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 毛
五花肉的“花
文/二 毛
要在猪身上寻找与花有关的东西,除了腰花、蹄花、肘花以外,就只有“五花”了。它以丝丝瘦肉为蕊,盛开在雪白的肥肉中,以魔鬼身材般的比例—60%的瘦肉和40%的肥肉,自然搭配成红烧肉、狮子头和饺子馅。
这里的五花不是五色花,也不是五朵金花,它是类似于五花大绑的那种五花—肥瘦交错重叠成渴望被谁一口吞掉的方块肉,那种肥瘦相间的层次分明像是刻意而成的,一旦做成虎皮扣肉等软糯的菜品,入口则口感分明。近年来五花肉被“姓肥”的肥牛、肥羊等恣意模仿,估计以后还会有肥兔、肥狗之类的盗版肉。但“肥而不腻”这个词语就是专门给五花肉造的,“肥而不腻”的“肥”肯定不是肥牛、肥羊之流所能标榜的。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五花肉有个正名叫“宝肋”,由于紧挨猪的乳头部位而被视为仅优于下水的皮皮肉,所以那时它有许多诨名:腰牌、奶面、花肉、三花肉、四层肉、五花三层、方肉,等等。但毕竟时代不同了,五花肉几乎一跃而成为猪身上最走俏的部位之一,因为它是肥肉中的“花”、瘦肉中的“精”。如今的大小餐馆,几乎每天都会大块购进五花肉以用于回锅肉、红烧肉的制作。而此时五花肉的一个白领般的名字便产生了—精五花,即上等五花肉,它远离乳头,紧挨里脊,其厚度至少有二指宽以上,肥瘦、红白相间,如花般诱人。
五花肉最宜烧、焖、炖、蒸,也用来小炒和烧烤。但要命的是,现在几乎所有的餐馆都将它充当了回锅肉的原料,为了节约成本而将其切得薄而又薄。其实真正的回锅肉是用猪后腿肉为原料,此部位成菜后肉质黏糯而富有弹性,炒出来会卷曲成“灯窝掌”,而五花肉是炒不出灯窝掌的,既不黏糯也无弹性。
猪身上的各个器官都有最适合它们的烹饪方式,比如:颈肉(槽头肉)宜用来粉蒸,猪耳宜卤制,肝腰宜火爆,前腿肉宜用来灌制香肠等。猪身上最尖端的肉—蹄、尾、耳、嘴是最有味道和嚼头的肉。
而猪身上烹饪、食用方法最广的五花肉,代表猪成就了许多地方名菜:始于隋代、用五花肉和蟹粉等蒸、炖而成的江苏名菜“清炖蟹粉狮子头”,相应的成都名菜为“红烧狮子头”;始于清代、用五花肉煨制而成的山东名菜“坛子肉”,相应的成都名菜为“樱桃肉”;还有一道鲁迅先生最爱的浙江名菜“干菜焖肉”,就是用五花肉和干菜烧、蒸而成,据说,此菜是成都“咸烧白”生活在绍兴的“表妹”。
我自创过一道用五花肉、干墨鱼、土公鸡炖制而成的“二毛炖鸡”,此菜的制作秘诀是先把五花肉用菜籽油炒,再加土公鸡、墨鱼炒香,然后加汤,文火慢煨4小时……那种梦中的糯,那种清醒中的香,像半梦半醒时深情的吻,这正是—有些吻很肥,有些吻很瘦,有些吻像五花肉。
(苏碧水摘自光明日报出版社《妈妈的柴火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