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军,胡建宏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2.陕西省家畜改良站,陕西 泾阳713702)
畜牧业是陕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虽然政府出台政策扶持畜牧业,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畜牧生产发展方式,成为陕西畜牧产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但是,陕西畜牧产业仍然存在规模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服务体系和支撑能力较弱、畜产品质量安全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从而制约了畜牧产业“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促增收”作用的发挥[1]。为此,本文结合2012年5月至6月省畜牧兽医局组织的对陕西畜牧产业进行的调查结果,通过分析陕西畜牧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推进陕西畜牧产业走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三强一富一美”的富裕陕西[2]。
根据2012年5月陕西省畜牧兽医局组织的对全省100个县区的100个养殖场、养殖户、养殖村、县区乡畜牧兽医站、畜牧专业合作社、村级动物防疫员等600个服务对象的调查,以及3122个调查问卷和获取的18600个数据的分析,目前陕西省畜牧产业的现状是正处在由传统养殖向现代规模养殖快速转型时期[3]。
规模养殖稳步推进,投资额度逐步增加[4]。在调研的70个养殖场中,2008年以前建设的42个养殖场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15个,占35.7%;2009年以后建设的28个养殖场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13个,占46.4%。二是工商业者投资比例递增加快。2009年建设的10个养殖场中,工商业者投资占30%;2010年建设的8个养殖场中,工商业者投资占50%;2011年建设的10个养殖场中;工商业者投资占60%。三是设施化程度提高。在70个调查对象中,使用先进设施的猪场占85%,鸡场占90%,均比2008年有较大幅度提高。
1.2.1 分布由面上向片上集中 在100个调查村中,现有养殖户5886户,较2008年减少18%,而适度规模养殖户(生猪50头以上,或存栏奶牛10头以上、鸡1000只以上、羊50只以上的养殖户)较2008年增加了73%。
1.2.2 产业由副业向主业过渡 100个养殖户中,76%以养殖业为主业;所调查的100个村,2011年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40.6%,较2010年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6%。
1.2.3 三是饲养场地由庭院向村外迁移 在100个调查户中,14户在村外养殖,打破了传统庭院式养殖,且21户希望迁至村外扩大规模。而在2008年以前,基本都在农户庭院养殖[5]。
1.3.1 建厂规模提升加快 2009年之后新建厂生产规模6万吨者占28.57%,而2008年之前仅占13.85%。
1.3.2 自有资金投资建厂和民营性质占主导地位问卷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占96.51%,89.53%的企业建厂资金以自有资金为主,与2000年前相比均有很大提高。
1.3.3 营销策略转变,服务内容拓展 74.42%的企业将产品直销进场进户,“企场对接”这种节省中间环节费用的营销模式正在快速推广。82%的饲料、兽药厂对用户进行培训,技术服务更加细致全面,与2000年前相比提高了一倍多。四是法规政策学习到位,质量意识普遍增强。94.19%的企业对新的行业管理条例有所了解,居全国同行前列[6]。
95个养殖合作社调查对象中,22个2007年前组建,占总规模的23.2%,73个2008年以后新组建,占总规模的76.8%,增长了75.8%;同时覆盖猪、牛、羊、鸡等各个畜种。兴办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多样,涉及规模养殖大场、大户、村干部、中介组织、返乡农工、当地能人等各个群体。95个调查对象中,85%以上的合作社能够向社员提供养殖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服务,57%以上的合作社能够向社员提供生产资料采购和向政府反馈意见的服务。95个合作社全部履行工商登记手续,组织机构健全,且96%的合作社有固定办公场所,79%的合作社有专人负责,67%的合作社固定资产在100万元以上,87%以上的合作社对运营前景持乐观态度。与其它农业专业合作社相比,管理比较规范,服务和效益良好[7]。
100个调查对象反映,88.6%的县和93.3%的乡镇完成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基本形成兽医卫生监督管理、动物疾病预防控制、畜牧技术推广三套服务体系,是近年来我省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最为完善的时期。调研的100个畜牧兽医单位均为事业性质,人员工资大部分为财政预算。52.9%的县级兽医机构和53.3%的乡镇站认为目前条件可以满足工作需要。98.5%的规模养殖场接受过县级畜牧兽医部门的培训和指导,比2005年培训覆盖面和力度有较大提高[8]。通过分析600份调查问卷,均对各级畜牧兽医工作体系评价满意,为近年来获得的最好评价。
