本质上是象征的,即音系层(语言形式)象征语义层(概念内容)。(王寅,2005)

二、任意性·象似性·理据性

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认为,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人们所说的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他还进一步解释说,任意性就是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或“无理据的(immotivated)”。

象似性(iconicity)这一术语源自符号学中的象似符(icon)概念,指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具有相似关系。象似性简略地讲就是“语言结构象似于人的经验结构”,或者说“语言结构是经验结构的模型”(沈家煊,1999:6)。象似论认为,语言结构与所指之间存在联系或理据,也就是说,语言符号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普遍存在着象似性——意义与形式之间有对应关系。

象似性是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更为具体的理据关系,即两者在关系或结构上“相似”(李福印,2008:45)。象似性不等于更为广义的非任意性,它是理据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语言在形式上反映了表达的意义,就表现为理据性;如果语言形式通过模拟意义来反映后者,从而造成两者相似,那就表现为象似性。象似性现象一定是有理据的;但有理据的不一定就是象似的。比如,语言中的概念转喻现象都是有理据的,如,用“hands”指“船员”,但语言形式“hands”和所表达的“人”的意义就并不相像。

理据性表现在语言各个方面(李福印,2008:44):

其一,在词形层面,复合词突出表现了理据性。例如,英语中“screw-driver”一词是有理据的,其成分“screw”和“driver”就分别反映了使用螺丝刀时“螺丝”被“驱动”的经验结构。汉语中大部分词语是复合词,具有较高的理据性,如“看到”是动作与结果的结合;“林立”中“林”表达了“立”的动作情态,形式和意义之间都是有理据的。

其二,在语义层面,概念转喻是理据性的一个表现,如习语中“All hands on deck”用“hands”指代全体船员,汉语用“一把手”指代“首长”,都是在语言形式(部分,“手”)和语言意义(整体,“船员”/“人”)之间建立了转喻关系,是有理据的。

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问题探讨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唯名论与唯识论之争。这种争论直至20世纪初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使得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得以确立才稍事平息。

导致语言符号任意说的原因有很多,从哲学上讲主要是基于心智与身体相分离的二元论,这就势必要得出意义与身体相脱离(disembodiment)的结论。意义一旦与身体经验无关,也就与符号无关,符号丧失了理据性,任意说也就在所难免。

尽管几乎就在同时,符号象似性学说已经提出,但是,由于当时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结构主义语言学统治着语言学界,象似性理论没有受到学界的重视。随着对语言本质研究的发展,特别是认知科学的发展以及它与语言学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科学领域——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动摇对“任意性”的迷信。根植于认知语言学经验现实主义土壤的象似性学说近年来有了迅猛的发展,形成了对任意说的强烈挑战。

三、索绪尔与任意性

自索绪尔于1916年发表《普通语言学教程》以来,任意说几乎一统天下,许多语言学家一直将这条原则视为语言学的基石。索绪尔明确指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说“所指和能指的关系是任意的”。索绪尔高度强调任意性原则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这项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学研究”。他把任意性视为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

任意性被索绪尔作为第一原则提出来,并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多次提到。其中有三次对其进行了直接论证:第一次是把它作为第一原则提出来;第二次是在论述语言的普遍性时对其进行论证;第三次是在论述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时对其再次论证。

《普通语言学教程》对任意性有多处表述,概括地说,索绪尔认为构成语言符号的两个方面——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并解释道,“任意的”意思是“不可论证的(unmotivated)”,即能指和所指之间“事实上没有自然的联系”。

索绪尔称“任意性”为语言符号的两个头等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第一原则或基本真理。然而,就是对这个有关语言特征的重要观点,在人们似乎普遍接受的同时,也不乏质疑甚至挑战。语言符号象似性就是对流行了一个多世纪的“任意说”的最大挑战。说是挑战,是因为索绪尔过分强调任意性,将其视为头等重要的第一个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学研究。

四、乔姆斯基与任意性

索绪尔的“任意性”被看作是语言的特性之一,因为在他看来,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逻辑上的联系,或者联系是不可论证的,即符号对现实中跟它没有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

从索绪尔到布龙菲尔德,再到乔姆斯基,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基本上被忽视或否定了。任意性的主张占了绝对优势。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自治论,认为语言是独立于人类其他认知系统之外天赋的、自治的认知能力,更将绝对任意性推到了极致。尽管乔姆斯基并不提任意性,但他代表的生成语言学却把索绪尔的任意说发挥到了极致,认为语言是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之外的一种任意的、自治的形式系统,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毫无联系可言。

乔姆斯基的理论认为不仅单个符号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其排列组合构成的语言结构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也是任意的。自然语言是独立于人类其他认知系统之外的一种天赋、自治的形式系统。乔姆斯基所认为的语言具有自治特征,就是认为语言具有任意性和约定俗成的特征,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毫无直接关系。

乔姆斯基在《语言与心智》(1968)中拿人类语言跟动物“语言”作比较,认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语言”都“利用固定的、有限的几个语言平面,每个平面与一个特定的非语言平面相对应;在语言平面上选取一点就能在非语言平面上找到相应的一点”。乔姆斯基的意思就是象似性是动物“语言”的特性,而不是人类语言的特性。

