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稍后”

2013-04-29 19:50高文
现代语文 2013年7期
关键词:词汇化句法语义

高文

摘 要:“稍后”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常用的语言单位,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些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文工具书都没有将其单列出来加以分析解释。现代汉语中的“稍后”可以算作一个词,由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成。本文将通过描述分析“稍后”的内部构成,探讨其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对现代汉语中“稍后”作较为全面的考察。

关键词:稍后 句法 语义 语用 词汇化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稍后”作为一个比较常用的语言单位,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些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文工具书都没有将其单列加以分析解释。本文认为,现代汉语中的“稍后”可以算作一个词,由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成。文章将通过描述分析“稍后”的内部构成,探讨其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对现代汉语中“稍后”作较为全面的考察。

二、“稍后”的内部构成

“稍后”由语素“稍”和“后”组成。先说“稍”。根据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写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解释,“稍”是副词,相当于“略”或者“略微”。表示程度轻微或时间短暂。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表述:“后”,方位词,人或事物背向的;次序、时间靠近末尾的。这里用作名词。《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提到前面可以加“最”的用法,但没有提到与“稍”的搭配。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对方位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作了一定的说明,“稍后”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现代汉语中,“稍后”作为一个有意义的语言成分、一个组合整体,其结合程度十分紧密。“稍后”不能简单地用“略”与“后面”进行替代,它更趋向于作为一个词来使用。“稍后”言简意赅,除了庄重、正式等语体色彩外,还有“简洁”义,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三、现代汉语中“稍后”的句法与语义

(一)“稍后”可表示“空间”义

笔者在对北京大学语料库中有关“稍后”例句的逐一分析中发现,表示“空间”义的“稍后”已是少数。如:

(1)北京音乐厅中间稍后的某个座位上,总有一位衣着邮局工作服的中年人。(《人民日报》1996)

(2)我稍后一点走着,这样就看到了她在微风中活动着的有些鬈曲的长发和小肩……(张炜《美妙雨夜》)

(3)在砚里舔着墨,然后徐徐地下笔画起来:先画一个人,是藏民,再在稍后处画了一只牦牛,背上驮着筐子,边勾边擦,然后,用饱含色墨的笔画山峦、云天,编织成空蒙迷远的氛围。(《人民日报》1996)

(二)“稍后”由“空间”义引申

(4)比赛开始前他又撰文说,最有希望进入决赛的是巴西和德国队,排在稍后一些的是意大利队。(《人民日报》1994)

(5)联合国《94人类发展报告》肯定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是排行稍后的发展中国家,这一估计大体是公允的。(《人民日报》1994)

(6)我的笔名是“病高”,稍后是“冰高”,不是“沙泉”。(《读书》杂志)

(三)“稍后”在现代汉语中更多地表示时间范畴

下面对表示时间义的“稍后”作详细分析。

1.“稍后”+VP

“稍后”修饰后面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稍后”可以直接修饰后面的动词,也可以修饰添加副词、形容词等成分后的短语。

(7)日本投降后不久,一场大火烧了棚户区,稍后便盖了一些小阁楼和简易房子,形成热闹的商业区和说书卖唱的场所……(《人民日报》1995)

(8)去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稍后便波及到了韩国和日本。(《人民日报》1998)

(9)思听他儿子提到自己当初出于同情结果做了傻事后,先是沉吟不语,稍后意味深长而又紧张不安地望了吉尔伯特一眼……(翻译作品《美国悲剧》)

另外,还有少数“稍后+的+VP”的形式。如:

(10)我便把宇宙电脑公司对陆氏孤儿院当初的应允及稍后的推搪细述一遍……(亦舒《香雪海》)

“稍后”还能在动词及动词短语后面,修饰前面的动词成分,但这种“稍后”作补语的“VP+稍后”的形式很少。例如:

(11)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一新闻稍后,上海电视台以“重要新闻”形式,将这一新闻连续播放了两遍。(《作家文摘》1994:《〈邓小平在沪欢度春节〉拍摄前后》)

2.NP+“稍后”

“稍后”内部构成决定了使用“稍后”必须有“参考点”,表达空间范畴的有“参考点”,表示时间范畴的也不例外。不难发现,上面的例句中 “稍后”的参照点往往是之前事件发生的时段。“NP+稍后”短语是名词性的,NP通常是时间名词或表示时间的名词短语。在含有“NP+稍后”的句子中,NP成了“稍后”的参考点。例如:

(12)不过,由于通膨保持低位,大选又即将过去,澳元可望在今年稍后转强。(《人民日报》1993)

(13)“辰巳午未”的“巳”时约当今北京时间九点至十一点;“午”时稍后,则当十一点至十三点。(《读书》)

“稍后”通过连词与时间词组合,形成“Np时间+连词(或,及)+稍后”的形式,以表达一个更长的时段,这个形式下表达的时段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从过去到将来的。

(14)在西部及南、北方崇拜龙蛇的同时或稍后,凤鸟成为中国东部部落集团的图腾。(《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15)近期(今后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发展目标……(《中国政府白皮书》---《中国的航天》)

3.“稍后”+(的)+NP

与“NP+稍后”不同的是,“稍后+(的)+NP”结构中的NP可以是表示时间的名词或短语,但并不局限于表示时间的名词或短语。如:

