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晖,谭 劼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以非正常方式占有经济社会其他成员资源的行为即经济侵权行为,其基本特征是无论是否以其本身的生产要素为基础,都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基本游戏规则,而损害和侵犯其他经济体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市场产权保护与产权侵夺围绕产权所属强化与弱化交织的历史。当然,这种强化与弱化在历史进程中都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受制于不同的社会制度的经济规律。然而,这些商品经济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都有其特殊的商品货币关系,围绕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以相异形式表现出来①。
通常来说,一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包括储蓄或者说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制度供给等。多种经济理论显示了一国储蓄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了获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对于一个封闭的经济体而言,当然在于自身的积累。对于一个开放的经济体而言,如何从国外撮取财富,或者说他国的储蓄,迅速完成自身的资本积累,则是一个大国或强国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要攫取他国所积累的财富,则需要树立霸权与强权。历史上,从霸权与强权的演进规律来看,他们的发展,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与其对外资源控制与权力扩张紧密相关。而对外扩张的手段,则历经了从军事占领、市场占领到金融控制的演进过程,并形成了强权者自身的逻辑。
这种演进过程与一国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特定历史条件相适应,因此这一过程的内在逻辑可以说是对资源控制与权力扩张的经济诠释。作为最初资本积累方式的军事占领产生于国内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与国内市场供给有限的矛盾,所以其动力在于获取资源和发展空间,其核心就是获取财富。然而二战后,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民族独立意识已成为世界民族的主体意识。要想通过武力去征服一个国家,几乎成为不可能。于是,经济手段即市场占领继而成为资源控制与权力扩张的另一形式。但通过商品市场去占领一国市场,其路径比较缓慢,要最终达到目标,有较大的困难。而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在世界金融一体化之下,金融的地位与重要性日益显现。在这一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超级国家开始考虑新的获取超额利润的途径,于是金融控制的趋势日益明显。
15世纪到17世纪盛行重商主义。在重商主义者看来金银货币等同于社会财富,一国财富的增加应来源于商业,而国内商业不影响一国财富的增减,对外贸易的出超才增加一国金银货币,从而增加一国财富。重商主义者鼓吹经济民族主义,强调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zero-sum game),非赢即输。所以国际贸易是不可能自愿进行的,而需要用枪炮和军舰去打开它国国门,占据更多的殖民地,通过宗主国与殖民地的不对等贸易来增加宗主国的财富。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一些经济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以军事占领为手段的海外殖民扩张②。
大英帝国的形成便是300多年来贸易、移民与武力征服的结果,期间也有和平的商业外交活动和帝国的萎缩。英格兰的美洲帝国通过战争与殖民逐步扩大;七年战争中英格兰击溃了法国,使得英国获得了北美更大地区的控制权。随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成为英国移民者的另一目的地。国与国之间对财富的争夺,是英国第一次海外殖民扩张的始动力。但是随后,重商主义逐渐要让位于亚当·斯密等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北美殖民地独立这一事件证明,对于英国而言即使是在不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情况下贸易依然能够带来经济繁荣。基于同样原因英国又愿意授予像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白人殖民地自治地位。可见,随着殖民地民族独立意识的不断强化,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自由化趋势的驱动,使得以军事占领为手段的资本积累方式不再适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廖进中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市场领土论”的观点,这可以作为市场占领策略的动因。其基本思想是:在当代条件下,领土的地域概念正逐渐向经济范畴的市场概念转化,市场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未来的世界竞争将主要不是通过军事手段对地域领土的瓜分,而是用经济上的市场开拓来使各国领土获得经济意义上的延伸或拓展。市场领土论的核心是,领土的地域概念逐渐向市场概念转化。其基本思路是以政治保障为前提,经济发展为基础,跨国公司为主体,经济援助与军事援助为重要手段来拓展海外经济市场③。
西方微观主流比较优势理论可作为市场占领策略的可行性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了比较优势原理:或指所有权优势(垄断优势理论),或指内部化优势(内部化理论),或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种优势的综合(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或把比较优势原理运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研究。但他们都是建立在比较优势这一基本原理之上,都暗含着“本国企业具备某一或某几种相对于其他国家企业更加有利的比较优势时,才会考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一基本命题,都主张具备比较优势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充分条件。这些条件显然是强权或霸权资本主义国家所具备的,所以比较优势理论成为市场拓展策略的理论支持④。
市场占领策略的典型案例是日本企业占领美国市场。其采取的策略包括市场进入战略,即引入低成本、新技术、高质量的产品,并通过超大规模的生产能力,有效地控制采购成本降低价格。然后迅速地建立与维护销售渠道。同时强调市场渗透战略,包括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随着产品市场统治地位的确立,日本企业逐渐转向市场维护和进入并重。不只是保护已有的产品市场地位,还把战场转向新的产品市场。通过发展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并提供优惠的政策,有效地推动了日本企业在美国的扩张⑤。但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占领策略也显现出其局限性:经济周期之长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对于新市场的进入成本难以消化;进入新市场后营运的本土化难度较大;对于新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这些条件的制约下,需要寻求新的对外资源控制与权力扩张策略。
美国经济学家p·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次提出了“霸权稳定论”,他认为必须存在某种“稳定器”机制保证世界经济维持稳定,即“某个国家(霸权国)要能负责为亏本商品提供市场,让资本稳定地(不是逆循环地)流动,而且当货币制度呆滞不灵陷入困境时,它能为提供清偿能力建立某种再贴现的机制”⑥。在汇率浮动和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霸权国“还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管理汇率结构,并对各国对内货币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该理论也说明了这样一种逻辑:当自由贸易和自由主义让位于经济民族主义或者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决策行为时,假如缺乏霸权国主导构建和管理国际经济社会体系,全球经济就很可能会陷入混乱或不稳定状态。所以金融霸权的存在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包括制定国际经济竞争规则和政策协调、执行国际经济竞争规则、稳定世界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控制危机。
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获突破性发展,无论是从金融资本容量还是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来看,金融的重要地位日益明显,金融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超级国家开始考虑使用金融手段获取超额利润以及巩固霸权地位。由此金融控制的扩张策略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美国通过美元霸权、华尔街控制下的投机资本国际流动、复杂多样的金融衍生工具,辅之以国家的政治霸权和高科技创新力量⑦,确立了其在全球的金融霸权地位;2008年发迹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虽然极大地破坏了其金融实力,但是我们依然能看到金融霸权国的重要影响和控制力,由欧洲危机引发的对欧元的不信任感、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导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减速和资本市场低迷等现象似乎表明,美国的金融系统依然是最完善的,美国的霸权地位依然是不可动摇的。本文认为,美国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实现其金融霸权以及对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剥削:
