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月
(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淮南 232001)
“联绵词”(也叫连绵词,连绵字,联绵字)是汉语词汇中最特殊的一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给它的定义是:“指双音节单纯词。”[1]由于“联绵词”的构词方式很特殊,成因很复杂,因此,对于“联绵词”的很多问题都还有待讨论。关于其“音节”和“词义”关系就是还有待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代语言学界最早有这种看法的就是王力先生。他认为:“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2]其后很多研究者就沿袭这种说法。如:
洪成玉:“组成连绵词的字只表示一个音节,同该字的意义毫无联系。”[3]
荆贵生:“联绵词中的两个字拆分开来,有的有意义,有的没有意义。即使有的字有意义,这些字的意义也与联绵词的词义毫无关系。”[4]
周光庆、杨合鸣:“联绵词中的每一个字,其原有的含义,都与联绵词所表示的词义无关。”[5]
许嘉璐:“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只是两个音节的标志。它们各自的意义与整个词的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6]
这种看法在学界影响很广泛。“总而言之,以联绵词的表义来说,目前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分开来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双音词整体才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联绵词本质的特点是它用来记音的两个汉字单用时的含义与联绵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书写联绵词的字只起音标作用,字形与词义无关。”[7]
联绵词成因复杂,不同的成因决定了其中字义与词义的关系的有无,不可断言联绵词字义与词义无关。
1.拟音而成的联绵词字义与词义多无关。如“蟋蟀、布谷、知了、扑通、叮咚”等,是模仿动物的鸣叫声或者自然界其他声响而借字记录而形成的,此等联绵词自然字义与词义无关,因为其中汉字或者不可以单用,或者单用与词义无关。
2.由单音词缓读而成联绵词字义与词义也无关。汉语中有连读现象(也叫急读),如:“不可”急读则成“叵”;“不用”急读则成“甭”。“缓读”则是与“急读”相反的一种现象,就是把一个音节拆成两个音节来读,如“浑”缓读而成“囫囵”,“环”缓读成“胡阑”,“圈”缓读成“曲阑”,“瓠”缓读成“葫芦”,“孔”缓读成“窟窿”等。这些由单音词缓读而成的联绵词,字仅代表音节,也不表义。
3.音译外来词而形成的联绵词字义与词义无关。如“沙发、咖啡、单于、菩萨、萝卜、葡萄、玻璃”等,这些音译外来词也是纯粹的语音造词手段形成的联绵词,自然字义与词义无关。
1.单音节衍音而成的联绵词,其中有一个汉字是表义的。如:
(1)黾勉:《诗经·邶风·谷风》:“黾勉同心,不宜有怒。”毛传:“言黾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孔颖达疏:“黾勉犹勉勉也。”义为努力,尽力。《说文·力部》:“勉,强也。”即为“努力“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愿子勉为寡人治之。”“黾”字单用读měng,是蛙的一种,无努力义,用在“黾勉”中无义,为衍音。黾、勉同为明母字。《说文·黾部》:“鼃黾也。从它,象形。黾头与它头同。”这个联绵词中的“勉“在其中表意,“黾”参与记音。
(2)阑珊:衰歇,将尽之义。白居易《咏怀》:“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辛弃疾《青玉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阑,《说文·门部》:“门遮也。”段注:“谓门之遮蔽也,俗谓栊槛为阑。引申为酒阑字,于遮止之义演之。”因此,阑字有末尾、残尽之义。《史记·高祖本纪》:“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阑珊,阑字表义,而“珊”衍音在后。
(3)颓唐:是消减,衰退的意思。颓,《说文》:“穨,秃貌。从秃,贵声。”段玉裁注:“此从贵声,今俗字作颓,失其声矣。”引申为“坠落,落下”。晋潘岳《寡妇赋》:“岁云暮兮日西颓。”然后引申为“崩塌”。《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然后引申为“萎靡;颓废”。王安石《祭周几道文》:“心颓如翁。”因此,“颓唐”中“颓”字表义,而“唐”衍音在后。