调查对象中,78%的养殖场、48%的适度规模养殖户、37%的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均享受过中省财政项目扶持,比2003年前成倍增长。调查对象涉及5个万头生猪示范村、2个千头奶牛示范场、3个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场,经过横向比较,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1%,较其他村高出10%以上;年人均畜牧业总收入2158元,比其他村高出37%。10个项目实施所在村,8个已经发展成为生猪、奶牛专业村,9个村均成立有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与没有政策扶持的村相比变化十分明显。
在所调查的70个规模养殖场中,基本达到“六化”标准(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只有2个,比例极低,标准化程度与欧盟、美国等相比差距非常大。
调查的86家饲料生产企业,80%以上年生产规模不足5×104t;26个兽药生产企业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仅占23%,与兄弟省区同类企业相比差距较大。调查的26家兽药生产企业中,18家都是将买来的原料进行简单混合或灭菌分装,产品技术含量低;15家饲料生产企业中12家为引进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在产品研发方面,26个企业中只有5个设立了专门的研发部,仅占19.2%。
30个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中,73%的单位工作条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村级防疫员工资待遇差、学历低、年龄大[10]。74.4%的防疫员年工资待遇不足1 200元;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2%;40岁以下的仅占23.4%。70个县站人员编制平均为18.5人,73%的单位反映由于编制太少不能满工作需要,59%的单位近五年没有招录本专业大中专毕业生。56%的县区和40%的乡镇本专业技术人员在70%以下,17%的县区和50%的乡镇46岁以上职工的比例超过50%。在100个调查对象中,69%的县站和60%的乡镇工作经费紧张,难以保障工作正常开展。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劳动保护缺失。全省只有安塞和吴起等个别县为防疫员办理了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商业险种。
在农村缺乏青壮年、有文化的劳动力现象突出[11]。100个调查村中,劳动力年龄在45~60岁的占65%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不足18%,直接影响畜牧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推广;规模场缺乏既懂专业又懂经营的场长、经理型人才。在调查的70个规模养殖场中,48.5%是外行老板;技术推广缺乏现代畜牧业发展服务型人才。30个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熟悉圈舍设计及设备配置的技术人员不足8%,会解读DHI报告的仅8人,掌握TMR技术的仅4人;技术支撑缺乏实验室检测、检验人才。20个县级动物疫控中心,能够满足兽医实验室正常工作开展需要的只有11个县,现有人才资源与高速发展的畜牧业不协调。
投资大、风险大、污染大,贷款难、用地难、保险难,“三大三难”问题成为当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户均自有资金5~8万元,但1个年出栏200头的养猪农户需要投资18万元左右;建设1个“石羊模式”(石羊肉鸡模式就是以石羊集团为龙头,采取“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由集团与养殖户签订长期饲养合同,指导建设标准化肉鸡饲养圈舍,统一供雏、供料、供药、防疫、回收肉鸡)、存栏5 000只肉鸡的圈舍需要投资15万元左右,超出了普通农户的投资能力;68%的调查对象反映疫病风险大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51%的调查对象反映市场风险大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等,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63份调查问卷反映贷款难是制约畜牧业扩大生产的最大障碍,70个规模场仅12家取得银行信贷。58份调查问卷反映用地难制约着畜牧业规模化的快速扩张。对高风险的养殖业缺乏完善的保险体系,例如母猪1 000元保险政策与每头母猪3 000元以上的成本价悬殊较大,不能有效保护农民的利益,畜牧业保险体系不健全。
3.1.1 坚持种养结合,合理规划布局 以发展生态、循环、有机畜牧业为方向,深化果畜结合、菜畜结合、粮畜结合,实现果畜、菜畜良性互动、生态循环浑然一体。
3.1.2 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 认真总结生猪养殖万头村、奶牛养殖千头场、陕北白绒山羊标准化示范县等“十大模式”推广取得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