(16)……新审定它的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和利率政策,而把复苏经济作为稍后的目标去实现。(《人民日报》1993)

(17)许惠在稍后的记者会上亦表示,海协负责人愿与台湾有关方面的高层人士会面……(《人民日报》1994)

(18)……思想对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革命起了巨大的催化作用,同时又为稍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性武器。(《读书》)

(19)稍后的特莱顿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谈剧诗》。(《读书》)

以上例句中的NP有专有名词,也有一般名词或名词短语,但语义上是可作时间上的规定性约束。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常见的形式:NP1+连词+稍后+的+NP2。例如:

(20)这首诗,以及稍后的《歌德二三事》都是对历史或现实杰出人物的礼赞……(《读书》)

(21)齐王俭(452~489)和稍后的阮孝绪(479~536),都是刘向父子之后的著名目录学家……(《读书》)

这类句子的主要特点是参考点凸现,即在时间的大范畴内Np1作为参考点直接在句子中出现。参考点凸现的形式还有:比+N1+稍后+的+N2,N1+稍后+于+N2。

4.“稍后”作特殊成分和独立成句

“稍后”可以单独成句。不过,在现有的语料中不难发现,“稍后”更多的是在句子中作特殊成分,位于句首,或者位于句中,连接分句。例如:

(22)稍后,梅兰芳从上海乘火车抵达北京,梨园名伶进入前门火车站迎接。(《人民日报》1994)

(23)一天晚上,他把炖鱼放在门廊里冻着,稍后,他被一阵很响的撞击声惊醒了。(《读者(合订本)》)

“稍后”表示的时间是“不久以后”,但就其功能和意义而言,既不同于时间副词“马上”,也不同于连词“然后”。“稍后”可以作定语,有稍后+(的)+NP形式;可以作状语位于句首或构成“稍后”+VP的形式,还能位于VP后作补语。

“稍后”中“后”的方位词特点体现在“稍后”可以与介词搭配,形成介词短语“在/于稍后”。如:

(24)权力执行机构主席的选举结果,巴勒斯坦委员会委员的选举结果将在稍后公布。(《人民日报》1996)

(25)颁奖会将于稍后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1996)

“稍后”可与“不久”“片刻”等时间词连用,“稍后”之后可加“一点”“一些”等在程度上作一定限制。

语言运用中,人们更愿意把“稍后”作为一个词来看待,而不是看作短语。笔者认为“稍后”是作为表示“后面”义方位词的细化和凝固。

四、“稍后”的词汇化

现代汉语“稍后”正在词汇化。与同为程度副词和方位词结合形式的“稍前”相比,“稍后”在用例的数量上大大超过“稍前”,意义的整和程度也更透彻。

所谓词汇化现象是指短语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稍后”词汇化的条件主要有:1.语音条件,即“稍后”作为双音的句法单位,提供了固化成词的可能性;2.两个分立成分必须在线性顺序上贴近;3.语义上要有一定的改造:“稍后”多使用于时间范畴;4.使用频率高。

“稍后”词汇化属于短语词汇化的一种,是由偏正短语逐步衍变为一个词的过程。“稍后”词汇化的认知机制是“组块”的心理过程,这与使用频率紧密相关,这一认知机制致使词的内部形式模糊化。词汇化过程越彻底,原短语各成分意义的独立性就越小,直到消失。在“稍后”的使用中,我们很难简单地用“稍微后面”,“后一些”等短语替换。当然“稍后”的词汇化还不能与词化现象最显著的“最后”相比,但随着“稍后”使用频率的提高,词汇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五、“稍后”的语用特点

由于“稍后”带有言简意赅的特点,使用范围不局限于书面语。在电视传媒中,“稍后”使用频率极高,在电视节目间隙常常会有这样的字幕:“请您稍后继续收看……”(东方卫视),“稍后——”(中央四套),“稍后播出的是……”。这里的“稍后”往往可以用“接下来”替换,故有的电视台会显示“接下来继续为您播出……”的字幕。这里的“稍后”,使用上更接近连词。

这里需要说明“稍后”与“稍候”不同。音同往往会造成它们使用上的偏颇。“稍候”是动词性的,常见的句子有“请您稍候”。在许多句子中“稍后”与“稍候”可以互换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功能和意义相同。如:“稍后继续收看”中的“稍后”充当状语,连接短语“继续收看”形成新的偏正短语;而“稍候继续收看”中的“稍候”作为动词短语,与“继续收看”构成新的连动短语。可见,它们在功能上是不同的。在意义上,“稍候”表达恭敬,常与“请”连用,体现礼貌。在使用中有可互换的巧合,纯粹是汉语中状语和连动的语法特点“无意”造成的。当然“稍后”修饰的是时间,“稍候”的对象也是时间,有些地方表达的意思殊途同归。但“稍侯”的使用却是不规范的,在北大语料库中发现四个例句,把“侯”误用为“候”。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2.

[3]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5]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与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6]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7]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10]文炼.汉语知识讲话——处所、时间和方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11]吴为善.汉语韵律句法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2]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高 文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0234)

猜你喜欢
词汇化句法语义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语言与语义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