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信众,周海军,沈 彬,周 君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市中医院,浙江 嘉兴,314001)
自1991年Philip 完成首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后,此术式在临床逐渐得到推广应用[1],术前评估、正确取石、及早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是安全开展LCBDE 的重要保证。现将我院178 例LCBDE 的手术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05年6月至2012年1月我院共行178例LCBDE,其中男63 例,女115 例;17~80 岁,平均(46.1 ±15.6)岁。有腹痛史137 例、黄疸史58 例。术前均行B 超、CT 检查,79 例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黄疸患者均行MRCP。合并胆囊结石153 例,左、右肝管结石12 例,胆总管中上段结石88 例,下段结石90 例,有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史10 例。合并高血压39 例、糖尿病26例。
1.2 病例选择 术前经B 超、CT 或MRCP 检查明确为原发性、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排除合并重症胆管炎及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
1.3 手术方法 均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患者取平卧位,建立CO2气腹,常规四孔法施术。游离胆囊至胆总管,距十二指肠上缘5 mm 处向上切开胆总管前壁1~1.5 cm,纤维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切口周围结石用分离钳直接夹出;肝总管及距胆总管切口较远结石,可于胆道镜下用取石篮取出;末端结石,取石钳可经剑突下切口入腹,进胆总管切口后微张钳口,夹出结石。取石困难时中转开腹,胆总管留置T 管,小网膜孔放置引流管。上述主要为2007年3月前所用术式。2007年3月以后使用奥林巴斯电子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切口周围结石通过钛夹钳挤压取出,胆道镜下网篮取石为主要手段,术中造影判断无胆道损伤、结石残留,胆道通畅时,用5-0 普罗林线连续缝合。胆总管末端大于2 cm 的结石,可用钬激光对准结石中心碎石后取出;黄疸较重(胆红素>165 μmol/L)、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者,可先行内镜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分期行LCBDE即时缝合。术中造影发现胆总管末端损伤、残留结石中转开腹处理,用5-0 普罗林线横向缝合瘘口,留置T 管;均放置引流管。
LCBDE 术中一期吻合123 例(69.1%),其中先行ENBD 后行LCBDE 即时缝合3 例;主动留置T 管42 例(23.6%);被动留置T 管13 例(7.3%),其中胆道损伤7 例(3.9%),中转开腹修复,结石嵌顿取石困难6 例(3.4%),中转开腹取石。术后发生胆漏5 例(2.8%),引流3~7 d,平均(5.3 ±1.5)d 愈合;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60 个月,平均(36.0±18.6)个月,均无胆管狭窄、慢性胰腺炎发生,5 例结石复发,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3.1 取石方式的选择 腹腔镜胆总管取石术较开腹手术困难,胡三元教授[2]常用的取石方式为:(1)弯分离钳经胆总管前壁切口伸入胆总管,钳夹取出结石;(2)胆道镜下用取石网篮取石;(3)开腹使用取石钳取石;(4)肝内、外胆管难取性结石采用液电碎石术。我们根据结石位置、胆总管内径、是否嵌顿采用多种取石方式:(1)胆总管第1、2 段结石,肝总管结石处管内径≥1.5 cm 时,可选择腹腔镜直视下取石。胆总管切口周围结石用钛夹钳挤压出胆总管或用分离钳直接夹出;肝总管结石管径≥1. 5 cm时,用直角钳抬起胆总管切口前壁,腹腔镜下即可显示结石,用分离钳直视下取石。(2)胆总管第三段、肝总管结石(管径<1.5 cm)、左右肝管结石伴扩张(≥1.0 cm)时,可选择胆道镜网篮取石。(3)胆总管第4 段(无黄疸)结石,采用联合取石术。先用胆道镜网篮取石,术前MRCP 提示无嵌顿,术中发现嵌顿时,可用导丝搅动、松弛结石后用网篮取出,结石较大网篮难以通过时,可钬激光碎石后用网篮取出,结合导尿管冲洗。(4)胆总管末端嵌顿结石,术前无黄疸,结石直径≥2.0 cm 时,钬激光碎石后用网篮取石;结石<2.0 cm 时,可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LC;对于黄疸较重(胆红素>165 μmol/L)、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者可先行鼻胆管引流,分期行LCBDE;中转开腹取石。我们体会,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判断结石位置,术中尽量使用电子胆道镜网篮取石,直视下直接钳夹,胆总管末段嵌顿结石正确使用钬激光碎石,避免盲目、暴力取石。黄疸严重的患者,可行三镜联合治疗。
3.2 胆总管切口处理方式的选择 胆总管切口是否留置T 管在传统开腹手术即存有争议[3],微创手术中也面临同样问题,如果LCBDE 术后留置T 管时间过长就失去了微创的意义。一期缝合胆总管术后担心胆漏及胆管狭窄,术中应根据结石位置、数量,取石方式、效果,胆管是否通畅,以及术者取石、缝合技术熟练程度综合考虑。LCBDE 一期缝合术保持了胆管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优点有:(1)避免了留置T 管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如逆行感染、T 管滑脱、腹壁带管痛苦、住院时间延长等;(2)保证胆汁正常生理流向,避免体液、电解质、消化酶的丢失,利于胃肠功能恢复;(3)术中缝合较留置T 管更容易,时间更短[4]。LCBDE 一期缝合的手术指征为:(1)术前无明显黄疸等胆道表现;(2)术前B 超、MRCP提示无胆管狭窄,无肝内广泛多发结石,且排除恶性肿瘤;(3)胆总管直径≥1.0 cm 以上;(4)结合术前MRCP、术中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所示的结石部位与数量,确认结石取净,胆总管下端通畅;(5)胆总管内胆汁清亮、内壁光滑无明显水肿或狭窄;(6)术前各种影像学检查排除胰腺炎、胰头水肿[5];(7)术前已行ENBD 引流并留置导管;(8)一期缝合后即行胆道造影,提示无胆道损伤、结石残留。
