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应时而生、独具特色的百年妇女运动史力作:《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述评

2013-04-18 09:18杜芳琴
妇女研究论丛 2013年6期
关键词:妇女

杜芳琴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07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核心成果——皇皇150万字3卷本《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①该书上卷由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出版,中卷和下卷于2013年出版。的问世,既是中国妇女运动和妇女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对中国百年妇女运动过程和经验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置于历史脉络中看,该著应时而生、独具特色并将影响国史、党史和妇女史学界,尤其会对未来的妇女运动产生持续影响。

百万余字的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其时段之长久、事件之纷繁、人物之众多、过程之曲折,令笔者捧读之际不时被感动、鼓舞,不顾尚未理清全书的思绪理路,就不揣浅陋将零星片段心得和盘托出,一是为就教于著者及该领域方家,二是愿与更多关心中国妇女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读者分享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应时而生、独具特色

该著从立项、组织、研讨、写作到出版,历时9年,参与撰写的专家学者既有国内近代妇女史研究的开拓者,也有高校、社科院系统研究国史和妇女史的新锐学者,但承担编写、组织任务最多的还是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员。

该著既是凝聚数十年来中国妇女运动领袖心愿与希冀的产儿,也是在中国融入世界妇女运动的过程中增强书写本国妇运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结晶。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的邓颖超就提出编写新中国妇女运动史。1989年全国妇联编著出版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史,并先后出版了五卷本的《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这些前期成果在国内外妇女史研究界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2003年全国妇联编写出版的《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为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的编写廓清了事件,创造了条件。

要把书写一部百年妇女运动史著述的愿望变成可操作的工程,是需要契机和条件的。主编顾秀莲在出版座谈会上讲到:她担任全国妇联主席后,拜访过许多中国妇女运动的前辈,她们的讲述激发了她一定要把老一代的宝贵财富记入史册并传承下去的信心;她还与许多国外妇女领导人进行交流,更坚定了“必须要有自己国家的妇女运动史著作,记录下各时代的代表人物和重大事件,才能代代相传”的著史决心。2004年当她把编纂《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的建议提交全国妇联书记处时,得到一致赞同;2005年《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成为妇联系统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事实证明,这一浩大的研究工程,由全国妇联负责人牵头,既顺理成章,又便于调动各种资源,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动议发端于新旧世纪之交,项目启始于2005年,内容贯穿了一个世纪的《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中、下卷)付梓出齐于2013年秋。可以说,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既应时而生,也独具特色。关于中国百年妇女运动的特色,主编在前言中作了如下概括:

其一,“中国妇女运动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1](P3)具体说来就是把妇女运动过程置于民族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关注妇女在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包括在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及人的观念意识衍变中取得的进步,不仅描述妇女在参与民族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的作用,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妇女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并“揭示妇女争取解放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脉络”。[1](PP4-5)

其二,百年妇女运动主要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妇女运动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运动实践相结合,团结动员各民族各阶层妇女参与民族民主运动”[1](P2)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1](P4)

正如主编在出版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的,百年中国妇女运动的特色就是党的领导和党领导下的妇女组织带领广大妇女经历革命、战争、建设、改革开放走向国际妇女运动大潮中的百年历程,百年间造就了高潮迭起、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曲折前行的妇女运动的壮丽景观,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此特色感触最深。下面试图从两个维度——从研究的角度看该书的学术意义,从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看其实践价值,在两者的交叉中,进一步解读中国妇运特色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认识这一特色。

二、从研究意义看突破

学界公认的国际妇女运动,从法国大革命算起不过220多年的历史;中国妇女运动从戊戌变法开始,至今才100多年。在已有的海外中国妇女运动史著述中,尚未见有贯穿百年的妇运史专著,而多是专题史和断代史。在国内,应运而生的《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中、下卷)成为开先河的第一部系统考察100年中国妇女运动史的巨著。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具体到理论、分期(分期也属于理论范畴)、体例、资料、分析视角、叙述模式等,可看出该部巨著的突破及学术价值。