(4)翩跹:形容舞姿轻快飘逸的样子。翩,《说文》:“疾飞也。”《诗经·鲁颂·冸水》:“翩彼飞鸿,集于冸林。”引申为“轻快敏捷的样子”。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叠音词“翩翩”有“轻快飞舞”的意思。白居易《燕诗示刘叟》:“梁上有双燕,翩翩雌与雄。”后来音转为“翩跹”。因此“翩跹”中“翩”表义,“跹”为衍音。
2.合成词演变而来的联绵词,仔细考察语源是可以发现字义与词义的关系的。
有的联绵词是由合成词变化而来的。这样的联绵词本是同义单音词连用形成的合成词,后来词长期作为一个整体使用,组成它的单音词不再或者很少单用,后来就被目为联绵词了。这样的联绵词,只是在现代汉语中算是真正的联绵词,在古代汉语中严格地说,还不能算作联绵词,该算是合成词。这样其中两字肯定是表义的。例如:
(1)缤纷:表繁盛、杂乱貌。缤、纷单言,仍是繁盛、杂乱义。缤,《集韵·真韵》“缤,,盛貌。”《楚辞·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纷,亦有盛多、众多、杂乱之义。《广韵》:“纷,众也。”《楚辞·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2)佝偻:佝,《说文·人部》:“佝,偻也。从亻,句声。”偻,《说文·人部》:“偻,尪也。”“尪”即脊骨弯曲。可单用,如《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佝,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宋史·五行志四》:“宣州有铁佛象,坐高余丈,自动迭前迭却,若佝而就人者数日。”
(3)络绎:前后相接,连续不断的样子。《说文·糸部》:“络,絮也。一曰麻未沤也。”引申为“缠绕’义。《说文·糸部》:“绎,抽丝也。”引申为“连续不断”义。因此,“络绎”可以看成两字义合而成。由于现代汉语中两字不再单用,因此被目为联绵词。
(4)魁岸:高大的样子。《说文·斗部》:“魁,羹斗也。”本义为勺子、调羹。段玉裁注:“魁头大而柄长,《毛诗传》曰:‘大斗长三尺’是也。引申为凡物大皆曰魁。”《说文·屵部》:“岸,水厓而高者。”指水边高地,引申为高大。因此“魁岸”属于义合式联绵词,初期为合成词,后魁、岸字单用不再有“高大”义,人们对两字古义不再熟悉时候,就将“魁岸”目为联绵词。其实,“岸”字作为“高大”的意思,还存留在一些合成词中,如“伟岸、傲岸、道貌岸然”。
(5)荒唐:有“广大无边、荒诞、空幻、无根据、行为放荡”义。荒,《说文》:“荒,芜也。”引申为广大义。《诗经·大雅·公刘》:“度其夕阳,豳居允荒。”毛传:“荒,大也。”又引申为“虚,空”。《诗经·大雅·桑柔》:“哀恫中国,具赘卒荒。”毛传:“荒,虚也。”郑玄笺:“皆见系属于兵役,家家空虚。”唐,《说文·口部》:“唐,大言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大也。又为空也。如梵书云:‘福不唐捐。’”《庄子·田子方》:“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因此,“荒、唐”为同义词,同义连用形成复音词“荒唐”。只是到了现代汉语中,“荒、唐”二字古义消失,才导致词源隐晦,被目为联绵词。
(6)萎靡: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又写作“委靡”。委,《说文·女部》:“委,随也。从女从禾。”徐铉校注曰:“委,曲也。取其禾谷垂穗。”因此,有“垂下”义。《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八引《宣室志》:“有一马甚豪骏,尝一日清晨,忽委首于枥。”萎,《说文·艹部》:“萎,食牛也。”邵瑛《群经正字》:“今经典以此为枯萎之萎,而萎食义少见。”《广韵·支韵》:“萎,蔫也。”《集韵·支韵》:“萎,草木枯死。”《诗经·小雅·谷风》:“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因此,“萎”字单用为“枯萎,败落”义。而“靡”,《说文·非部》:“靡,披靡也。从非麻声。”《广韵·纸韵》:“靡,偃也。”即“倒下,散开”的意思。《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因此“萎靡(委靡)”中两字的字义与整体词义有关。
