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死喻复活还是死喻仿拟?——死喻复活与死喻仿拟对比研究

2013-09-11 02:53:06石本俊
关键词:字面复活本义

石本俊

(广东培正学院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830)

1.前言

死喻一直是语言哲学家关注的对象。他们期望从死喻的隐含意义和字面意义的转变、交织中找到“什么是一个语词的意义”这一哲学问题的突破口[1]。国外学者(Ricoeur,1978;Young,Elizabeth,2008 等)就死喻的形成及复活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对英汉死喻复活对比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近十年来,我国学者束定芳(2005),王寅(2007)等从认知隐喻角度阐述了隐喻的回复性特点,对死喻复活与死喻仿拟对比研究具有重要启发作用。王寅(2006)、鲁克伟,韦汉(2009)、岳好平和李琪(2009)等分别从隐喻神经理论、认知心理学和语用学角度阐释了死喻的形成、死喻激活后的隐喻回复性特点,使人们对死喻复活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近年来死喻复活研究引起更多人的兴趣,国内部分大专院校甚至将死喻复活列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之一。但是作者在查阅死喻复活研究文献中发现,国内有些死喻复活研究的文章提出,采用改词、缩略、扩充、仿音等方法可以使死喻再度复活。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死喻复活”不过是以死喻为本体的死喻仿体(包括仿音、仿词、仿句),和死喻复活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但迄今为止这一问题还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作者在简单回顾死喻与死喻复活基础上,分别从形式和语义两个层面对死喻复活与死喻仿拟做了对比研究,供有研究兴趣的读者参考。

2.死喻的产生与死喻复活鉴别

2.1 死喻的产生与鉴别

维基百科对死喻作了这样的诠释:“死喻是由于大量反复频繁地使用,其意义已经丧失原始意象的隐喻。由于死喻的常规意义(本义)和原始意义不同,所以人们能直接理解死喻的本义不需要知道它们最初的隐含意义。一般来说,死喻是语言演变过程中语义转移的结果。”如head teacher,land a hand,a computer mouse 等短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已经失去其字面隐喻特征,成为仅有常规意义的死喻。莱考夫在(1987:143)对传统死喻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该理论将属于新奇隐喻,甚至最活跃的常规隐喻也称为“死喻”。他主张要么避免使用“死喻”这一概念(使用“历史隐喻”historical metaphor 可能更准确一些,虽然它不那么形象生动),要么用来指称像pedigree(血统,家谱)这样的死喻。其理由是该词是中世纪英语词pedegru,它源自法语词pe de grueyy,意思是“鹤脚”。该词的源域结构(鹤脚)、概念映射(由“鹤脚”意象向“家谱”意象的投射)、源域术语(pegigree“鹤脚”含义)、语言映射(linguistic mapping)(从源概念到目标概念)都不复存在,所以可以称这种隐喻为死喻[2]。莱氏提出的死喻概念属于不能复活的死隐喻,不在本文讨论之列。Pawelec(2006:Universitatis lagellonicae Cracoviensis 123(2006)指出,“死”喻是具有常规意义(conventional meaning)的词汇单位(lexical item)。它不同于死喻的原义(或过去语义变化链中的某种意义),因此死喻义的理解不需要查考其原始义(original meaning)[3]。复活死喻的基本特征是:源概念(字面义)和目标概念(本义)共存,如“老鼠”和“鼠标”。虽然两个概念之间失去了隐喻联系,但是在特定语境条件下其本义可以再度回归到字面隐喻义。Pawelec 观点和主流的死喻复活观基本一致。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这类具有复活潜力的死隐喻。

国外学者还从隐喻神经理论对死喻的产生作了这样的诠释:当两个不同的概念(本体和喻体)第一次链接时,其隐喻连通权值很低,但是反复的使用会提高其连通权值,并有了记忆,当这种连接和表达被固定下来甚至融合到它自己的网络中时,隐喻义被“绑定”在该语言表达式上,这使隐喻表达与常规语言表达无异,隐喻就成了死喻,该理论从神经隐喻学角度揭示了死喻由活隐喻演变为死喻的过程和原因[4]。有些学者认为,使用频率高是导致隐喻词汇化,最终成为死喻的直接原因,但是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比如music as the food of love 虽然使用了300 多年,其隐喻性依然如故。汉语“狗”喻指“卑鄙无耻小人”至少有数百年历史,且使用频率很高,但至今该隐喻义还没有作为独立的义项收入词典。由于人们对死喻的认知与鉴别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或文化差异性,因而对死喻程度的判断亦不尽相同。束定芳(2001)指出,隐喻性有程度之分。隐喻性是一个连续体,一端是隐喻性极强的新鲜隐喻,另一端是已经失去隐喻性的死喻。但隐喻性程度的判断是主观的,而且没有完全“死去”的隐喻,即使是死喻,在适当的语境下还可以复活[5]。有些学者从范畴理论角度对隐喻的语义演变特征作了这样的诠释:隐喻由原义演变为抽象义本质上是一种非范畴化(decategoratizaion)和再范畴(recategorazation)化的过程,揭示了隐喻跨范畴语义转移的重要特征。

