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2013-04-23 01:42周广玉
考试·教研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词汇教学意识

周广玉

【摘要】 词汇之文化传授,包括词汇概念意义的传授、词汇文化内涵的传授,以及通过词汇文化知识的讲解让中学英语学习者了解相异文化之间沟通的障碍,增强中学生的认知英语词汇认知能力,较为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跨交际能力。当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文化背景方面知识的传授。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应始终贯穿对学习者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以提高其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跨文化 意识 高中英语 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95-02

伴随着语言教学方面研究相关理论的系统发展,当前语言学界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已经不是停留在传授语言知识,还应包括传播文化知识。当前语言教学中存在在忽视文化方面知识的传播,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词汇作为语言中一基本要素,是最为活跃的语言成分,亦是文化的最大负荷成分,日常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词汇文化的传授。词汇之文化传授,包括词汇概念意义的传授、词汇文化内涵的传授,通过讲解让中学英语学习者了解相异文化之间沟通的障碍,增强中学生的认知英语词汇认知能力,较为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跨交际能力。

从词汇的文化含义方面入手进行高中英语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活动隐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信息方面的灌输,促使高中生科院较为恰当、得体地进行英语表达,以争取综合地提高现阶段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效果。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与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组成文化的一个部分,缺乏对相异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了解的学习者,不可以切实地实现掌握语言的目的。语言既是文化之载体,又是文化之结晶,是充分反映文化的镜子。语言是文化之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文化又反过来制约语言的形式,文化通过不断将其精髓植入语言中,逐步成为语言文化的内涵,成为可以体现的基本内容。抛开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语言,是无法真正习得这一语言的。英语学习者在阅读文章时虽然可以认识其中每一具体的单词,并具备分析该语言语法结构的能力,但仍不可理解其文化意义。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缺乏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缺乏对一定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便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理解文章、复述与记忆文章。这方面尤其体现在阅读报刊与文学作品时。理解一篇文章之关键是可否正确利用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去填补文章中非连续的事实空白,即将同一文中其它的信息相互关联在一起。许多学生缺乏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更为严重的是,他们通常将其母语文化知识植入英语文章中,这样的方法不可能填补文章中的事实空白,也就不可能帮助学习者找出文章中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影响对文章恰当理解的程度。为了恰当理解文化,在教学中恰当地灌输文化,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及对英语文化的掌握程度,可以有效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跨文化意识是指如何理解那些影响着人们日常行为与观念之母语文化与异语文化解,其包含了理解人类的行为与不同语言语言之间文化模式方面的差异。有的研究者称“跨文化意识”为文化之敏感性或者洞察力。提高跨文化方面的意识即使人们意识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文化之产物,每一个人的行为、观念均受其自身母语文化制约。

学习者文化方面的意识具体是指语言的学习者能够得体、有效地使用语言的前提保证,这也是现阶段中学英语教学能够促进保证跨文化交际成功之关键因素。语言、文化两方面的教学活动之间是有机相联的,在高中学习阶段格外重要。大多英语教师都已经意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重点 重要性,并正通过自身努力将英语文化因素融入至其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但在具体实施环节中尚却存在许多的问题,急需得以解决。

2 现阶段我国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中学生从初一阶段开始学习英语,近几年才对小学生也开设了英语课程。在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许多英语教师的授课都有一个普遍流程——课堂教学中先对学生教授单词与短语,然后再对其讲授课文,最后是做课后练习的环节。对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单词讲授,其原则均遵循了三个:即从单词的音、义、形三个方面讲授。一般是先由教师带领学生按照生词表进行朗读,拼出新词,并通过提问等方式找出与其相对应(或者相近)之汉语解释;义的原则也一般停留在对英语单词自身的字面意义探究上;然后是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些包含某一新单词的英汉句子互译练习,如此在传授单词知识上非常省时且较为直接,教师上课比较轻松、容易,学生学得较为辛苦。如此直接误导学生认为汉、英词汇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课堂上大量利用母语,会导致学生对需要直接接受的英语信息出现理解能力较差,反应较为迟缓,交际能力较差等障碍。

现阶段我国高中英语比较系统、完整的词汇教学之环节应主要包括四个环节——语音教学的环节、语法教学的环节、语义的教学环节、与语用教学的环节等四方面。有关针对中国高中英语学习者在语音环节方面的教学应当包括促进学生尽量在发音英语语音时,时常会出现把汉语的发音习惯、及汉语方言的发音习惯迁移至英语的发音习惯里的现象。语法环节方面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英语中名词、代词、动词等的人称、时态或者数量之变化,英语的词义、词序在聚合规则方面同汉语存在着明显不同。并且,在具体交际时英、汉两种语言还存在着语体色彩与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差异需使用者加以考虑。例如,接电话时询问对方是谁,不可按照一般的汉语规则推定相应英语为“Who are you?”,而是应该按照英语习惯表达为“Who's that?”。

