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帮,朱弟珍
(湖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教育激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育激励作为一种正在生成和发展中的教育手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诸多不成熟之处。特别是教育激励理论的不完善、不明晰,直接导致了教育实践中教育激励片面、单调甚至扭曲,教育激励应有效果远远没有被发挥出来。目前,关于教育激励的研究,或是纯粹的经验总结,或者是抽象的理论借鉴,都无法系统、清晰、全面地诠释教育激励,教育激励对大部分教育者来说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本研究在明确教育激励基本内涵、澄清教育激励与相关教育理念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教育激励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供了几种基本的教育激励模式。旨在通过对教育激励的理论再诠释,使教育者对教育激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提高教育者对教育激励的重视,促进教育激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高效应用。
概念界定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近年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育激励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为止关于教育激励的概念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研究从激励的概念出发,在分析整合现有教育激励概念的基础之上,明确提出教育激励的概念,揭示教育激励的内涵。
激励一词在我国很早就已经使用,并不断发展为激发、劝勉、斥责、批评之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激励是指:激发鼓励,[1]它更多倾向于从正面进行引导。与汉语相对,激励的英文“motivate”有两种含义:一、提供一种行为的动机,即诱导、驱使之意;二、通过特别的设计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2]8在心理学中,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状态中。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激励其实质就是一种强化行为,它在于通过刺激物的出现以引起客体的心理变化,从而达到对客体某种行为的强化和养成。在管理学中,激励是管理主体运用某种手段和方式,让管理客体在心理上处于紧张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实现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
综合古今中西方不同学派对激励的理解,可以发现他们对激励定义的共同之处即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目标。因此本研究认为激励就是调动并维持人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向个人或组织所期望目标前进的一种手段。
当前国内对教育激励的研究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对教育激励的研究局限于经验层面,主要是对教育激励具体实施细则和方法的总结;二、关于教育激励的研究比较抽象、机械,更多体现在对心理学、管理学相关理论研究的借鉴上,缺少与教育学学科理论的结合。笔者通过对现有关于教育激励文献资料的分析,认为比较客观、科学的教育激励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祖超先生的教育激励观:广义的教育激励是指为满足教育活动中人们各自的需要而创设各种激发其动机的条件,调动其积极性,以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过程。狭义的教育激励是指教育者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创设各种激发学生动机的条件,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在层次上主要指中小学学校教育。[2]21
黄英姿的教育激励观:教育者激发学生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期望目标努力前进。教育激励的目的或是为激发学生学习上进,或是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总之,学生的健康发展是目的,而激励只是手段。[3]
娄立志的教育激励观:教育激励是教育者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针对性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调节或干预,使其心理和行为朝着教育目的方向前进的过程。[4]
何金辉的教育激励观:所谓教育激励就是在遵守教育规律与目的的情况下,使用特定的手段对受教育者的意向和体验进行调节的教育活动。教育激励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品质、塑造学生的精神。[5]
纵观学术界对教育激励概念的界定,可以发现不同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激励界定的共同之处在于:教育激励服务于一定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激励主客体都相同,都注重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都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因此,本研究认为广义的教育激励就是激励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狭义的教育激励是教育者对学生的激励,具体来说,教育激励就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既定教育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采取的激发学生产生完善自我动机和行为的教育手段。教育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者、教师,以教师为主。学生是受教育者,主要指在校中小学生。教育激励从本质上讲一种教育手段,它服务于既定教育目标。结合当前教育实际,教育激励的目的从宏观角度来看与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一致。从微观角度来看教育激励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激励学生完善自我不仅包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包括激发学生克服不良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教育激励注重对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构建,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是一种极具有生命力的教育手段。
明确教育激励的概念,有助于教育者对教育激励的深层理解,但并不意味着教育者能够清晰把握教育激励的内涵。对教育激励相及关教育理念关系的解读与分析,可以减少或避免教育者对教育激励的误解,促进教育激励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践行。一般来讲,与教育激励比较容易混淆的主要是旨在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教育主张,如:激励教育、赏识教育、愉快教育、挫折教育等。那么教育激励作为一种受欢迎的教育手段与这些教育理念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教育主张没有得到推广而教育激励得到了更为广泛、普遍的运用?对这些问题的透彻分析,必然会使教育激励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清晰、明确。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开始对激励教育进行探讨。目前关于激励教育也没有统一界定,张克杰基于天津市红桥区的激励教育改革实践提出,激励教育是教师以激励的教育行为,从外部给学生以适度的正刺激,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自觉行动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6]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认为激励教育是针对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被动学习、厌恶学习,学生自信心、自尊心、主体性受到伤害的情况,提出教学、教育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激励教育有两个重要特征,即:以培养主体精神,促进主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具体体现了主体——发展性教育思想。[7]