(一)关于百年妇女运动的分期

该著首创百年妇运的中国分期理论与实践。以往西方学界定义妇女运动的主流观点认为,有领袖、有成员、有广大参与者,有统一的政治纲领、独立自主性的目标、议程与活动,进行规模性与连续性抗议、通过施压表达政治诉求并达到政治目标才可称之为妇女运动;而这一定义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国际妇女运动的经验所解构,更多类型、形式、策略的涌现,说明各国妇女在一致的目标下完全可以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该书的分期根植于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妇女运动发展轨迹,并将分期与各卷、章的划分联系起来,上中下3卷实际就是3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时期——上卷所述前50年启蒙、革命、战争时期的妇女运动是与民族独立、阶级革命融合在一起的;而中卷则展示了在新中国建立后近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组织动员妇女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贡献;下卷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20年间妇女发展的多元态势。在对三卷各章节的安排方面,既借鉴了近现代史、国史、党史的分期,又别开近代以来妇运史分期的新生面,将前50年以“酝酿与兴起”、“转变与蓬勃发展”、“拓展与创新活跃”、“壮大与高涨”4个阶段独自成章构成上卷内容;在后50年中,以1978年为拐点——将前30年共和国初建和过渡时期“开创妇女运动新纪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妇女运动的“曲折前行”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妇女运动的“严重挫折”与“文革”后“拨乱反正”这几个阶段构成中卷3章的基本内容,后20年以改革开放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妇运的“开拓前行”和港澳台的妇女状况成为下卷的重点。真实概括了不同时期的特点与中国妇女运动迂回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用“妇女发展”这一概念替代前50年使用“妇女解放”的概念,更能准确表达随着时代变迁妇女运动据时而变的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

(二)多种理论与方法的运用

在理论运用和分析方法方面,“前言”中坦言,该著是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社会性别理论相结合,将阶级分析与性别分析糅合运用于研究写作过程。笔者在阅读中也看到各卷作者针对不同时期变化有所侧重运用上述多重理论方法并作了恰当的掌控,做到既符合史实,也体现了理论把握和具体分析的与时俱进。相比较而言,上卷对民族解放、阶级斗争与妇女解放的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全方位覆盖,从“压迫—反抗—解放”的不同形态对该时期妇女运动与时俱变的步伐、性质描述得心应手,从妇运的“酝酿与兴起”—“转变与蓬勃开展”—“拓展与重新活跃”—“壮大与高潮”依次且不断位移景换的叙述论说,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引发思考,成为臻于史论结合娴熟的篇章。除了著者的努力,也与较长期的学术研究积淀有关。中卷则更具首创之功,填补了国内外尚没有新中国建立后妇女运动史的空白。该卷更侧重突出了阶级分析方法和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及对路线方针的贯彻分析,尽管这一时期极左思潮逐渐占据上风,且权威定评在先,但作者还是用直言不讳的史评和秉笔直书的叙述,真实记录了这一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跌宕起伏和艰辛探索,特别是对极左思潮下坚持真理和正确妇运路线人物的讴歌,其尊重历史真相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称道。下卷首次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改革开放20年的妇女运动,其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彰显出波澜壮阔、大气磅礴之势。在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时代以及与国际妇女运动接轨以致引领前沿的八九十年代的描述评论,②该时期最精彩的篇章是作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东道主,妇联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成为国际妇运的纲领性文件。比前两卷明显地突出了社会性别视角,将国际通用的对中国来说十分陌生的“社会性别”概念引入书写实践,如对知识界妇女/性别研究的成果,对来自基层妇女首创的农村“双学双比”和城市“巾帼建功”活动,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婚姻法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制定、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编制与实施等事件一一浓墨重彩地写入史册,彰显了著作者的社会性别敏感和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运动经验的总结。“妇女发展”的概念成为该卷表述妇女运动的“关键词”,悄然取代了上、中卷的“妇女解放”、“妇女贡(奉)献”。也许是由于这段历史离我们太近,尚需沉淀,以变革性别制度和性别结构的可持续发展的经验,还有待于21世纪的妇女运动来破解。

(三)写作范式与叙述方式

在写作范式和叙述方式上,该著也开辟了妇运史研究的新路径,突出表现在将妇女运动置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国际社会变动的大背景之下,从不同历史时代的变迁中紧紧把握妇女与国家、民族、政党、阶级以及国际妇运的关系,揭示其在政治(革命、战争、组织、参政、法律)、经济(生产、再生产、就业、分配)、文化(教育、科技、文体等)、社会、婚姻家庭等领域的地位、参与程度和历史作用等方面发展变化的轨迹。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史证的方法,将头绪纷繁的现象和事件条分缕析,若断若续而又相互照应,揭示了风云变幻而又具体生动的百年中国妇运的斑斓画卷。这里再就叙述方式(夹叙夹议、纵横交织、提示小结)和史料收集等写作策略的整合运用,进行提纲挈领的阐述,其他不能一一细表。

