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破藩篱话春风

2013-04-29 00:40赵靓,薛辰,白亚茹
风能 2013年2期
关键词:开发商风电场制造商

2013年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会议现场。

又到“新春饮茶话风电”之时。1月26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3年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在北京举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新春茶话会多了份沉重,资金短缺、弃风限电成为不能不说的话题;与往年相同的是,2012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初步统计数据依旧成为会议的热点。

尽管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强调,这些数据只是初步统计的,待全部核实后再正式对外发布。可业内人士和媒体记者,还是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微博等方式向外播报,成为会议的一景。

据初步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404.9万千瓦,比2011年的1763万千瓦下降了358万千瓦。在业内专家看来,增速放缓是可以接受的事实,但装机容量下的价格恶性竞争、弃风限电则是业内最为忧心的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将成为风电梦想者的梦魇。”一位风电企业老总向记者描述自己的隐忧。

与业内众人皆知的行业发展问题相比,制造商装机排名变化则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有的制造商拼的就是装机容量,有的制造商则看淡装机规模,更看重自己对行业特有的影响价值。但无论哪一方,所关心的都与风电行业的发展质量问题有关。

资金短缺可能导致市场低迷

对于资本密集型的风电行业来说,现金流就是它的血液。如果在它需要输血时得不到及时供给,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也会大打折扣。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业内人士担忧目前的行业“缺钱困境”或将导致风电市场整体低迷。也正因如此,资金短缺是此次茶话会上出现频率较多的词汇。

那么,目前行业究竟缺钱缺到何种程度?会上,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定金感慨:“希望今年我们的现金流至少别再为负,哪怕为零也是我们非常期望的!”

按照通常理解,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不应缺钱,而该企业旗下的叶片公司显然遇到了现金流困境。茶话会的宽松氛围使得张定金倒出更多苦水:“我们的应收账款数量太大,而且我们还处在产业链上最倒霉的一个位置。”他解释说,“政府欠了开发商的钱,开发商不给整机商的欠款,整机商就拖延应付叶片商的欠款。在这种情形下,中复连众生产的叶片依旧采用比较好的原材料,而好的原材料是不能欠钱的。因此我们不得不使用银行贷款来支付原材料厂商货款。制造商欠我们的零部件款还要不回来,可我们还不能欠原材料供应商的货款。”

零部件商现金流不畅,整机商的情况也不好,尤其对市场具有风向价值以及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整机商,其资金短缺的情况似乎更为糟糕,而这种现状显然与开发商没有把应付资金付给整机商有关。可是,开发商也有委屈,抱怨国家电网公司拖欠其风电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看似是国家电网公司引发了如此恶性循环的三角债,但政府财政并没有把风电电价附加补助资金拨付给电网公司,电网公司拿什么拨付给开发商?

显然是风电电价附加补助资金拨付机制导致了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低下。

早在去年11月份召开的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多家企业老总对这一机制的效率低下吐槽,但并没有把行业资金短缺完全归咎于补助资金的迟缓。如今利好是,开发商终于在这个春天看到了希望。

“现在,首先考虑的是完善资金拨付机制。”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在茶话会上强调:“今后,这类资金补助由财政部按季度预先拨付,做到补贴电价和标杆电价一起结算,以保障这类资金的及时供给。”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左)与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秘书长祁和生(右)做主题发言。

这对于改善整个风电行业现金流状况极具现实性和前瞻性。其实,财政部已于2012年12月12日向有关省(区、市)财政厅预拨付2012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将资金专项用于已经公布的三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

但是,从行业资金短缺的现状看,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只是救济,也不能指望它可以填补巨大的资金缺口。目前有些电力集团遭遇了严重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控制负债率,他们在投资风电上显得格外谨慎,甚至压缩了风电投资规模。实际上,即便电力集团下属的风电公司有钱投入,也会受到集团公司的严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称:“风电资金短缺与电力财务状况有直接的关联。”

所以,解决风电资金短缺问题也可借助圈外的办法,但预防风电市场低迷却需要风电业界自己发力。

改善发展质量须相关方共同发力

历经爆发式发展,我国风电行业进入市场调整期,如何提升行业发展质量成为业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次会上,多位发言者谈到“设备质量”的问题,并将其延伸到行业发展的层面,呼吁相关方从解决“三角式”欠款以及改进各自与发展质量相关的问题开始。

对于行业相互欠款的问题,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李俊峰是从“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谈起的。他所说的问题,就是开发商在进行风电设备招标时都会向制造商提出质保金的问题。也就是说,开发商会从应付制造商的货款中扣留一部分资金作为“质量押金”,如果制造商提供的设备不能满足合同的要求,这部分款项就到不了制造商的手中。