教育激励和激励教育从表面上来看,只是文字顺序存在差异,因此很多学者自然地把教育激励与激励教育等同,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激励包含于激励教育之中。经过深入分析,本研究对以上两种观点持反对意见,原因如下:第一,从本质上讲,教育激励是一种教育手段而激励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教育激励是践行激励教育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教育激励服务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涵盖并超越激励教育。第二,激励教育强调通过正激励如:表扬、奖励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发展。教育激励在具体方式方法选择上没有明确限定,教育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激励方法。因此,教育激励既不等同于激励教育也不包含于激励教育之中,二者各有侧重。
从激励教育提出之后,许多地区把激励教育作为主题与切入点进行教育改革,但目前为止激励教育并没有得到推广,甚至关于激励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少。而教育激励作为有效手段得到了更广泛地运用,原因何在?本研究认为,把激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激励研究的深入性和透彻性,从而提升教育激励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把激励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其着力点在对激励进行宏观研究,一则容易停留在制度、纲要、组织等的建设上,不利于对激励进行深入研究;二则容易陷入为了激励而激励的境地,导致激励泛化和激励效果的削弱,这也正是激励教育没有得到推广的根本原因。为了保证激励的效果,实现教育激励的目标,本研究坚持把激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进行研究。
赏识教育在我国的大力推进者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周弘。周弘认为,“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赏识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8]
赏识教育起源于家庭教育,后来逐渐推广到学校教育。它作为一种正面、积极的教育方式,以承认并尊重学生差异性为前提,通过鼓励等方式发掘学生潜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问题,如:赏识标准主观、随意;赏识目标狭隘、功利;赏识方式机械、单一等。赏识教育很容易使教育者忽视批评、惩罚等方式,使教育教学陷入有奖无罚的境地,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大大削弱。这样既不利于学生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也不利于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
教育激励也会通过赏识来培养学生自尊和自信,进而发掘学生的潜能。与赏识教育不同之处在于,教育激励既包括对学生积极思想和行为的肯定,也包括对学生消极思想和行为的矫正。教育者不是主观、随意地对学生进行激励,而是结合实际情境和学生发展状况,恰当选择肯定、表扬、奖励或者批评、惩罚等方式以实现教育目的,有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教育激励与赏识教育最大区别在于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方面,教育激励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主体性的构建,赏识教育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但并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愉快教育是指教育者正确运用适应儿童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唤起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9]
这几种教育理念之间,最难区分的就是教育激励与愉快教育。教育激励与愉快教育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都面向全体学生;都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都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和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最终目都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等。
经过深入分析,本研究认为愉快教育无法得到全面推广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愉快教育可操作性不强。愉快教育追求学生在乐中学,更讲究学中乐,愉快教育要求通过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来调节学生的心理体验,但愉快是一种不稳定的、难以持久的心理状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操控,愉快教育的不可操作性是制约愉快教育推广的重大问题。第二,愉快教育的适用范围狭窄。愉快教育适用对象是儿童即低年级学生,对高年级学生效果不明显。与此相对,教育激励的可操作性非常强,下文在分析教育激励的可能性时将做详细阐述,在此不做赘述。此外,教育激励适用范围相对较广,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均可使用,只是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挫折教育是以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为基础,面对所有在校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以提高青少年挫折承受力为目的的教育。挫折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受教育者正确的认识失败,辩证的看待失败,将失败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并从中汲取积极的养分,为成功的最终实现打下基础。[10]
挫折教育的重点在于转变学生对挫折的态度,以提升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激励与挫折是相互关联的心理学概念,激励是应对挫折的有效方式,与教育激励相同,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戒骄戒躁,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不同之处在于,教育激励不仅仅用来应对挫折,更要肯定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以有效避免挫折教育中对不良意识、行为、环境等因素过多关注而引起学生消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明确教育激励的内涵和教育激励与相关教育理念的关系,有助于教育者对教育激励有清晰、深入、系统的认识。对教育激励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可以提升教育者对教育激励的重视程度,本研究结合当前教育教学实际,分析教育激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的必然选择,对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手段有迫切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民素质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重视人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能力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等,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要求,成为21世纪我国教育的必然选择。