史学叙写的理想模式是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翔实描叙和允当平实的立论的统一。该著在对中国百年妇运大势总体把握中尽显阶段特色、不同性质的妇女运动形态、重大历史事件和先驱人物的概括显现,都是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的。该著史料收集之富也是空前的,国家档案、妇联既有档案文献、书刊、史志,还有20世纪80年代开始地方妇联收集的史料,以及写作过程中的口述访谈,特别是近20年国际、国内“接轨”以来的妇运新动态,其材料浩繁,取舍难定,需调动多种手段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该著将文献资料、档案材料、原始记录、口述访谈、统计数据……一一放置于纵横交错的百年妇女运动坐标系的适当位置。从横向维度看,在以往收集整理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史料的基础上,又查阅民国政府档案,整辑出版了两卷本的《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民国政府卷》,足见治史客观允当之一斑。就纵向维度看,恰当的分期以及每章的小结给读者简明的大势把握,而通过对史料的取舍剪裁被安排在每章各节中凸显各阶段的特色:时而彰显妇运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时而突出妇运与政党(不同时段和空间的不同政党)的关系,时而突出阶级较量中的妇女运动走向,读起来看似舒卷自如,实则煞费苦心。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事件与人物关系的处理。无论是在妇运的高潮、发展顺利时期,还是因为外部环境和内部路线方针失误遭受挫折的年代,书中都能彰显出妇女群体和先锋人物的积极贡献和重要作用,知识妇女不管是身居要职还是一般干部,生死关头,坚持正义、为真理献身,如“文革”极左路线猖獗时,先锋妇女陈少敏、张志新、舒赛与错误路线的抗争精神;在平凡岗位上贡献青春热血的众多工农妇女,体现出强烈的主体能动性;在经济困难时期战天斗地,与天灾人祸的不懈抗争……,后50年和平建设时期的妇女与前50年在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中抛头颅洒热血的女英雄们的悲壮英勇、坚韧不拔同样可歌可泣,令人永志不忘!这样的叙写避免了妇运史只是重大事件史与少数精英妇女的贡献史,而是张扬妇女大众的主体能动性、共同推动时代前进的妇女群体运动史精髓。

空间和样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可以从不同政党、不同策略的妇女运动中呈现,如国民革命时期、南京政府、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治下的妇女运动,首次用浩大的篇幅在上卷中呈现叙写;中国大陆之外港、澳、台的妇女运动和妇女状况、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妇运形态,在下卷中一一得到翔实的叙写评述。

在史学语言的使用上,以文字为主,或叙写、或议论;还辅之以图表、画片,既增加了史学语言量化统计的科学性和形象的直观性,也增加了史学著作阅读的亲和性。

三、从实践意义看贡献

(一)对中国妇女运动的现实意义

该著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著史本身就意味着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主体——民族、国家、社群、组织、团体和个人的自觉意识的高扬,清醒认识自己的来龙去脉,何去何从,做到来有根基,往有目标,行有策略,动有组织,有联合、有定位、有计划以逐步达到目标。这部中国百年妇女运动史就是以妇联组织为主体组织的研究团队对中国妇女运动史的清醒意识、系统梳理和全面审视的结果,认识到只有在实现民族解放、阶级解放、民富国强的目标下,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妇女发展等妇女运动目标才能实现。该著竭力凸显的主旨和描摹的妇女运动画卷就是在政党、国家、组织(妇联组织和其他组织)对妇女的动员中,妇女群体积极参与到革命、战争、建设、生产、社会进步的运动,尽管路途崎岖,道路曲折,当猛一回首,竟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特别是妇女界才更加珍视这部妇运史著作的价值。她对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界别、各阶层的妇女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会经过不同传播渠道,使更多的妇女了解这段百年历史。知晓百年妇运经验,正是为了指导今天的行动方向、目标和策略。温故而知新,读史以鉴今,继往而开来;吸取成功的经验,避免失误的弯路,创造未来的辉煌。该著在这方面的意义不容低估,她将激励广大妇女沿着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进,谱写下一个百年更加恢弘的业绩和篇章。

