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必然

2013-04-12 20:32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周 霞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每一次与时俱进,都是在重大历史关头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践问题而形成的。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也非自然而然地产生,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顺应时代的呼唤,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需要形成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是时代的变化,二是实践的发展。顺应时代,应运而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而持久生命力的原因之所在”①。

一、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反映实践,为实践服务,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作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其民族化的形式,还要被各国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实现其大众化的目的。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充分发挥出强大的物质力量,更好地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思想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但它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它适合全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以中国为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起着决定作用。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和矛盾的变化,使“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两大历史任务。然而,无论是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或是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完成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都进行了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斗争,但最终都失败了,中国革命呼唤新的政党来领导,需要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因此,毛泽东指出:“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落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把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学说变为活生生的现实,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中国人民群众改造旧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然而,“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②在当前,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就必须使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普及马克思主义,从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之一,它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从实践开始,而不能脱离各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人民的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直接对各国人民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要求作出积极的反映,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才能使本本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在现实社会中起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从各国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活动出发,按照各国具体实际来设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目标和内容,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能够满足近代中国人民求得民族生存、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就在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实际为出发点,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思想武器,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大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指导人民大众,使其发挥出强大的物质力量。

再次,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从来不是关起门来在书斋里做学问,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党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不在于这个理论“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③。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来自欧洲,是在西方思想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科学理论,要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广泛地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它的作用,就必须把它与中国的民族形式、民族语言、民族风格相结合,才能使它掌握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确保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胜利。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要善于寻找和发现促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生长点,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如一地掌握人民群众,使马克思主义永远充满动力、永葆生机活力。

二、大众化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播,是因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选择和革命的需要。

第一,近代中国的状况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必然。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捍卫民族的生存权利,与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从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到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从康有为领导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期间,无数仁人志士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前仆后继,顽强斗争,彰显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反侵略、反压迫的坚强意志。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把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归结为三种社会运动形式,即“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可是,由于没有先进理论作指导,虽然这些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制定了宏图大略,却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仍然统治着中国社会,“国家破坏到了极点,社会黑暗到了极点,人民痛苦到了极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仍然没有改变。”④近代中国社会的这种现状,需要寻找适应国情的真理,决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必须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因为:中国需要民族化、大众化的先进思想武器,去指导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第二,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所在。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这个胜利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告: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于是,在仿徨和苦闷中徘徊的中国先进分子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既然其他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我们为什么不走俄国的道路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武器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呢?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之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觉醒,并从学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转为学习苏维埃俄国,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到中国来。然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和较量之中,彰显出马克思主义高度的科学性、鲜明的阶级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斗争和较量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认识了马克思主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神州大地响起了广泛的回声。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崭新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那些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纷纷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强大理论武器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的了。1921年7月,一个全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了。从此以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由此,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便成了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所在。

第三,指导广大人民群众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所在。要马克思主义在神州大地上充分地发挥作用,必须指导千百万人民群众,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进程。中国化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发挥强大物质力量的基础,大众化则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发挥强大物质力量的要求。在近代中国,人民群众主要包括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无产阶级和以贫农为主体的半无产阶级。由于近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落后,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低,中国先进分子便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19世纪20年代,各地共产主义组织相继成立,他们创办工人报刊,编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还创办文化书社,编印专供工人阅读的简易读本,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还深入到厂矿中创办工人夜校,对工人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工人的阶级觉悟。1920年秋,毛泽东亲自到长沙和安源路矿对工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毛泽东、澎湃等共产党人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量农民运动干部。正是在早期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掌握了广大工农群众。马克思主义逐渐走出了本本,走向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中,成为了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最终转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

三、大众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的物质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扎根。然而,巩固新生政权、开展社会建设、推进社会有序发展等工作,不仅需要我们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还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引导。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人民群众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体系,成为新中国巩固政权和开始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首先,巩固政权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十分艰巨。从外部环境看,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承认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而且还极端敌视新中国。美国还支持和怂恿国民党集团不断对人民政权进行干扰和破坏活动。从国内方面看,长期的战争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破坏严重,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的局面亟待稳定,人民群众思想的混乱亟待整合,社会改造的方略亟待深入规划。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出现表明,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的基础还不牢固,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通俗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教育人民群众、武装人民群众。因此,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就成为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其次,引领变革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建国前夕,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撰写1949年新年献词时指出:“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压迫,一百年以来的帝国主义压迫,将在我们的奋斗中彻底地推翻掉。”⑤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大问题,就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就是彻底地变革中国社会。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⑥。为了实现这一历史性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变革的具体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变革社会的活动,中国社会的面貌从而发生了显著变化,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地顺利进行并取得巨大胜利。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当时的中国正像“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⑦然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变革却遭到各种反动、落后、腐朽分子的强烈抵制,有些时候甚至出现激烈的对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是如此,引领变革成为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最后,发展生产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人们在实践中获得认识的目的,在于服务和指导实践;离开了实践活动,认识不仅不能产生,也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顺利完成,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信心和决心。毛泽东在1956年9月指出,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所取得的这一切胜利,都是靠中国共产党核心力量作用的发挥,都是靠马列主义理论基础的指导。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原则和工作作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之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⑧1957年3月,毛泽东又指出:“我们做宣传工作的同志有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任务。这个宣传是逐步的宣传,要宣传得好,使人愿意接受。不能强迫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只能说服人接受。”⑨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所要做的工作,要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把深奥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变成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并运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生产建设实践中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

注 释:

①朱松山、盖世金:《源和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②③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5页,第70页。

④何一成:《中国革命史理论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第8页。

⑤⑥⑦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80页,第11页,第131页。

⑧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1页。

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81页。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