许多教育者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不少地区也进行了素质教育尝试,但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仍然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挣扎。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有很多,而缺乏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手段无疑是最主要原因之一。素质教育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二是为了社会更好地发展。[11]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正是教育激励所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教育激励可以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手段。
第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主体意识匮乏的现状,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主体性教育手段的呼唤。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其发展是被动发展,缺乏主动发展的意愿和能力。[12]我国应试教育下以教师教材为本,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极大的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培养学生主体性方面,教育者们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尝试,主要通过在现实教育教学环境之外营造一个新的教育世界,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暂时的满足与进步,取得了一定成果,却无法推广与延续。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回到现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和生活环境中后,由于无法适应,积极性和主体性急剧消退,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积极性下降和主体性匮乏的问题,这些也正是教育激励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教育激励是服务于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开展。首先,教育激励和素质教育在目的和落脚点上具有一致性。教育激励和素质教育的目的都是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更要促进学生自我完善。素质教育落脚点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外在素质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教育激励的落脚点在于激励学生完善自我,激励学生完善自我就包括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激发学生克服不良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其次,教育激励在教育实践中能够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自己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教育激励可以使学生正视自我,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教育激励视野中的人是社会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人,而不是脱离具体社会现实的孤立抽象的人。“教也者,长善救失者也。”(《礼记·学记》)教育激励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巩固自身的优点,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又不避讳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使学生正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并用恰当的方法去改正缺点、弥补不足,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另一方面,教育激励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及相应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与问题的世界,教育激励引导学生正视矛盾与问题,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鼓励学生为建设美好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帮助学生接受和继承社会中积极的、健康的、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激励学生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个人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学生正确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价值评判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学生的价值观自然也就水到渠成。由此形成的价值观是经学生自身认可、选择而非被动、强加的,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以恰当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相关能力。
第二,教育激励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构建。教育激励的特点在于,不仅不脱离实际教育环境,而且要结合实际的教育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通过教育激励,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抱负,确定恰当的人生目标和规划。引导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理想、目标联系起来,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避免学生把学习当作是家长或老师的事。端正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意志力,但这一过程的稳定、持久,还需要良好的情绪体验做支撑,激励是调节学生情绪体验的有效手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恰当及时地给予激励,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教师通过帮助学生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以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激励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育激励是一种潜在力量,有利于满足学生渴望得到尊重和肯定的内在需要。教育激励主张教师通过观察、谈心等方式,对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有一定了解,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表现和思想情绪掌握清楚,并与学生和家长及时交谈沟通、密切的联系,做到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生活的主人,培养主人翁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进而发展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主体性的构建。