(二)对国际妇女运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用实证史学方法揭示中国特色的妇女运动模式,并不排斥追寻国际妇女运动大势的共同目标。在这一点上,该著将中国妇女运动与国际妇女运动的联系一直置于视野之中与关注之内。该著上、中卷尽管更多体现中国特色的一面,而第下卷则更展示出其与国际妇运的关联性与趋同性。任何国家的妇女运动的发生、发展与走向都是与本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因而形成自己的独特性。正如“前言”所论,“伴随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和发展,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奋斗历程,已经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运动形态,创造了大量宝贵的历史经验,为世界妇女运动积累了一笔丰富厚重的精神财富”。[1](P1)这一中国妇女运动实践特色表现为以“自上而下”、集体主义动员为主的妇运形态,与西方自下而上的早中期女权运动是不同历史语境下的不同的本土妇运形态,同时也是各逞千秋地给妇女带来了解放和福祉。所以不能以西方妇女运动作为唯一标准定义世界各地的妇女运动,更不可能将其经验放之四海,互相学习、了解、理解、尊重是必要的。在国际妇运历史中,互相借鉴、学习也不乏其例,如美国妇女史学者从不隐晦20世纪六七十年代借鉴中国提高阶级意识、运用“诉苦”的方法提升女性主义意识。再以亚洲为例,菲律宾和印度的妇女运动也曾深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受联合国妇女议题以及“后发展”话语的影响。[2]

目前,在国际妇女运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背景下,妇女解放的目标越来越显示出殊途同归之势。在中国也不例外。这在该著下卷第九章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多元的妇女NGO及其活跃的活动内容,与妇联为主导的妇女运动相辅相成,NGO自下而上与妇联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妇女运动已然有分有合,密切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推动着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这更多是与国际接轨、受世界妇女运动趋势的影响所致,也是该著分享国际妇运经验的意义所在。

四、启迪与思考

第一,该著的推出,使笔者很自然联想到妇女运动史与妇女史或性别史的关系。任何国家的妇女运动都是根植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妇女运动史自然是中国妇女/性别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妇女运动在中国发育、成长、发展不过百年,而悠久的中华民族妇女史与这个民族的历史一样长久,那么勾勒一部如《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的《中华妇女/性别通史》该是应有之义。可惜当下在中国并没有从性别角度撰写的中国妇女/性别通史,然而,只有揭示了从社会性别视角的观察、描述、分析、阐释的妇女/性别史,才能够真正认清中华民族在性别制度和性别关系上变化轨迹的深层真相,不再以“受传统文化重男轻女的影响”解释妇女“地位”和“素质”,才能对妇女发展、性别平等、社会公正中的重要议题搞清来龙去脉、何去何往作出科学解释与有效规划。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催生更多的妇女/性别史的著作问世。

第二,关于对“妇女运动”本身的认识。首先,妇女运动应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社会现象和事物,也是需要不断探讨、研究的新动态、新走向,同样需要持续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新经验、提炼新理论、形成新的妇运策略。其次,妇女运动从来都是多种形态、多种维度的:从视野的角度看,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从规模和位置看,有主流、支流、边缘之别;从达到目标的策略看,有自上而下的立法政策和自下而上的自我教育,达到能力素质的提升;从妇女群体差异来说,有民族、地域、城乡、阶层、年龄、性向、健康等差别,不同的群体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一切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妇女运动整体。

第三,从妇女运动目标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最终目标的关系看,21世纪的妇女运动应该将阶段性的目标、策略目标与长远目标联系起来,如性别平等、社会性别主流化都应该与建立平等、发展、和平、公正的目标结合起来并为之奋斗。

[1]顾秀莲主编.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上)[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2]杜芳琴,蔡一平.理论化亚洲妇女的经验,创建亚洲妇女学批判性知识——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亚洲妇女研究”期刊(AJWS)十年研讨会纪实述评[A].杜芳琴等主编.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研究通讯,2005,(13).

猜你喜欢
妇女
韩国妇女:反对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如何提升妇女获得感——陕西妇联持续深化改革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当代妇女的工作
那时的妇女哪有地位啊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