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推进与媒介责任

2013-04-18 09:18刘利群
妇女研究论丛 2013年6期
关键词:妇女媒介发展

刘利群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中国妇女十一大报告将社会性别主流化放在重要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反映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精神已成为妇联组织和全社会的共识,也反映出妇联组织开展工作的思路的重要创新。

一、妇联组织工作思路的重要创新

是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新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第一次将坚持男女平等国策写入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妇女十一大报告再次强调社会性别主流化,将社会性别观点包含在社会决策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包含在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主流中,深入推动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制建设,显示了妇联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坚决贯彻、深入落实。

是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新思路。妇女十一大报告强调社会性别主流化,使性别意识和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策略和行动,发展性别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战略和机制,深入推动从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向事实上的男女平等发展,是在新的阶段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有效机制和新思路。

是充分发挥妇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半边天作用的新路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女性走入了社会中各行各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妇女十一大报告坚持社会性别主流化,注重尊重妇女主体地位,坚持妇女是参与发展的主体,强调不论男女,在不受各种成见、传统角色分工和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能力,将极大地激活女性的创造力,是充分发挥妇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半边天作用的新路径。

是在国际舞台上增强中国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新举措。妇女地位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社会性别主流化是多年来国际社会就促进性别平等达成的共识。中国妇女十一大报告再次重申社会性别主流化,努力提高与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相称的妇女发展、性别平等水平,有力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进行有效对话和沟通,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和妇女进步的了解,因而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的新举措。

总之,中国妇女十一大对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再次强调,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深入贯彻,是在新阶段推进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工作重点与媒介责任

中国妇女十一大报告对社会性别主流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明确提出相应举措,要求突出抓好几方面重点工作,推进实效。

社会性别主流化致力于促进实质平等并通过责任方法和行动方法实现平等。将两性平等观念社会化、全面化,贯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最终达到性别平等、维护公正,推动两性和谐发展。这就突出要求媒介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发挥作用,担当重要使命。媒介要积极创新,承担好宣传责任、抵制责任和配合责任。

重点推进社会性别纳入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传递社会性别规范的基本手段。将社会性别纳入教育培训,是改变男尊女卑、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妇女十一大报告提出,“持续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教育进党校、行政院校和各级干部培训内容,增强领导干部性别平等意识和对公共政策的性别分析能力”。要积极探索性别平等教育内容和形式,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先进性别价值观,发挥出社会性别教育在促进男女两性成长、成才上的重要作用。

媒介作为现代社会中人们日益重要的信息、知识与观念来源,也是教育培训的重要手段。传媒工作者要审视刻板的、传统的性别规范,传递反映性别平等的新型观念,拓宽男性、女性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的视野与思路,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女性观、性别观。

重点推进社会性别纳入法律政策顶层设计与实施。法律政策在社会建构中发挥着制度性、结构性的重大作用,因而也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杠杆。要真正消除男女间的不平等,实现对女性权利的平等保护,在公共政策包括法律的设计与实施中应当具有社会性别视角。中国妇女十一大报告指出:“推动建立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在法律政策顶层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充分体现性别平等。”强调要从社会性别平等这一系统工程的全局出发,对社会性别纳入法律政策的各个要素、各个层面统筹考虑,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制度建设。

媒介作为法律政策议题的讨论平台与沟通桥梁,要深入了解和理解妇女发展实际,学习、掌握有关女性/性别公共政策,积极进行议程设置,坚持立场,取好角度,把握尺度,发挥良好作用。媒体作为社会大众表达观点的渠道,对有关性别议题上的多元声音,要兼收并蓄,平衡呈现。同时,又要以性别平等的立场评价各种观点,答疑释惑,积极增进社会共识,推动社会性别纳入法律政策的设计和实施。

重点推进社会性别纳入先进性别文化建设。文化集中表达和传递关于男女两性的价值与观念,固化和延续社会性别规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以及人们对女性价值的认识和对女性能力的评价,从而深刻影响着着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的进程。中国妇女十一大报告指出,“推动建设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要将先进性别文化的理念和内容融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必须扭转和消除性别偏见,使男女平等成为人们普遍遵循和认同的主流价值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加积极健康、平等和谐的因素,不断丰富和发展。

媒介要积极创造表现性别平等和谐的各种文化形式,传播体现性别平等和谐的语言和知识,倡导性别平等理念,倡扬男女平等的社会风尚。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要重视传播性别平等理念,提倡男女两性的人格和尊严受到同等对待,提倡男女两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平等相待。媒介还要监督和抵制歧视妇女的各种文化现象,对贬损妇女形象、侵害妇女人权、人格和尊严不能视而不见,要发挥大众传媒在先进性别文化普及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推进社会性别纳入理论与实践研究。社会性别问题实质是社会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要积极运用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努力进行理论创新,积极回应现实问题。要通过重点课题研究、教材建设、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妇女/性别研究有关学科建设,建构体现性别平等精神的知识体系,培养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专业人才,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

媒介要搭建好平台,积极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相关理论的研究,加速将研究本身和科研成果转化为需要,同时,各媒体、各新闻从业人员也要让实践充分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妇女媒介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当代妇女的工作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