(1)美元霸权
所谓美元霸权是指在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可以利用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权地位实现对其他国家财富的掠夺。虽然欧元对美元的霸权地位产生了一定冲击,但当前美元依旧是无可争议的国际货币,数据显示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1%、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结算的83%。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特权地位带给美国的利益是巨大而难以估量的:首先,美国通过印刷钞票获得巨额铸币税,但美元的泛滥却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消化,减轻了国内的通胀压力,实际上是使用“绿纸”占有了大量境外持币者的资源。其次,美元霸权使得美国可以分享高经济增长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美国国债是许多国家外汇储备中的最重要资产,由于其国债市场从来不缺乏购买对象,且债券收益水平低,美国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却不对等地承担很低的融资成本,甚至通过美元贬值方式实现减轻外债负担的目的。然后,在出现类似2008年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时,美国可以通过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国内需求与出口,从而使得经济尽快复苏,而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例如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由此导致的输入型通胀问题则转嫁给了其他国家。
(2)投机资本流动
经济自由主义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跨国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均呈现爆发式增长。投机资本的唯一目的是追逐超额利润,在发达国家收益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为国际投资资本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近年来大量国际资本涌入新兴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但短期资本尤其是投机资本的快进快出也同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剥削。目前,美国有1万多只共同基金拥有近4万亿美元资产,3 000只对冲基金拥有4 000亿美元资产。这些资金时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资或狙击对象。在现行的国际金融市场“游戏规则”下,国际炒家几乎总处于赢家地位,而众多受到投机资本“关注”的国家均出现了严重的金融或经济危机。
在投机资本盛行的年代,美国的国家债务在全球排名居首,似乎容易成为投机资本看空的对象,但美国似乎很少因此感到担忧,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式债务危机和2011年的欧洲债务危机大概永远也不会发生在美国身上。相反,实施金融自由化改革后,美国利用其独特的金融霸权地位,高效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资金运作,实现了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资本输入和高回报的资本输出,使得美国获取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大部分利益。
(3)控制国际组织
在经贸金融领域全球最重要的三个国际组织分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美国通过影响甚至控制这些组织进一步实现了其金融霸权并隐性地对一些国家进行剥削和打击。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例,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稳定国际汇价、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并透过提供短期贷款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暂时不平衡问题。各国在该组织的投票权非常分散,美国仅仅拥有18.5%的投票权,看似体现了公平公正。但是实际上,美国往往能获得其政治同盟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欧盟各国的支持,从而引导投票方向。此外,美国更多通过一系列幕后活动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施加影响,以国家货币基金组织的名义实施自己的战略⑧。
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类似于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外围结构⑨。其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以金融霸权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处于外围的是金融体系脆弱的新型市场国家,虽然金融霸权在中心区域内部存在持续争夺(前期欧元区的持续扩大挑战美元,当下欧债债务危机则突显美元的稳定性),中心—外围机构这一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仍然不会改变。中心国与外围国存在着主导与依附的关系,这决定了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不平等地位,也决定了两者间在金融货币层面注定存在某种程度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由此可见,从军事占领、市场占领到金融控制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源控制与权力扩张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但其表现方式的差异性并不能掩盖其本质上的同质性,即对弱国的经济剥削与掠夺的霸权性。作为经济欠发达国,有必要把握这一深刻本质下的内在逻辑,进而找到其发展规律,拿出更好的应对措施,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中国作为正在高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国家,需要外部需求以及技术的支持实现国力的强盛,不能因为存在金融控制而减少甚至割裂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联系⑩。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西方特别是美国模式并非效仿的榜样,否则未享其利,先蒙其害。要避免发达国家金融霸权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剥削,核心在于堵塞剥削渠道,即在本国经济尚不能有效抵御外部冲击时,进行适度的资本管制,有策略地逐渐稳步开放本国市场。另外,新兴市场国家应该加强沟通和联系,在国际组织中争取更大的发言权,为本国进而新兴市场国家的整体利益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11]。
注 释:
①C P Kindleberger: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pp.203-205.
②杨兆余:《重商主义时期的经济侵权——浅析商业资本掠夺》,《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③葛莉:《浅议“市场领土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④江涌:《论美国的新金融霸权与经济繁荣》,《经济评论》2002第3期。
⑤苏丽萍:《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的实适用性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7期。
⑥杨成:《G20机制与美国金融霸权的策略性调整》,《国际融资》2010年第8期。
⑦田素华:《美国FDI进入中国的基本特征与决定因素》,《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⑧杜平:《世界金融海啸与美国金融霸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⑨杨俊龙、郑基超:《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物价影响的实证分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⑩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年中国金融政策执行效果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1]贺永慧:《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