2.2 死喻复活的识别与阐释

死喻复活(reanimated dead metaphor,revived dead metaphor,dead metaphor brought back to life,resurrection of dead metaphor,rejuvenation of dead metaphor)是人们对死喻词汇意义的隐喻性再认,是一种创造性使用死喻的过程。Jean Landriere(1978:291)也指出:“死喻复活是通过积极地去词汇化达到生成新隐喻及隐喻意义的过程”(The reanimation of a dead metaphor,however,is a positive operation of delexcalizing that amounts to a new metaphor and,therefore,of metaphorical meaning.)[6]由此可见,死喻复活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死喻回归到字面意义,而是死喻由词汇化意义(本义)向字面义作隐喻性回归,即死喻再度成为活隐喻。我们以死喻“鼠标(mouse)”及其源概念(或字面义)“老鼠(mouse)”为例:死喻“鼠标”最初是由源概念“老鼠”引申而来的活隐喻,但是在频繁地使用过程中,该隐喻概念指称对象电脑“鼠标”直接建立了联系,人们只是把它当做仅有指称功能的普通词使用,不再想到它是个由“老鼠”引申而来的隐喻词。但是,如果把该死喻置入和源概念“老鼠”特征相关的语境中,其原始隐喻特征就能被再度被激活,重新恢复原初的“老鼠”意象特征及隐喻义,再度成为具有描述功能的活隐喻。

神经论模型对死喻复活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该理论认为“主观经验和感觉运动经验的并存连接同时激活了对应神经的连通。换句话说,两种经验之所以能并存,是横跨神经网络中永久性神经联结所致,这种联结导致从始源域到目标语的激活,解释了人类基本隐喻是如何被习得的”[4]。如上文所言,死喻中始源概念(喻体)的神经元网络与目标域概念(本体)神经元网络之间通过频繁的联通形成了固定的联结通道,但是随着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之间的联结和表达被固定下来,目标域概念神经元网络和指称对象的神元源联结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目标域和源概念之间的隐喻性联结逐渐减弱或中止,目标域隐喻概念演变为失去隐喻特征的死隐喻,但是该死喻一旦被置入和源概念特征相关的语境中,源概念神经元网络和目标概念神经元会再度联结,死喻的隐喻特征会被再度激活。比如,隐喻the body of an essay 最初是由源概念the body of a human being 引申而来的活隐喻,但是在频繁的使用过程中,其指称意义不断得到强化,和源概念the body of a human being 的隐喻联系在不断地减弱,最终成为失去源域概念隐喻特征的死隐喻,但是如果采用源概念特征激活方式,如a fat body of an essay,表源概念特征的fat 和死喻body 搭配的触发作用,迅速将死喻的源概念义“躯体”的神经元网络激活,在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之间产生逆向神经元网络联通,死喻由本义“主体”再度回归到字面隐喻义“躯体”。

3.死喻复活与死喻仿拟差异对比

3.1 语言形式上的差别

死喻的形式包括死喻词、死喻成语、死喻谚语等。死喻词指computer mouse,head teacher,flair(原义为“芳香”),pilot(原义为“船舵”),tulip(原义为“头巾”),branches of government,lose face,to run for office,the leg of a table,catch one’s name,the foot of a mountain 等等。死喻成语指kick the bucket(翘辫子),the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死喻谚语有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可成),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人三把火)等。汉语中也有大量的隐喻成语,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掩耳盗铃、狐假虎威、抱薪救火、南辕北辙等等。Langlostz(2006)认为成语是经历了常规化的社会语言学过程的语言构式(linguistic cosntructions)[7]。死喻成语是存储在人大脑中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表征,它构成了人们特定的认知模式。其规约化的形式和意义的配对(form-meaning)成为社会共同的言语习惯或认知方式。因此我们不能任意改变其词语或结构,否则就破坏了死喻成语的形式和语义结构的完整性。死喻的固有形式一旦受到破坏,就失去了复活的根本条件。所以死喻只有在完整保留字面形式结构的条件下才能再度回归到原始隐喻义,例如:(1)He spoiled his daughter so much that no boy dared to pick the apple of his eye.(他太宠爱自己的女儿,没有男孩子敢摘他“眼中的苹果”)死喻the apple of one’s eye的意思是“掌上明珠”,该死喻在隐喻动词pick 的激活作用下,再度回归到原始字面义“某人眼中的苹果”。如果我们改变了死喻固有的形式结构,如:the apple of one’s mouth 或the peach of one’s eye,这种死喻变体已经偏离了死喻固有的形式或语义结构,失去了复活的基本条件。但是有学者认为,采用改词、缩略、扩充、仿音等方法可以使死喻再度复活,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死喻复活只是偏离死喻形式和字面语义结构的死喻仿体。