(7)披靡:原指草木随风倒伏,后用来喻指军队溃败。司马相如《上林赋》:“应风披靡,吐芳扬烈。”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三:“有大蛇冉冉而至,草木皆披靡,担夫惊走,器之不动也。”《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披,《说文·手部》:“从旁持曰披。”古丧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以防倾倚。《释名·释丧制》:“两旁引之曰披。披,摆也。各于一旁引摆之,以备倾倚。”引申为“分开,裂开,分散”。如:《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向立。”《战国策·秦策三》:“木实繁者披其枝。”而“靡”,《说文·非部》:“靡,披靡也。从非麻声。”《广韵·纸韵》:“靡,偃也。”即“倒下,散开”的意思。《左传·庄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晋潘岳《闲居赋》:“訓若風行,應如草靡。”因此,“披靡”中两字表义。现代汉语中“披、靡”二字单用没有“分散,倒伏”的意思,因此被目为联绵词。但作为语素保留在词语中,还有“分散”的意思。如“披头散发、披肝沥胆、披荆斩棘、风靡一时”。
(8)支离:“分散,残缺”义。唐元稹《蛮子朝》诗:“部落支离君长贱,比诸夷狄爲幽冗。”前蜀韦庄《秦妇吟》:“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凌乱,纷繁”义。汉扬雄《法言·五百》:“或问:‘天地简易而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爲简易也。’”支,《说文·支部》:“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林义光《文源》:“即枝之古文,别生条也。”也就是说“支”本义就是“枝条”,是“枝”的古字。《汉书·晁错传》:“屮木蒙茏,支叶茂接。”引申为“分支”。《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离,《说文·隹部》:“离黄,仓庚也。鸣则蚕生。从隹离声。”本义为“黄鹂”。《诗经·豳风·七月》:“有鸣仓庚。”毛传:“仓庚,离黄也。”陆德明《经典释文》:“离,本又作鹂。”后借来表“离去,分散”义。《广雅·释诂二》:“离,去也。”《方言》卷六:“参、蠡,分也。齐曰参,楚曰蠡,秦晋曰离。”《广雅·释诂一》:“离,分也。”《史记·封禅书》:“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列子·仲尼》:“白马非马,形名离也。”这样看来,“支、离”二字都有“分散”义。
(9)踊跃:有“跳跃、欢欣鼓舞、情绪高涨”之义。踊,《说文·足部》:“跳也。”《左传·哀公八年》:“微虎欲宵攻王舍,私属徒七百人,三踊于幕庭。”杜预注:“于帐前设格,令士试跃之。”《说文·足部》:“跃,迅也。”《广雅·释诂一》:“跃,跳也。”《玉篇·足部》:“跃,跳跃也。”《易·干》:“或跃在渊。”孔颖达疏:“跃,跳跃也。”《山海经·北山经》:“(灌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郭璞注:“跃,跳跃。”由此可见,“踊跃”中两字表义,属于同义连用而形成的合成词。后来,当“踊”字不单用,构词能力也很弱,只存在“踊跃”中,因此,“踊跃”就被目为“联绵词”了。
结言:综合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联绵词的字义与词义无关。一部分拟声形成的联绵词,字义与联绵词词义无关;而衍声联绵词,其中一个汉字与联绵词词义有关;而一部分合成词转化而来的联绵词,其中两个汉字本来都与词义有关,只是到了近现代汉语中意义关系才变得不明显。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与研究中,不可断言联绵词字义与词义无关。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06.
[2]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56.
[3]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M].北京:中华书局,1990.304.
[4]荆贵生.古代汉语:上册[M].郑州:黄河出版社,1995.220.
[5]周光庆,杨合鸣.古代汉语教程:上册[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6.
[6]许嘉璐.古代汉语: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4.
[7]黄献.从联绵词看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