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晶
摘 要:随着杜郎口、杨思等教学模式在教育界的流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渐渐走入了数学教学课堂。在推行小组合作过程中,从盲目套用固有模式和跟风,到结合班级和学生的现状思考课堂中的合作模式和氛围,再到现在的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展示能力、自学能力放在首位的合作学习课堂,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不断深入。
关键词:小组合作;分组;考核制度;小组长
一、合理的分组
(一)根据班级实际需求,确定合理的小组人数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合理的分组显得至关重要,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会根据班级现状和人数进行分组。在初一阶段,因为老师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要求较高和学生之间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在初一将学生分为六人一组,组内分为学习小组长一人、生活小组长一人、组员四人,将班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用小组进行制约,学习小组长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当,主管班级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生活小组长由较细心、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担当,在初一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为后续的合作学习培养和发现能力较强的小组长。在初二阶段,我将班级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将小组的考核重点,转移到学习方面。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人员搭配
在搭配小组的人员的过程中,我会先按照班级学生的成绩,对班级学生的进行分类。如果六人一组,则把学生分为六类,同理,四人一组,则把学生分为四类。下面就说一下四人一组的分类方法吧:第一类是全能型选手,即该生的大多数科目成绩较好,总体成绩较好,能起到一个小组的带动作用,成为小组长的候选人。第二类是特长型选手,即在某一科目上比较有特长,主要用于弥补小组长和小组成员的短板。第三类是用功型选手,班里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很用功,但是他们在班级中的成绩却处于中下层,但是他们在一个小组中能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第四类是弱势型选手,属于小组内的被帮扶对象,一般会安排与小组长同坐。在分组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升的空间、各个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一般我在分组的过程中,会先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进行分组,然后再找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析,最后,在班级中进行两周的试验阶段,进行合理的调配。
(三)推选有威信的小组长
选择小组长最重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自律能力、责任心、上进心和管理能力。首先,小组长是班级中最小的一个管理人员,也是最容易暴露缺点的一个职位,因此,小组长是否能够达到自律,也就决定了他后续的管理是否能得到该小组成员的信服。其次,小组长的责任心和上进心决定了一个小组的成长速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非常希望各小组的小组长存在一种良性的竞争,而是否能激发起各小组之间的竞争,跟小组长的责任心和上进心是有很大关系的。最后,小组长要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小组长有管理组内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小组长的管理能力也是小组长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根据学生特征,制订合理的小组考核制度
在初一阶段六人为一组时,我采取的是完全的小组捆绑制度,即以小组每位成员成绩的平均分为标准,按照对组内所作贡献,分别加120%、100%、90%的分进行评分,这样就把小组的每个成员牢牢地捆在了一起,这样的做法有效地减轻了老师和小组长的管理压力,小组中的每个有上进心的人都成为小组中的管理者、督促者,使小组的凝聚力更强大,合作学习也变得越来越有效。在初二阶段四人为一组时,班级的小组合作模式初见成效,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也越来越认可这种教学模式,但是,部分初一的学生因为吃惯了“大锅饭”,开始偷懒,因此,小组的考核制度又转化成了小组和个人两部分,小组成员的平均分成为优先选择小组座位的标准,分数高的人先选,分数低的人后选,每周按照分数的高低重排一次座位,为了能坐上自己心仪已久的座位,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成功地调动了起来。而个人的评分则记入班级综合素质评定,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动起来。
三、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
在最初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个比较简单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合作、去探究有效的合作方法,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小组和小组长进行培训和指导,通过树立合作学习中小组和小组长方面的榜样,向班级中的同学展示正确的合作方法和小组长的管理方法,以分解老师的管理压力。
通过三年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我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研究,并且通过小组合作的逐步推行,我的两个教学班的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春华.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06.
[2]王慧敏.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管理,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