这种交易方式,一方面能够保护开发商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制造商向市场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设备。但在设备价格竞争加剧、制造商利润越来越低的市场情形下,每笔“质量押金”都会对制造商的现金流造成负面影响;更糟糕的情况可能是,对有些制造商来说,销售量大风险越大,那些质保金很可能就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值得关注的是,类似质保金问题存在于产业链条上的所有环节。也正因为这样,李俊峰呼吁较大规模的开发商、制造商应带头解决产业链上的资金拖欠问题。此外,他还建议“应该通过规范市场、利用金融及保险参与的办法,而不是企业之间的质保金拖欠这种质量交互方式解决质量问题。”

在谈到拖欠资金的问题时,龙源电力集团总经理谢长军说:“元旦前,老总们都来找我,我知道大家想干嘛,就是要钱。”谢长军和蔼中透出直率:“钱会给的,但前提是得把设备质量问题解决好了。做生意要规矩,龙源不欠别人的钱。欠钱有两个原因,一是设备质保期没到,我不会给钱;二是在合同执行当中没有达到合同的要求,我也不会给钱。”

龙源电力是国内风电开发历史最长、规模最大、风电场运行数据最为丰富的开发商,也正因如此,谢长军的话更有分量,也最受与会者的关注。

“我国风电场风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也就1900小时,但在目前的资源条件下,平均小时数应该在2300小时。那么,那400小时哪去了?”谢长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风电建设整体质量不高,吃掉了200小时,电网限电吃掉了200至300小时。”所以,谢长军强调,“我们从规划、建设开始就要想办法提高项目质量。”

在谢长军看来,“最关键的是要进一步提高风电整机制造水平。”他说,“龙源风电场安装了大量的机组,可这些机组的发电效能差别实在太大。整机商花同等的价钱买来的技术,生产出来的机组在同一个风电场的发电量却相差10%。”可以说,这是整机制造商之间的质量差距。

谢长军提出的整机制造质量问题,也得到了整机商的积极呼应。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海波在发言中,从“不欠款”的角度表达了对提升风电行业发展质量的支持。他说:“目前,金风科技应付供应商账款的付款率是90%。做到没有欠款,就得多付银行利息。因为收支不平衡,金风科技要多付银行利息2亿多元人民币。”

王海波认为,“欠款就是欠质量,”伤害的是行业价值链的核心价值。

联合动力副总经理孙黎翔表示:“在这个行业里,我们已经意识到搞好设备质量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明阳风电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赵学勇谈到:“在2013年,明阳要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一个重点战略来落实。” 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党慧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希望通过业内协作,进一步把质量工作做好,尽快走出发展困境。”

会上也有专家表示,将风电场发电效率低下,以及机组倒塌等事故的责任完全归结于整机制造商的产品质量问题,这不公平,也不客观,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从风电产业价值链的运行角度看,风电质量方面的事情和每一个实质性参与者都有关。在现行的风电电力体制、机制下,由于开发商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其中权利、人情、利益传递都可能会成为其购买机组以及选择其他风电服务项目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运行质量不好的机组能够进入装机市场,而更好运行质量的机组销量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

“如果有更多的开发商能坚持开发效益第一原则,选择有更好运行数据的机组,无疑会进一步提升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质量。”施鹏飞说。在目前的电力体制下,落实简单的商业原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解决弃风限电和不良竞争是当务之急

在此次茶话会上,有专家将弃风限电、不良竞争视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两大难题。与会专家畅所欲言,旨在找到打开这两道难题的钥匙。

2011年我国风电限电量约为120亿千瓦时,因弃风限电造成的经济损失约60亿元人民币,这是与会者都知道的数据。2012年我国风电限电更加严重,据初步统计,风电限电量达到了200亿千瓦时左右,因弃风限电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亿元人民币。那么,2013年会有好的改观吗?施鹏飞认为“可能不会乐观”。

施鹏飞习惯用数据说话。他提到,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风电有1700万千瓦的装机量没有并网或投入运营,这超过了2011年的新增装机容量。这1700万千瓦装机量在2012年有多少上了网,还有多少被闲置,恐怕不是个令人乐观的数据。问题是,2012年1400万千瓦的新增装机容量中还有一些排队等候上网和投入运营的机组。“这意味着在这些地区弃风限电的数量很可能是上升的趋势。”可以说,弃风限电仍是一个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现实。