3 英、汉语言、词汇之间文化差异的根源

英、汉语言与其词汇在文化内涵中有许多的差异,究其根源大致包括两方面。

3.1 英、汉两民族人们在思维方式与习惯、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别

世界上任两个民族都可能存在看待、划分世界方式的不同同,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差异使得各民族语言中词汇的内涵意义存在巨大差异。英语国家的人们使用语言时喜欢直接将意思表达出来对方,直来直去,开门见山是他们的思维习惯;中国人较喜欢采用隐含、迂回的思维模式,一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许多复杂语境,使听话者悟出表达者的意思。这样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英、汉两种语言的内涵意义、句法结构以及写作风格。例如,汉语中“说话不算数”的表达为“食言”,若直译为英文则是“eat one's words”,显然不是英语国家人们的恰当表达方式,英语国家的人表达相应的意思用“break one's promise”。

不同民族的词汇中直接涵盖了各自民族不同的价值观念,极易造成相异民族之间的交际困难。例如,西方人将狗当做最好的伙伴,狗的地位在一个家庭中基本上与人平等。因而英语中“dog”的人称代词不用“it”而用“he”或者“She”。因此,汉语中骂人的一词汇——“走狗”不可译为“running dog”,而该译成“lackery”。汉语中的“幸运儿”在英语中表达为“a lucky dog”,这也体现了英语里狗与人之间近似平等的地位。再如英语中还有一谚语“Every dog has its day.”表达为汉语则是“人人都有得意日”。

英语里的数字“13”代表了不吉利、灾难的含义,这是由于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们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徒因基督受其第十三门徒的出卖而被迫受刑而对数字13格外仇视,因此英语国家中很少使用数字13;汉语中13并无任何特殊意义,因为数字13在汉语里只是一个普通的数字符号。

3.2 英、汉两民族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些存在完全冲突

同一表达词汇有时在不同民族语言文化背景下会有截然不同或者相差巨大的文化含义与联想含义。“龙”在汉语文化中象征着一种吉祥物,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之称,代表了“权力、威严和高贵”,我们中华民族还素以“龙的传人”自称;而英语文化中,“dragon”代表了一种凶残的怪兽,代表了邪恶,甚至有时代表了“恶魔”。西方人将“white”表示为纯洁、无暇,还有吉利、幸运,汉语中的吉日可以用英语表达为“a white day”,而汉语中的“白色”一词却常常与丧事有关,例如人们一般用白色装饰来表示对死去亲人的哀悼与怀念。

4 跨文化意识文化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途径

词语“文化”最初来自德语kultort,是指对开垦土地和栽培植物,后来指对人们身体、精神的熏陶、培养。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最初对文化定义:“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语言是表达、传播的文化主要工具,对语言的学习也就是对文化的学习。要熟悉一民族文化,可通过观察该民族的实际行动,还可通过学习与研究该民族语言,尤其是其中的词汇部分,这是由于词汇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当前英语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层次上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是一门当之无愧的国际语言。运用英语跨文化交际时,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尤其重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当前我国的高中英语教育不仅仅要放在对学生语言基本知识的掌握上,还应培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提高其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实施途径包括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对英语文化树立正确的态度,提高其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技能,以及其获取文化信息的能力。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里,高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词汇的背景知识讲解,认真、积极地对向学生导入词汇文化。例如:waterloo(滑铁卢),z这本是比利时的一地方名,法国拿破伦于1875年在滑铁卢打败,自此,该词就包含了“遭到决定性失败”的意思。此外,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有助于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所负载之文化信息量比例正在不断增加;高考愈发着重测试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而非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5 结论

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应依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高效率、系统性地从对学习者进行词汇方面的文化内涵教学方面入手,让学习者从词汇的文化为起点,把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融合进去,逐渐由小至大,从最初接触的语法开始,到句型,最终至英语语言篇章学习,感受、领悟不同文化现象、文化内涵。形成高中生所必要的跨文化意识,进而能在用英语较及时,较为恰当地进行表达。

参考文献

[1] Ellis,B.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 陈伟.跨文化视角下商标翻译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J]. 江苏商论,2011(8).

[3] 陈伟.语言迁移折射的中西方文化——从拒绝言语行为入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12).

猜你喜欢
跨文化词汇教学意识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小英语词汇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