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师道尊严

2013-04-23 01:42吴霞
考试·教研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尊严社会尊重

吴霞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教师的道德教化功能日益弱化,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也受到了影响。 “师德”受到质疑,“师尊”难以为继,“师威”日渐失落,这不仅是教育界的问题,更是需要引起全社会重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提或再行“师道尊严”,有助于弘扬尊师重教风气,重塑教育和教师的人文职业精神,重建社会的道德秩序。在全国上下正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候,提倡“师道尊严”无疑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关键词】 师德 尊重 社会 尊严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207-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师道尊严”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翻译出来大概是这样一个意思: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因此古时就有天、地、君、亲、师之说。由此可知教师在古时候是备受尊敬的。 记得我们上学读书的时候,对老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敬畏。倒不是说恐惧老师,怕老师,而是说对老师具有一种内心的“尊”和“敬”,不止表现在口头上的“老师好”三个字,更是体现在心中。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必须要听,因为老师永远是对的。但是现在老师普遍都有这样一个感觉:现在的孩子不像以前那样从心底里尊敬老师了。更有些教师反映说,有的学生甚至会和老师唱反调。如果说连学生对老师都没有了那种“尊敬”,谈何让他们尊重“知识”呢?

我想,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现在的社会再也不是原先的社会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泛滥的社会。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永远比学生掌握的知识多,那学生自然会崇拜和相信老师。可是现在计算机网络可以让学生很轻易地找到各种知识。不夸张地说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掌握的知识比老师还要多。这就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老师没什么了不起。我一直都认为,尊敬源自于初始的崇拜。没有了崇拜,没有了佩服,自然就少了尊敬。

其次,现在的老师再也不是原先的老师了。这一点可能会有很多老师提出不同意见。我想这是一个相比较的概念。以前的老师真的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可是现在的社会中,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尤其是经济上的考虑,不可能把心思全部放在学生上面,导致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又降低了几成。

再次,现在的学生再也不是原来的学生了。现在的学生的确和原来的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从小就是家庭的核心,从而备受呵护,使得他们或多或少都表现出“自我倾向”。他们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但是上学之后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群体。他们不是想尽方法融进这个群体,却都希望凌驾于这个群体之上。如果他们的想法得不到老师的满足,他们就会和老师产生距离,甚至会排斥老师,或者厌恶、讨厌老师,更有甚者对自己的老师出言不逊。

最后,现在的家长再也不是原先的家长了。在以前,家长总是站在教师一边,认为只要老师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能让孩子成长好,不管采取什么方法,他们都是支持的。即使体罚学生,家长也是认可的。可以说,在家长、孩子和教师三方关系中,家长和老师是一体的。但是现在家长处处为了自己的孩子和教师讨价还价。甚至有些家长对教师还有或多或少的批评。没有家长的配合,教师永远得不到尊重。 所以,师道尊严需要各方的努力。师有师道,师有师严。就我个人观察,当前在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师道尊严”的缺失不无关系。从道理上说,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道德能力。教师是代表道德的权威,是社会道德和社会文化的促进者。具有尊严的教师,是具有尊严的教育的载体。师道不被敬重,社会的道德教育就缺乏感召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提“师道尊严”。

在这一基本认识得到明确的前提下,我们不妨重新审视“师道尊严”的具体内涵。一般来说,师道尊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师德”。教育是具有爱心的人所从事的事业,“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只有具备了善的品质才可教育他人。所以,师德是教师受人敬重的前提。

二是“师尊”。“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礼”是用来矫正人的思想行为的,是维护社会安定的根本,没有教师,“礼”的这种作用便很难实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国家兴盛,必定使教师受尊重、有地位;教师受尊重,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能得到保存。所以,尊师重教,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

三是“师威”。师有德,道有尊,师道之尊就体现为一定的威信和威严,令人信服和敬畏。树立教师的威信和威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必要基础,而学生学会敬畏也是其学习知识、崇尚知识的基本前提。老师受到尊敬,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敬畏老师就是敬畏知识,崇尚真理。

“师德”、“师尊”、“师威”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三者相互依托、相得益彰。离开“师德”、“师尊”来刻意追求“师威”不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是“师道尊严”的伦理基础,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良好的“师德”是维护“师威”的前提条件。重提或再提“师道尊严”,绝不是鼓吹唯师独尊式的专制教育,更不是提倡非人道的体罚学生,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性。

当前,教师的道德教化功能日益弱化,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也受到了影响。许多人在质疑教育产业化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同时,对教师的品格和形象也产生了疑惑。“师德”受到质疑,“师尊”难以为继,“师威”日渐失落,这不仅是教育界的问题,更是需要引起全社会重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提或再行“师道尊严”,有助于弘扬尊师重教风气,重塑教育和教师的人文职业精神,重建社会的道德秩序。在全国上下正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候,提倡“师道尊严”无疑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尊严社会尊重
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文本赏析
南风直须吹
对康德的道德“尊严”概念的思考
女性尊严的艰难追寻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