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娜 ,陈 华 ,李 忆
(同济大学,上海 虹口区 200092)
从高中到大学既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脱离了高中生活的大一新生,面对掀开的人生新一页,如同航船沿着江河驶进了大海,在新目标的确定、自我认同、时间管理、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困惑和不适应。“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启航”作为一门通识教育性质的适应教育课,是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和成长发展需要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课程教学,使新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掌握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及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增强抗挫折能力,初步做好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开启大学学业生涯[1](P76-79)。
经过四年来的课程教学实践,课程组老师在“启航”课的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不断改革和探索,达到预期的效果。
大一新生正经历着人生中的大转折,他们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投入到新鲜又陌生的大学环境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影响大一新生适应的主要原因有:
在高中期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是高考。进了大学,没有了升学的目标和压力,新的目标又没有建立;没有了强制性的作业和教师与父母的督促,自我管理和学习方法又没有掌握,大一新生面对高中相对封闭、充实、学科单一的学习生活方式到大学相对自主、松散、多元的学习生活方式,自我管理要求高的新环境,新生不知如何安排。原来的压力系统被打破后,他们在感到前所未有轻松的同时,新的价值目标体系却无从确定。自我定位缺失,使其一下子失去了努力的方向,陷入无所适从的空虚状态,不知道大学四年怎么过。甚至有部分新生对未来产生迷茫,感到失望郁闷。
大一新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录取到自己心仪的专业。有的填报志愿是父母做主,录取到自己并不了解和喜欢的专业;有的是分数原因被调剂录取到其它专业,学习兴趣不大,虽然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仍然无法建立专业学习兴趣;有的虽然录取到自己所填报的专业,但学习一段时间后,发觉自己并不喜欢所学专业。大一新生学习一年后虽然可以申请转专业,但转专业不仅成绩要求十分高,而且还要受到名额的限制,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很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存在转专业的盲目性,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或适合学习什么专业,进而激励不起学习兴趣和动力。
很多新生高中阶段成绩优秀,是班级、乃至全校的佼佼者。大学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群英荟萃的新集体,有些学生自感昔日的“尖子”地位与优越感荡然无存,心理落差大带来自我定位缺失,特别是当入学后第一次考试成绩不如意时,受挫情绪上升,无法适时自我调节而产生自卑,失去自信。
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朝夕相处,由于各地各人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作息时间、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性格脾气等各方面的差异,日常生活中矛盾、摩擦、人际交往、为人处事的困惑成为大一新生突出的问题。他们既渴望同学间友情,又不愿意主动与同学交往,久而久之压抑的“自闭”行为使其产生孤独和抑郁心理,有的学生只会抱着手机联系以往的高中同学,有的则为一些生活琐事产生矛盾和冲突,陷入人际关系紧张的困境之中。
高中阶段,习惯了“家长式”、“保姆式”的家庭生活,平时生活琐事、饮食起居多由父母料理,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大多数异地上学,第一次“离井背乡”,要过自立式的集体生活,衣食行财等都要由自己安排,习惯于被包办、被管理的许多新生,自我管理的独立生活能力缺乏,而产生孤独、焦虑、无助、沮丧等心理。有些性格较脆弱的女生会时常想家而偷偷哭泣,不知道怎样去适应大学里的新环境[2](P65-67)。
根据以上影响大一新生适应大学新生活的主要原因分析,“启航”课程对开始大学新生活的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使他们从入学起就能开好头、迈好步,有良好的开端。因此,“启航”课程定位为既是一门具有“传道、授业、解惑、启思、增智、强能”特点的课程,又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经验性的课程。该课程既要教师作相关知识的讲解和介绍,更需要学生在课程中有更多的参与,在参与中获取更多的感受,进而能够反省、思考进而使自己得到成长。
课程以专题讲授为主,辅以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8种教学形式:①课堂讨论:教师提供案例、情景,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参与教学互动;②校园实践:在校园里组织开展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社团活动、消费等方面的校园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分析,了解大学、了解大学生;③自我测试:通过气质测试、恋爱观测试、职业兴趣测试等了解自己;④参观学习:组织参观上海市院士风采馆、国防教育馆,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⑤新老生交流:邀请学长与新生开展交流活动,分享学长的经验与体会,少走弯路;⑥职场成功人士讲座:邀请职场成功的校友,以他们成长成功经历和体会,现身说法给予大一新生积极的启迪;⑦素质拓展:通过开展主题贴切的集体项目或者互动小游戏,理解课程主题、结交新朋友、培养团队精神;⑧课前10分钟校园新闻播报:课前10分钟安排3位学生上台播发校园新闻,培养新生关心大学、锻炼胆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做人是首要的。因此,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应纳入课程教学主线。围绕同济大学“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在大一新生学会适应的基础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人格。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为先适应、后发展,从当前、到未来,塑造大学人生。结合新生的实际,紧密联系他们成长发展需要,体现出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鲜活性、时代性,并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课程组老师以九个教学专题构建课程内容:起航篇——塑造大学人生,适应篇——赢在人生新起点,学习篇——大学生活主旋律,交往篇——成功人生助推器,历练篇——挫折造就强者,爱情篇——大学校园永恒话题,社团篇——大学生成长沃土,规划篇——生涯规划启蒙,幸福篇——幸福快乐大学生活。
