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缨 祝志勇
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试卷考核为主的课程学习成绩考核办法有其优点。一方面在期末可以促进学生集中精力复习相关内容,对于促进学生加强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具有明显成效;另一方面,从课程测量与评价理论来看,其考核成绩往往会呈现出比较“漂亮”的正态分布,能够对一个班级学生的课程成绩加以区分。 这种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对于理论性强的课程来说是比较实用的。 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是在课程实施进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仅仅通过综合性的试卷是难以考察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高低的,其考试分数与学生真实的职业能力往往是不对等的。 就如学游泳,即使把游泳的各种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得很透彻,考试能得95 分,但未必能下水游泳,而职业教育恰恰更注重学生能下水游泳的能力。 再如《盆景制作》课程,若按照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在期末的时候,学生通过对教材、学习笔记等资料的强化复习,或许会掌握各种盆景的流派、风格、材料、特点、制作流程、养护方法等基本知识, 考试成绩可能会达到优秀,然而, 分数高的学生未必能做出一盆好盆景来,分数低的学生未必不能做出一盆好盆景来。 笔者不是否定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更强调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上的职业能力的养成。
纵观各高等职业院校所有的教学建设与改革,作为衡量和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课程考核制度改革得还很不够,尚没有引起学界足够地重视。 课程考核在引导学生学习、反馈教学执行成效、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应有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为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发挥课程考核制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促进作用及公平性,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课程考核制度的改革。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重点是如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而职业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即职业能力是练出来的,而这个“练”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依靠传统的期末课程终结性考试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要考虑在学生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设计考核项目,以此不断督促学生加强学习内容的复习、 加强技能的反复训练,进而提高职业能力。笔者曾对学生做过专门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6%以上同学认为平时经常性的考核可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 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性设置考核项目,最好每2-3 周设计一次项目考核,以此不断促进学生学习。
如何选择考核项目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一门课程有许多知识、技能要学生学习,且学生学习学时是有限的,如何处理教、学、考三者的时间分配关系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者中学生学是核心,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考核是督促学生学,所以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因此,在考核项目设计过程中重点把握两点:第一,考核项目的选择要以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为依据,因为课程教学目标是因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确定的,是老师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的依据,也是学生必须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包括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此乃课程的灵魂,换句话说就是考核的“考纲”。 第二,考核项目的选择要突出课程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由于受限于课程的教学时间问题、 受限于现有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的问题,因此学习过程中的考核项目不能设计过多。 所以,教师要从课程标准中去遴选出需要考核的知识和能力,重点要突出考察课程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
如表1《园林工程》课程教学项目任务与考核项目选择的例子, 依据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求,需要实施6 个大项目16 个小任务的教学, 实施地考核项目遴选其中9 个,并根据需要增加了课程学习综合报告、理论基本知识考核,以更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掌握程度。
表1 《园林工程》课程教学项目任务与考核项目选择
既然考核项目设计好了,教师如何发挥引导作用? 与其等到教学工作结束了,让学生被动地去复习,不如在学生学习前向其公开考核项目及其质量要求, 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应达到的学习要求,特别是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如果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并达到各个项目预期的质量要求,那么,课程考核制度的“引导”作用也就全面实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就初步达到了。
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考虑到可执行性,即“教学的有效运行性”。考核制度设计得再完美,如果在课堂上得不到有效执行,那也是徒劳的设计。例如,教师所设计的考核项目如果是以学生完成的“产品”、“作品”及其质量为主要考核依据,那么学生在考核规定的时间内能否顺利完成 “产品”、“作品” 就要慎重考虑,否则,考核就难以执行。 再如,教师所设计的考核项目如果是以学生实践操作过程的规范程度作为主要考核依据,那么任课教师面对四五十个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分别观测学生的操作过程?如果没有时间,那么考核就实现不了。 还有一些考核项目以操作成效为考核依据,如农业上一些种植类实践操作项目,其成活率是考核的关键因素,但是,农作物成活与否不是一天两天可以作出明确判断的,需要比较长的周期,有的甚至要一个月以上。 面对类似情形,教师在设计考核项目的时候,务必要考虑到项目的可执行性。 此外,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课程类型也多种多样,有纯理论性的、纯实践性的、理实一体的等等。那么,教师在设计的课程考核项目就要依据课程的特点,因“课”而异,因“关键能力”而异。
课程考核方案从应用上来说是考核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起到引导、督促、评价、反馈等作用。从教师层面上来看,编制课程考核方案,体现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课程核心知识、课堂驾驭等等能力。 因此,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不单纯是出几道理论题目及设计几个测试实践项目的简单问题,是教师对课程全面理解与贯彻的综合体现。专业课程体系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转,课程教学目标要围绕课程体系中课程定位转,课程教学内容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转,课程考核办法应该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转。 环环相扣才能促进和保障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设计课程考核方案,要做好以下几步工作:第一,教师要熟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赋予的地位及作用;第二,教师要深刻领会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考纲)、教学目标、核心知识及核心能力;第三,教师要能确定体现课程培养目标的考核与评价项目(评价知识点、能力点);第四,根据设计的项目任务具体特征, 设计详实的考核知识点及技能点,并合理制定各个等级的考核评价标准、配比各个等级分值等;第五,仔细落实考核方案的可实施性,包括每个考核项目课堂考核时间节点、考核时间的控制、评价成果的表现形式、考核评价的成员组成、考核评价标准的发放等具体工作。 总之,从考核方案设计的依据开始,到考核评价结果的完成,整个过程要有理有序且可操作。
在课程考核实践中, 教师往往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操作问题, 比如小组学习过程中个体表现差异问题, 课堂教学时间与考核占用时间的矛盾问题等等。但是,只要教师用心设计、积极探讨,办法总是比问题多,课程考核制度总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基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课程考核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课程考核制度就要紧紧贴近高等职业学生人才培养的特点,创设科学的课程考核方案,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的愿望、增强学生的自我纠偏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进程中不断接近课程学习的培养目标。
[1]李家林.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8).
[2]兰洁.《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方案探索[J].硅谷,2009(17):166.
[3]刘传影.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的细化[J].职业技术,2008(12):27.
[4]吴立威,祝志勇.基于“模拟公司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10(06):30.
[5]黄艾.基于学习过程的课程考核改革探索[J].职业与教育,2012(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