第三,教育激励方法多样,可操作性强,为教育激励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教育激励的生命力在于,结合教育实际,全面系统可操作性强。目前关于教育激励的具体方法,不少学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如何金辉提出了教育激励策略包括有条件的爱、打破平衡的良性冲突、自我表达、赋予价值、创设情境、组织活动等。邢小琳详细介绍的教育激励方法有榜样激励、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期望激励、评价激励、环境激励。潘永兴的教育激励实践策略有构建激励型校园文化、建设激励型教师队伍、在课程与教学层面的相关方法等。在具体教育激励方法方面,潘永兴阐述了表扬法、奖励法、评比法、示范法、谈话法、参观法的使用情境和要求。而对教育激励研究比较系统、全面的李祖超教授除了以上提到的教育激励方法还提出了鼓励法、荣誉法、示范法、引导法、批评法、惩罚法等。可见,关于教育激励具体方法的研究非常丰富,这为教育激励的实施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对教育激励进行理论再诠释,一方面是为了完善教育激励理论,提高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激励的理性认识和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此本文介绍几种基本的教育激励模式以深化教育者对教育激励的理解,指导教育者对教育激励的实践。
目标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明确的目标是走向成功的起点。目标激励模式就是教育者将教育目标转化成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目标,并激励学生为实现该目标而努力的激励模式。首先,目标激励模式要求教育者确立的目标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同,相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置不同的激励目标。其次,就目标层次而言,目标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简单来讲,就是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保证目标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且对学生有一定难度和吸引力。最后,教育者要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设置具体恰当的目标。当学生的目标实现时,教育者要给予及时、恰当的正激励,鼓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奋斗;当学生目标没有实现时,教育者不能一味指责、批评,要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榜样激励模式是教育者用有影响力的人或事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模式。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他人的先进思想、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可以使学生从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用榜样激励学生时,既要注重以学生熟知的古今名人激励学生,更要用学生身边具体的榜样来教育学生。不同类型的榜样有很多,教育者可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榜样,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对学生而言,身边学生的榜样有很直接很具体的意义,由于同学们生活学习在一起,环境和经历基本相同,学生中的榜样为学生所熟悉,更具有可比性,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在学生中发现、培养、树立各种先进的榜样,这样既是对先进学生的激励,也可以以此激励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榜样有正面榜样,也有负面榜样,教育者在主要使用正面榜样激励学生的同时,也可以辅用负面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引以为戒,帮助学生学会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但是,教育者在运用负面榜样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接受水平,避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所谓情感激励模式是指教育者以自身的态度和体验对学生进行激励,从而消除学生的隔阂感、陌生感、羞涩感等,以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一种激励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教育者通过自己的信任、尊重、鼓励、支持、关怀等情感,来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在心理上就会认可老师,从而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和教育。教师在实施情感激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表达方式,同样一句话,因语气、态度的不同,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当然,以情感人并不意味着放纵、护短、迁就,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时,要把握一个度,做到理性的进行情感激励。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和学生之间形成分明的亲疏感,对优秀生和待优生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特别是对羞涩、沉默的待优学生,教师恰当的情感激励无异于久旱逢甘霖,效果非常明显。
教育激励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对教育激励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教育激励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激励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把教育激励理论研究透彻、清晰非本研究能够完成。希望广大对教育激励感兴趣和对教育激励已经有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对教育激励进行深入研究,使教育激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1]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34.
[2]李祖超.教育激励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黄英姿.高中优秀生教育激励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2):1
[4]娄立志,靳艳艳.试析教育激励机制的扭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2):21-24.
[5]何金辉.教育激励及其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5.
[6]张克杰.激励教育的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J].教育研究,1994(6):58.
[7]班华.激励教育的现代教育性[J].天津教育,1998(7-8):25.
[8]周弘.赏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陈德珍.对愉快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J].普教研究,1995(5):8.
[10]于林平.论挫折教育的本质[J].教育学研究,2007(2):120.
[11]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07(8):11.
[12]潘永兴.激励教育的理论诠释及实践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