仿拟是一种偏离语言常规的变异现象。陈望道(2008:89)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将其定义为“为了滑稽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名叫仿拟格”[8]。仿拟指作者有意识地将人们熟知的成语、谚语、格言等经过“改头换面”,构成一种颇为新奇的表达方式,使语言表达更具感染力,从而达到诙谐幽默,讽刺嘲弄的修辞效果。毋庸置疑,仿拟是一种以寄生性和破坏性为特征的言语生成方式。它需要打破根深蒂固的死喻模式,创造偏离死喻常态的表达方式。仿拟的寄生性和破坏性特征表现在它必须依附于死喻本体的形式或语义框架,同时又必须破坏其固有的形式结构才能为自己创造生成的基本条件。死喻仿拟对本体结构的破坏性与死喻复活需要保持其形式结构的完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死喻仿拟这一独特的言语表象背后折射出人们对言说方式变故求新的精神渴求和标新立异的情感冲动。人类语言发展从来就存在固守和破坏两种倾向。固守可以保持语言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破坏可以促进语言的创新与发展。死喻仿拟一般通过更换死喻成语的某些音素、语素等方式临时仿造新的死喻仿体。如上文所言,有些观点认为,通过改变死喻的音素或语素等方法可以使其复活,比如:1)Money makes the mayor go(仿死喻Money makes the mare go);2)Where there is smoke,there is a meeting.(仿死喻Where is smoke there is fire);3)She had hesitated for a long time before she walked into love.(仿死喻成语fall in love)等都被视为“死喻复活”。这些所谓的死喻复活不是死喻原始隐喻义的复活,而是通过改变死喻固有表达方式而拟创的死喻仿拟语。

3.2 语义生成方式差别

语义的回复性或跨范畴语义转移是死喻复活的基本语义特征。死喻复活呈单一的语义演变路径:本义→字面义。这种由本义回归到字面义的特点体现了它的封闭性和单一性语义特征。死喻复活的工作机制是死喻概念和源概念(字面概念)之间二度跨范畴、跨义域映射和源概念特征再度隐喻性转移的过程。死喻概念和源概念之间隐喻关系的减弱或中断是死喻本义和指称对象之间长期定向刺激和强化的结果。死喻概念和源概念之间需要借助隐喻激活要素才能再度将这种隐喻关系重新激活,这已为隐喻神经理论研究所证实。死喻复活基于和原初隐喻义生成的相同理据,即死喻概念特征和源概念特征之间存在隐喻相似性。语义冲突是死喻复活的基本条件。比如,死喻crane(塔吊)及其始源概念crane(鹤)已经失去隐喻联系,但是在句子The cranes without wings stand among the high scrapers(在摩天大楼之间,耸立着“没有翅膀的白鹤”)中,死喻“塔吊”通过非常规修饰语without wings 的隐喻触发作用,其隐喻意象“白鹤”特征被重新激活,成为具有原始隐喻意象的活隐喻。死喻复活除了直接激活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句际间接激活方式。这里有一个死喻复活的经典例子:有人问Graucho Marx,“Are you a man or a mouse?(你是男子汉还是胆小鬼?)”他回答说:Throw me a piece of cheese,and you’ll find out.(如果扔给我一块奶酪,你就清楚了。)死喻mouse 的本义是“胆小鬼”,字面义是“老鼠”。对话中,受话人对发话人的提问没有做出正面回答,而是通过隐喻句throw me a piece of cheese 暗指自己是饥饿的老鼠。这样,死喻“胆小鬼”的喻义被再度激活,回归到“老鼠”字面义。有些死喻成语在合适的语境条件下,同样可以完整地回归到原初的字面义。如:小张对不太喜欢自己从事的园艺工作,几乎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花在收藏古董上。同事们都说他有“抱残守缺”之好,无“沾花惹草”之心。读者能够根据“从事园艺工作”和“收藏古董”等相关语境信息推理其含义。死喻“抱残守缺”和“沾花惹草”的本义分别是“思想保守,不思进取”和“沾染女色”。在该句子中,死喻的本义和语境产生了语义冲突:“爱好收藏古董”并不意味着“思想保守,不思进取”。同样,“不喜欢园艺工作”和“无沾染女色之心”毫无关系。因此死喻成语只能作字面解义读:“抱残守缺”喻指“爱好收藏破旧古董”;“沾花惹草”喻指“喜欢培育花卉植物”。这样失去隐喻特征的死喻成语在语境激活作用下向字面义作了整体性隐喻义回归,这是死喻成语复活的基本特征。死喻复活是基于对特定的语境条件的洞察而被建立起来的,其建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认知和使用死喻的过的过程。

