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凤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高职教育应运而生,发展十分迅猛,来自中国职教10年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1年中国高职占普通高等教育的47.67%,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高职院校正在探求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就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导向与评价的一个主要指标,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职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
职业是由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带来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劳动者得以谋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职业精神,是指与人们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出来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一种精神,这是从业者必须具备的从业品质。职业精神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职业性 职业精神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着重反映某一职业特殊的利益和要求,它具有一定职业特色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素质。如中国医师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2005年11月28日在其举行的第二届会议上,向全国210万执业医师发出了《医师宣言》倡议书,推行新世纪“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以人为本的医师职业精神。
2.具体性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现在社会上又何止三百六十行,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的从业品质和精神面貌,都是与本职业的具体内容与活动方式及工作环境等紧密相连。因此,职业精神不仅有宏观方面的原则性要求,而且有微观方面的具体细则,诸如宏观方面的企业文化、微观方面的职业誓词、员工誓词等。
3.稳定性和连续性 某种职业精神的形成是与其职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职业活动中慢慢形成具有导向性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沉淀,各企业集团为了维护本行业的利益、信誉和尊严,就会形成一种共识,制定本行业一致认可的体现职业精神的规范,以规范来约束本行业内从业人员的行为,以调整企业集团内部的相互关系。
4.社会性 职业精神是在社会实践之中产生的,社会各集团既要维护各自的利益、职业信誉和职业尊严,又要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于该职业的要求,调整该职业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1](P183)。因此任何行业的职业精神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社会精神的烙印。如诚信是医生职业精神的本质特征,而近年来诚信建设又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所以职业精神又具有社会性。
从2008年开始,“90后”逐步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流力量。“90后”高职生因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相对于“70后”、“80后”高职生有了很大改变。具体如下:
1.价值取向功利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让他们更加务实,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关注抽象的理论和大道理等。他们认为社会的压力要求他们必须成为更加务实的人,而不是像“80后”那样乐于过多的坐而论道。“90后”高职生的目标定位明显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呈现更加务实的倾向,功利化行为非常明显。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活动上面也都能体现出来,如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90后”高职生的就业意识普遍较强,他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就业,对就业有帮助的活动就参加,对就业帮助不大的活动就很少参加,当班干部、加入学生会、入党、各项评优等等这些对学生今后顺利就业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活动,成为了最受高职学生重视的社会活动。
2.合作意识淡漠 “90后”高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管教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自我意识增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同时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学生自身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年龄关系自我控制力较差,不愿主动与老师、同学相处交流,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合作意识淡漠等。
3.受挫折能力弱 “90后”高职生成长的环境很优越,无论是大的社会环境还是小的家庭环境相比“70后”、“80后”有了很大的进步,是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与社会关爱下成长起来的,没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砺,再加上他们又过于依赖网络,缺少了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交流,很容易出现内心的空虚和无助,这样就造成了“90后”高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
全国2012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峰值,约680万人,比2011年的650万又增加了30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90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要想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生存下去,除了要有技术与技能的优势外,还必须具备以下良好的职业精神。