T 管引流作为胆总管切开术后的传统常规处理方式,主要目的是针对取石后胆道水肿、胆道损伤修复后胆道减压,防止胆漏、胆管炎及胆管狭窄;有残留结石时留置粗径T 管引流,可便于术后胆管镜治疗[6]。患者全身情况不耐受长时间手术时,可考虑先放置T 管,待炎症消退后部分嵌顿结石可浮入胆总管内,此时可用胆道镜经T 管窦道取石[7]。术中造影有助于发现胆道损伤,即时修复胆道,留置T管可避免术后胆漏、腹腔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本组主动留置T 管42 例;被动留置T 管13 例,其中7 例术中造影发现胆道损伤,经修复后留置T 管,这些病例多发生于我院开展此手术初期。我们认为,必须严格遵守一期缝合的手术适应证,使用普罗林线连续缝合,LCBDE 开展早期留置T 管更为安全。
3.3 胆总管末段损伤的判断与处理 胆总管末端是胆总管穿过十二指肠内后侧壁的一段胆管,此段是胆管由粗变细、管壁由薄变厚的移行处,很容易使结石嵌顿。结石与胆管壁间无空隙,取石篮、取石钳无法沿胆管壁伸入结石远端并张开。此外,胆总管第3、4 段交界处呈钝角,由于角度关系,胆道探查与取石器械不容易到达胆总管末端。盲目暴力操作与反复取石容易引起损伤、出血。开展初期本组5 例使用取石钳取胆总管末段结石时咬穿胆总管末端,1例取石篮反复取石导致穿孔,1 例钬激光误穿胆管壁。我们认为,胆总管末段损伤的原因主要有:(1)术前认识不足,适应证掌握不准确;(2)术中取石不当,盲目钳夹取石及钬激光偏离结石中心;(3)LCBDE 开展初期。LCBDE 应强调术前或术中胆道影像学检查,对胆管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心中有数;取出结石的大小、数量、完整性应与术前影像检查相符,确保取净结石[8]。胆总管末端位于腹膜后,LCBDE 一期吻合术多未打开后腹膜,瘘口只通向后腹膜间隙,漏出物不直接漏到腹腔,腹痛、腹肌紧张、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不明显;术后引流液不多,不能反映胆、胰、肠漏的实际情况[9],因此术中甚至术后早期极易漏诊。如术中漏诊,可导致术后间隙大片组织坏死、严重腹腔感染及全身脓毒血症,死亡率极高,文献报道在20%以上[10]。胆道损伤如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可取得较好疗效,从而避免严重后果。本组7 例术中通过造影及时发现,立即中转开腹,做Kocher 切口,通过注水找到破口,用5-0 普罗林线横向缝补破口,留置T 管与腹腔引流管,术后无胆漏、腹膜炎、胰腺炎发生。因此术中提高警惕,及时处理可避免再次更严重的损伤。
总之,从思想上加强腹腔镜手术操作的风险意识,杜绝盲目及粗暴操作导致的损伤,从技术上强化腹腔镜技能训练,是预防腹腔镜手术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条件,而正确把握中转手术时机,则是确保手术成功、减少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手段[11]。我们认为,腹腔镜胆总管取石术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微创、有效的手段,开展初期放置T 管优于一期缝合。术前评估不准确、术中暴力取石、开展初期是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术前正确判断,合理选择取石方式,术中及时发现胆道损伤并立即处理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1]戴晓江,印慨,陈丹磊,等.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91 例[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8,13(2):139-140.
[2]胡三元.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腹腔镜处理[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8,15(10):711-713.
[3]蔡福珍,王坚,周玉坤,等.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探查一期缝合695 例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4,16(2):110-111.
[4]吕少诚,史宪杰,王宏光,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的临床分析[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3(4):313-316.
[5]牟一平,牟永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J].肝胆外科杂志,2009,17(3):168-169.
[6]陈安平,赵聪,索运生,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832 例报告[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08,2(3):263-267.
[7]王坚,张唏文,王昊陆.胆总管末端嵌顿性结石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5):334-336.
[8]田刚,陈安平,尹思能,等.1273 例腹腔镜胆管探查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6):615-618,621.
[9]施维锦.胆胰结合部医源性损伤[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5):363-365.
[10]黎介寿,顾军,任建安.术后胆总管下端十二指肠瘘防治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1):39-40.
[11]郑民华.我国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现状和防治对策[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9):67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