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使用初中数学教材的实践与体会

2013-04-25 07:43王玉芳
考试·教研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新教材数学教学

王玉芳

【摘要】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对新教材教学处理把新教材的内容“校本化”,把新教材的要求“层次化”,把新教材的教学“特色化”,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或改编教材的例题,或替换教材的例题,或适当调整教材编排的次序,从而是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造性使用 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55-01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验了人文主义关怀,体现了“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应成为教材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要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吸取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新教材,使得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呢?

1 对新教材教学处理做到“三化”

1.1 把新教材的内容“校本化”

现行的初中数学教材,无论是哪个版本,其使用范围也是很广的,教材在每个省市、每个地区、每所学校的具体使用情况肯定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能照搬照抄的“复制”,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课标的框架内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例如:在教《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来商品包装盒,然后让学生拆开折叠操作,把课堂中的数学搬到生活中来学数学。

1.2 把新教材的要求“层次化”

新课标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特别是学困生这个学校的弱势群体更需要我们去帮扶解困,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学,对教材中部分难度较大的题目进行分层次要求。

1.3 把新教材的教学“特色化”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要求教师不要把备课等同于抄写千篇一律的教案,而要以学生为主体,备学生,对新教材的处理要讲究“艺术特色”、彰显教师个性,打造独有的教学风格。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富有亲和力、感召力强;要巧妙设置悬念,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有效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等。

2 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2.1 改编教材的例题

一堂好的数学课绝不是简单照本宣科,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际教学的需要,进行有目的地改编一些教学内容,对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处理,使教学内容更富有挑战性和可探索性。例如:七年级下册原题意是:学校办厂需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现由徒弟先做1天,再两人合作,完成后共得报酬450元,如果按个人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报酬,那么该如何分配?

如果直接让学生解答该问题,难度较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该题探究性不强,抑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学时要对问题进行改编:课外活动时李老师来教室布置作业,有一道题只写了“学校办厂需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就因校长叫他听一个电话而离开了教室,留下的题你能帮他补齐吗?试试看。学生通过思考,找出已知量、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的关键词语,把这些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

2.2 替换教材的例题

新课程提倡:“教科书归根结底必须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再加工,这是一线教师必须拥有的权利。”因此,我们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七年级下册10.3.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笔者认为教材提供的3个例子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很难断定究竟是使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因此,在教学时就替换教材的例题,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笔者对一个班按教材例题教学,另一个班按笔者自行设计的以下例题教学。

例1.某中学初一(1)班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一小组6名学生的成绩如下:(单位:分)88,90,92,95,97

(1)求这组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在所求得的以上数据中,你认为能描述这6名学生这次测验成绩的一般水平的数据是什么?

例2.某中学初一(1)班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一小组6名学生的成绩如下:(单位:分)76,78,74,69,67,90

(1)考分为78的同学认为他在6人中考分属“中上”水平,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

(2)你认为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更准确地反映出该小组学生这次测验成绩的一般水平吗?

3 适当调整教材编排的次序

例如教学《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时,教材的编排顺序是从三对角、两对角对应相等到两条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然后再到三条边对应成比例来讲述,而且每探索出一种识别方法接着就应用。按教材顺序及教参安排教学,2—3课时才能完成三种识别方法的探索,而这三种识别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习方法是一样的:先提出问题,猜想结论,再画图、测量验证结论。学生因知识、学习方法的重复而生厌倦,因知识的零散而缺乏整体把握,还因为识别方法应用的单一而缺乏创造性,减弱知识的探索性,中断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我调整教材编排的次序,先集中探索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且按角——边——边角结合的顺序让学生探索,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猜你喜欢
新教材数学教学
简论新教材下高中阶段化学教学创造性思维
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新教材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