正是因为难以改变,弃风限电才成为此次茶话会热议的话题。

“弃风限电并不是无法解决。”谢长军归纳了三个办法:“首先电网方面须提高对新能源的认识,这是解决电网弃风限电问题的关键前提;其次是技术问题,目前已规划建设的2至3个50万千伏的变电站,可与华北电网连网将风电送至北京消纳;第三是经济问题,也就是要协调好火电与风电抢通道的利益问题。”

谢长军还将这三个办法数字化了:“全国平均弃风限电在15%左右。通过提高认识可解决5%的限电问题,通过提高技术可解决5%的限电问题,通过协调利益可解决5%的限电问题。”这似乎显得有些理想化,如何将这些想法具化为现实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难题。

在会上,梁志鹏谈到了东北、西北、内蒙古以及河北的张家口、承德等地区的风电送出通道不足的问题。他表示,“2013年,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大这些地区的风电送出容量。”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些地区的风电送出困局。

也有专家在会上呼吁大力解决弃风限电的问题,绝不能让其成为制约风电发展的顽疾。在施鹏飞看来,“呼之欲出的配额制或许可以破解此道难题。”

2012年12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征求《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意见的通知,开始征求各方意见。配额制的法律依据是《可再生能源法》,“管理办法”要求,对各省(区、市)行政区域全社会电力消费量规定最低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比重指标,明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各省级电网企业以及发电企业是配额承担主体。“具有法律依据的配额制还是值得期待。”施鹏飞说。

除了解决弃风限电,另一当务之急就是解决不良竞争。与弃风限电相比,不良竞争更像是产业链的内部问题。在某与会者看来,“说不良竞争是行业自己给自己面子,也许说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更能接近事情的本质。”

从现象看,人们将风电行业不良竞争的产生原因归咎于整机商,换句话说,是整机商的产能过剩导致了行业的不良竞争。整机商在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建厂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欢迎,政府要求开发商使用自己地盘上出产的机组产品,这让开发商很不高兴。

在会上,谢长军直言他“坚决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包括行业保护主义。”他以幽默的话语讲述了应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案例:

在东北某省,当地领导提出开发商在当地建设风电场必须用当地生产的机组。谢长军则提出在龙源20万千瓦的装机量中,选用10万千瓦的当地机组,另外10万千瓦由龙源自己选择。后来,当地政府同意了这项提议。可谢长军先建设了自选机组的10万千瓦风电场,另外的10万千瓦的风电场“扔在那里了”。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谢长军在会上呼吁整机商要适当控制一下到处建厂的做法,他甚至用“一些企业到处建厂,建完厂我们倒霉,在哪建厂我们就得用哪产的整机设备”这样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是,也有在场的整机商代表对谢长军的意见不以为然。这位不愿具名的代表告诉记者,企业在哪建厂是由其战略、商业模式决定的,至于能否适应后来的市场变化那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这位代表也坦言:“想通吃产业链是中国企业的习惯,这在新兴风电产业表现尤为明显。开发商到处圈占风能资源,而制造商去虎口夺食建风电场,更糟糕是开发商也要建立自己控股的整机厂,有的干脆直接收购一家制造商,耐人寻味的是,大家都说自己是市场行为。”

这简单的几句话似乎点到了行业不良竞争的“死穴”。不良竞争源于市场,解决不良竞争也必须用符合市场规律的办法。那么,建立透明的市场规则就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王海波建议风电设备运行数据透明化,“机组采购交易简单、透明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就会减少。”

王海波的建议得到了一些与会者的认同。目前,风电场之间还在相互封锁运行数据,使得本应成为全社会和全行业共享的已建项目数据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会上表示:“行业需要建立一种设备评定规则和管理机制,让行业自律落到实处。”

从公信力的角度看,通过引入第三方监管服务平台的方式,更有助于实现政府制定政策、政策营造市场、市场拉动发展,良性竞争提升发展质量的道路。王海波谈到的海外经验或许能提供一种有益的启示。他说:“在美国,机组没有设计认证,银行不会融资;没有型式认证,保险公司不会给予保险;没有银行派出的第三方监理,银行也不会给予贷款。”

好在,完善和建立透明的市场规则以及具有公信力的数据发布平台,已成为行业会议的持续呼声。

猜你喜欢
开发商风电场制造商
一位制造商一架军机(美国篇)
受挫的汽车制造商在通向全新未来的十字路口止步不前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开发商瞄上了长租公寓
开发商的户型图您真的看懂了吗?
含风电场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
天翌全系列卫星天线制造商
高通24亿美元收购芯片制造商CSR
那些年,行贿的开发商们
探求风电场的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