死喻仿拟与死喻复活的语义生成方式完全不同。它必须摆脱死喻成语固有的认知模式和语义框架的束缚,从新的认知角度思考和重建新的隐喻认知模式和隐喻方式。从另一方面看,死喻的寄生性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依赖死喻成语的部分语义框架,否则它就失去了语义生成的基础。死喻仿拟语义生成具有开放性和多产性特点。所谓开放性是指死喻仿拟语义生成模式的构建不完全受到死喻模式的约束,同一个死喻模式可以根据表达需要改造成数个仿拟生成模式。比如:利用死喻成语Money makes the mare go 这一固定模式,可以创造(1)Money makes[X]go;(2)[X]makes the mare go;(3)Money makes[X][Y]等。所谓多产性,指死喻仿拟可以利用每个模式生成大量的死喻仿体。比如:Model 1:Fame/Fortune/Wealth/...makes the mare go.Model 2:Money makes the devil/the dead/the blind/...go.Model 3:Money makes the blind open eyes/the lame run/the dead wake up 等等。死喻复活与死喻仿拟的语义演变特点及其显著差异见下图(图1、图2):

从图1 可以看出,死喻复活呈单一性、回复性、封闭性语言演变特。它由本义二度演变为隐喻义,即再度由本义回归到原初的隐喻义,其语义变化始终没有超越字面义的局限。图2 中的死喻仿拟则呈多维性或轮辐式语义演变特点。每个仿拟义都不同程度地改变或超越了死喻固有的语义模式,这是死喻仿拟和死喻复活最显著的差别之处。毋庸置疑,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死喻复活和死喻仿拟是两类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言语行为。从语言修辞学角度看,死喻复活是一种类似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段,死喻仿拟则属于一种以死喻为本体的仿拟修辞方法。

图1 死喻复活语义演变特征

图2 死喻仿拟语义演变特征

4.结语

死喻复活和死喻仿拟是两种不尽相同但相互有联系的语言现象。死喻复活是目标概念和源概念二度跨范畴、跨义域映射和对应特征隐喻转移的结果。死喻复活反映了认知主体对死喻本义的重新认知与隐喻引申。死喻复活具有单向性和回复性语义特征,其语义演变过程只是回归到字面隐喻义。死喻需要在保留其固有表达形式结构的前提下,通过直接或间接语境激活方式才能再度成为活隐喻。死喻仿拟是以死喻为本体,通过改变其语音、词语而拟创的死喻仿体。从语义演变特征看,死喻仿拟具有开放性、多产性语义特征。它从新的认知角度对死喻的形式和语义结构作了修改和语义重建,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死喻固有的形式和语义结构,使其丧失了复活的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死喻仿拟本质上只是一种以死喻为本体的死喻仿体,因此不能视其为一种死喻复活的表现形式。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62.

[2]Lakoff.G(1987)The Death of Dead Metaphor,“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143-147.

[3]Pawelec(2006)Universitatis lagellonicae Cracoviensis 123(2006)

[4]王 寅.隐喻认知理论的新发展——语言体验性论文之六:从神经学角度论证隐喻和语言的体验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1-6.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86.

[6]Le Guern,Michel.Semantique de la metaphor et de la metonymie Paris.Larousse.1973:291.

[7]Langlotz,A.Idiomatic Creativity[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

[8]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9.

[9]李芸,李素建,等.隐喻成语的隐喻映射[J].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Vol.10,No.2005:571-580.

[10]鲁克伟,伟汉.死喻形成的多维考察——隐喻是如何被词化的[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4)43-48.

[11]马明.语言哲学视野中的隐喻指示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1):13-16.

[12]汪雪琴,刘颖.论死隐喻的辨认与“复活”[J].南昌高专学报,2005,(3):20-21.

[13]王 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66-467.

[14]杨文滢.中国哲学“道”之隐喻概念化探微[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1):17-20.

[15]Goatly,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London:Routledge.1997:3.

[16]Kovecses,Zoltan.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7]Lac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8]Pinker,Steven.The Stuff of Thought[J].New York:Penguin Group(USA)Inc.2007.

[19]Richards,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20]Ricoeur,Paul.The Rule of Metaphor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of the creation of meaning in language.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78.

[21]Young,Elizabeth(2008)Black Frankenstein:The Making of American Metaphor.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猜你喜欢
字面复活本义
巨人复活转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别误会这些英语
黑足雪貂复活记
学与玩(2017年12期)2017-02-16 06:51:18
冷冻人复活后会怎样
“酉”字初探
青年时代(2016年7期)2016-05-14 11:40:50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乐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 09:30:38
被人痛骂后如何满血复活
海峡姐妹(2016年1期)2016-02-27 15: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