五、认知语言学与象似性

Langacker认为,索绪尔过分强调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例如,由多词素构成的语言符号就是非任意性的例证,其间的理据是可被分析的,即使单个词素的任意性也须大加限制。暂且不说拟声词这一显而易见的现象,语言中普遍存在类比和语言象征的现象,这在词汇的进化过程中不断起着许多理据性作用。语法本身(把词素结合成较大的、复杂的语法构造)具有象征性,因此论断语法与语义相分离,句法具有自治性是毫无意义的。(王寅,2006:16)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内在的认知机制。语言形式相对于人们的经验结构、认知方式、概念框架、语义系统以及客观世界来说,应是有理据的。这些形式有生理、心理、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动因,因此认知语言学强调深入探究符号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的象似性联系,努力解释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一般认知机制和规律。这就形成了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王寅,2005: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任务就是研究不同语言层面的象似性。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生理结构、文化经验和物质基础有着极强的对应关系。不仅如此,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说明了人类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并非绝对任意的。

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和非客观主义的经验现实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它认为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的,即现实-认知-语言。人类在对现实世界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结构。语言作为思维工具,必然在许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经验结构、概念结构形式所表意义之间存在对应性象似关系。

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是针对语言形式与人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在他们看来,相对于认知结构,语言绝不完全是任意的创造,而是受各种因素,包括认知环境(包括人的生理环境、人的认知能力等)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理据的。

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尽管语言符号在基本范畴等级上有一定的任意性,或者有些已经丧失了理据,但是在构成上位或下属范畴的词或词组的过程中,在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和句子)中,是有动因、有理据的。但其动因和理据不在于语言形式直接反映外部世界的事物,而是反映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即语言形式相对于人的认知结构来说不是任意的。语言是由客观世界、人的认知、社会文化及其语用因素促动的象征符号系统。(赵艳芳,2001:35)

六、认知语言学与句法结构象似性

当前认知语言学所关心的象似性主要不是指语言文字中的拟声词和象形字,也不是指“语音象征”(即音义之间有规律的对应,表现为词的语音相近,语义相通)。认知语言学所要研究的象似性主要是指语言的结构,特别是句法结构,甚至句法规则是非任意的,是有理可据的,也就是说,句法结构跟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简而言之,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射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体现概念结构。这里强调的是,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即所谓的“心生而立言”。( 沈家煊,2004:104)

Haiman(转引自沈家煊,2004:105)将句法的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成分象似指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应。

成分象似性其实就是语言“一个形式对应于一个意义”的原则。有四种情形似乎违反成分象似:(1)有形式无意义(虚义词素);(2)有意义无形式(零形语素);(3)一个意义多种形式(同义词);(4)一个形式多种意义(同音词和多义词)。Haiman把“意义相近,形式相似”这条象似原则从词汇扩展到句法,相信句法上相同或相似的结构表达的意义有共通之处。

结构关系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因此关系象似也可分组合关系象似和聚合关系象似。前者如分句的排列次序映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后者如人称代词的聚合关系映照交谈参与者与非参与者的关系。

关系象似体现在句法的三个方面:(1)单位大小;(2)范畴划分;(3)结构异同。在单位大小方面,简单的概念一般用短小的单位表达(如单纯词、简单句),复杂的概念一般用较长的单位表达(如合成词、复合句)。在范畴划分方面,相似的概念划归同一句法范畴,不同的概念划归不同的句法范畴。在结构异同方面,相似的概念结构用相似的句法结构表达,不同的概念结构用不同的句法结构来表达。

迄今研究得出的关系象似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条:

1.距离象似原则

认知或概念上相接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在事件和空间上也相近,就是说,概念之间的距离跟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相对应。如,英语限制性定语从句与被修饰的名词挨得紧,同在一个语调拱度内;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名词断开,有自己的语调拱度。

2.顺序象似原则

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因为总是认为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先有条件、后有行动,所以复合句中原因从句和条件从句大多在主句之前。Givon(1990,转引自沈家煊,2004:107)还认为,词序较特殊的句子,如将对比成分、疑问成分、强调成分置于句首,也是遵循“将说话人急于表达的、对听话人而言预测度较低的信息首先说出”的顺序象似原则。

3.数量象似原则

量大的信息、说话人觉得重要的信息、对听话人而言很难预测的信息,表达它们的句法成分也较大,形式较复杂。例如,复合句的语素数目多于单纯词,句子的语义重点带有额外的重音,而可以预测的话题因信息小而经常省略等等。(沈家煊,2004:107)

参考文献:

[1]Saussure,F.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Halliday.M.K.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7.

[3]程工.语言共性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裴文斌,戴卫平.语言学——语言·语法·语义[M].北京:科学

出版社,2012.

[5]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A].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

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8]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吴刚.生成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赵蓉晖.普通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1]赵蓉晖.索绪尔研究在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郑世高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外语学院 102249)

猜你喜欢
象似性任意性认知语言学
聚焦双变量“存在性或任意性”问题
象似性视角下唐诗的语篇连贯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26:31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转化法妙解任意性与存在性问题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语言符号的距离象似性微探
语言符号象似性之语用分析
隐喻理论与象似性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