1.敬业精神 敬业是对待工作的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是指从业者在内心深处发出的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尊敬和热爱之情[2](P78)。敬业精神承载着从业者强烈的主观需求和明确的价值取向,这种主观需求和价值取向将对从业者的实践行为起着导航的作用,规定着从业者职业实践活动的最终方向。由于高职学生大部分是在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就业,体力劳动付出很大。再加上现在就业压力巨大,能找到一份工作已经很不错了,想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这是很多高职生面临的问题,所以高职学生应树立职业的社会平等观,职业无贵贱,干一行爱一行、服务社会的敬业精神。青年马克思就立志于为全人类服务,在其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3](P17)马克思用他的行动验证了自己的誓言,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人是具有可塑性的,无论干什么,只要真心投入,总会发现其中乐趣,只要具备良好的态度和责任感,即使不是很爱一行,也能干好一行,所以高职生应正视现实,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
2.学习精神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知识创造财富”已被“不断更新的知识才能创造财富”所替代。在这个职业化的社会里,一个人是否受到认可,是否受到重用,获得发展,与他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不断更新”程度密切相关,全国劳模邓建军正是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从而成长为黑牡丹集团的技术领军人物。一个大学生无论他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多么的丰富,几年之后,随着知识的更新,就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因此要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所以高职生在学校里要学会学习的本领,要具备良好的学习精神,不仅在学校里要学,进入社会后还要不断的学习。
3.勤业精神 古人语:业精于勤。提到篮球王子姚明,很多人会认为姚明的成功是缘自于他那2.26米的身高和那与生俱来的篮球天赋。事实上姚明真正的优势,是他的勤业精神。2006年中国篮协发出“学习姚明的职业体育精神”的号召,明确指出:“姚明不是从天而降的英雄,他是靠自己的努力、智慧和坚韧的职业体育精神弥补了很多身体上的不足,才达到现在的成就。”姚明每次在做篮下勾手练习时,都是用双手练习,而且还要有时间限制。对此,有人不解,问他为什么双手都要练。他的回答是:“平日里的训练,很多动作你会练上上千遍甚至上万遍,可是比赛时,你可能只有一次机会运用到这个技术动作。万一这最后一投,就出现在决定胜负的时候呢,所以,训练不要骗自己,你练得有多苦,在比赛中就会给你多少回报。”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更多的收获,高职生必须树立良好的勤业精神,否则即使找到一份工作,也有可能做不长或者做不好。
4.团队精神 在2006年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晚会中,“微尘”团队以绝对多数当选,这是一个没有主体的侯选人,但它足以感动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它是时代的象征,是中国的优秀传统美德,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故事。微尘,毫不起眼,没有人会觉得它有任何作用,甚至有的时候,它还吹进人的眼里,让人极为不适。可人们没有想到,整个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组成的,它们团结起来将会形成无穷的力量,可战胜一切。是的,团结就是力量。人的一只手有五根手指,如果五根手指张开来打人,力量分散,肯定不会有痛处,如果五指合并打人,力量集中,就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很普通的例子就能证明团结合作就能产生力量。一滴水只有流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企业的每个员工只有将自已融入到集体中去,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因此现在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十分注重员工的团队精神,没有团队精神的员工企业一般是不会录用的。
5.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4](P482-487)。弗雷德是美国邮政的一名普通邮差,他的故事改变了两亿美国人的观念,因为他实现了从平凡到杰出的跨越。弗雷德在送信中发现职业演说家桑布恩先生经常外出演说,为了防止邮箱暴满窃贼有机可趁,在邮箱放满信后,他把信放在房门和屏栅门之间,或者把信留着直到桑先生回来。的确,创新无处不在,大部分高职生毕业后所从事的都是生产、管理、技术第一线的工作,看起来都是很普通、很平凡的工作,但是弗雷德能赋予邮差如此多的新意,因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即使是平凡的工作,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来,关键是要树立创新精神,
6.实践精神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知识来自于实践。德国大文豪歌德曾说过:“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应用;仅有愿望也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行动。”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孔祥瑞,就是这句话的践行者,由一名技术工人成长为“蓝领专家”。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实用型新专利。近年来,他主持开展技术创新项目50多项,为企业创效6 200多万元,并在同行业中得到广泛推广使用。传染病专家姜素椿说:当一个人投入到自己的职业,在实践中发现、解决了一些问题时,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动力,自然就溶入到这个事业中去实践。2003年当SARS病毒在中国横行时,74岁的姜素椿已退休,只是作为一名医院的反聘医生,他仍然积极参加抢救工作的第一线中去,甚至感染了SARS病毒,住进了传染病病房,仍坚持研究治疗SARS病毒的方法[5](P81)。高职生应该具有孔祥瑞、姜素椿式的实践精神,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因此高职生必须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课堂上的学习做起,从课堂外的生活做起,逐步形成良好的实践精神。
[1]刘彦斌.培育学生职业精神与建设高职校园文化[J].理论探讨,2006(6).
[2]葛为群.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本质与德育的职业精神建构[J].高等农业教育,2006(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5]姜素椿.伴我终身的职业精神[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