3.1.3 加大标准化示范创建投入 通过出台积极的扶持奖励政策,引导老场加快标准化改造、新建场按标准化建设。
充分借鉴欧盟先进经验,出台养殖业生态直补政策,先以人口密集地区、规模化大场、污染严重的畜种为重点,先行启动、分步实施。配套制定养殖业污染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明确限期改造整顿办法,严格处罚标准。扶持推广有机肥加工等技术,鼓励资源循环再利用。持续实施万吨有机肥加工厂建设项目,主推有机肥生产加工和污水三级沉淀技术,鼓励粪污资源化利用。
鼓励企业采取重组、产业联盟等形式进行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企业丰富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强抗风险和持续发展能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推行“厂场对接”销售模式,降低中间环节费用。引导企业推行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企业检验监测条件建设,严格执行原料进厂把关、产品出厂检验等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对基础设施条件、防疫条件、粪污处理条件、技术条件不合格,不在政府规划范围内的养殖场和养殖大户,一律禁止进入养殖行业。通过科学选址规划布局、加强防疫设施建设、严格隔离消毒措施、采用健康养殖技术、推行程序化免疫等,促使规模场达到安全生产。严格投入品和饲养过程监管,扩大饲料、兽药及畜产品的抽检范围,加大抽检力度。对申报无公害、有机、绿色畜产品的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强化对通过认证的企业日常监管。
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养殖业生产、加工、流通的贷款,扶持发展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支持采取联户担保、专业合作社担保等方式,为养殖场户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投保自愿”的原则,探索建立适合国情的畜禽养殖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实施价格波动反周期调节,建立覆盖肉、蛋、奶等各类产品的畜禽养殖生产调控预案。
建立稳定的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安塞和吴起做法,将畜牧兽医工作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纳入国家财政。完善畜牧业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建立由专家、生产者、业务部门等组成的监测结果分析例会制度,定期分析、适时预报。建立长效人才培养和从业准入制度。大专院校应加快课程更新,人才培养与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
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等形式带动农户发展畜禽养殖。支持养殖场户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为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加工、运输、销售、生产资料供应、技术培训与推广等提供优惠政策。支持有条件的畜禽养殖场户自创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并完善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
[1] 陕西省畜牧兽医局.陕西省“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R/OL].[2013-06-10].http://www.snav.cn/sites/snav.
[2] 陕西省十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J].党建工作,2012,290(6):8-9.
[3] 杨黎旭,张晓平,刘万军,等.省级畜牧兽医单位百人下百县调研报告[J].陕西农业,2012,113(9):8-12.
[4] 王鹏飞,安 宁,肖普辉.全省规模养殖场专题调研报告[J].陕西农业,2012,113(9):12-13.
[5] 鲁 毅.全省规模养殖户专题调研报告[J].陕西农业,2012,113(9):25-26.
[6] 王普阳,鲁 毅.全省饲料企业专题调研报告[J].陕西农业,2012,113(9):16.
[7] 王普阳.全省养殖专业合作社专题调研报告[J].陕西农业,2012,113(9):19-20.
[8] 谢印乾,赵合平,潘康锁.全省畜牧兽医体系建设专题调研报告[J].陕西农业,2012,113(9):28.
[9] 潘康锁.全省兽药企业专题调研报告[J].陕西农业,2012,113(9):18.
[10] 张晓平,雷江红,赵永攀.全省村级动物防疫员专题调研报告[J].陕西农业,2012,113(9):31.
[11] 肖普辉.从百村调研看我省农村畜牧业发展[J].陕西农业,2012,113(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