每个专题还配有相关内容的案例和大学生心理访谈的视频,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课程内容的教与学,使大一新生尽快具备各种适应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与调适人际关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生涯规划能力。
课程考试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知识与学习表现的评价,更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高校传统的课程考试大多以命题考试为主,教师命题,学生作答。命题考试内容过多关注理论知识,重点测试知识点,一张试卷定分数,于是学生中出现“背多分”裸考现象,靠考前划划重点、熬熬夜、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功夫来得分。这种考试方式客观上助长了学生不积极听课、逃课行为。作为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考试方式,因此,课程组老师构建了“3.5+1.5+1.5+1.5+2.0”结构考评体系,即期末考核占35%,平时作业占15%,课堂交流与讨论占15%,校园实践与撰写调研报告占15%,平时学习纪律与学习态度占20%。五项指标按各自一定的权重比例纳入期末成绩评定。多样化、全方位的考评体系,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学习知识与日常学习表现相结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这种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式,既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在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中的重要地位,突破以往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突击死记硬背应试性考试办法,同时又以学习成绩评定改革,带动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得到学生的肯定,学生的“到课率”相当高,几乎达100%。
“启航”课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也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通过几年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课程组老师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搭建“高效愉悦”的教学平台,把教师“言传口授”与“学生能动思考”结合起来,采用了情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主研学法、现身教学法的“五法”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致力于实现知识传道、启发思考、融通应用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受益。
刚进大学的新生对教师有陌生感、距离感、敬畏感,不敢主动与教师交谈。为了突破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感,教师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除了自我介绍外,还把教师的办公室地点及办公室电话、手机和电子邮箱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事随时可以找到,并结合自己的经历、人生体验和对学习与生活的理解与学生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神秘感、陌生感。为了让来自不同专业的60位学生尽快熟悉起来,教师组织了“破冰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在短时间内与前后左右相邻的陌生同学互相认识,然后原先让学生在课堂上作自我介绍改进成介绍自己新认识的同学,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师还为每一位学生发了作业本,除提供给他们做作业外,要求他们在新的专题讲授前,书面提交自己碰到的困惑或问题。教师针对收上来的作业本,对有共性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集体解惑,对于个人特殊的问题,有的以写信方式进行书面交流,有的在作业本上给予指导,有的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当面交谈,不同方式的沟通,消除了学生顾虑,增进了师生情感,赢得了学生信任和赞扬。
教师在“传知”中贯彻“启智”的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载体,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组老师根据各专题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存在的不适应问题,不知道如何去调适与处理,教师精心挑选大学生中有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时代性和真实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有时选用大学生心理访谈视频中的案例,借鉴视频教学案例集形、声、像、文于一体的、互动的、贴切的、现身的案例剖析,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特点,一是案例都是发生在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二是案例讨论过程是开放的,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去思考问题,讨论结果有时不一定有对与错这种唯一的标准答案,起到开拓思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意见的作用;三是案例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将知识的获得与应用、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不仅靠教师强行“灌输”,更是通过同学朋辈间相互切磋产生共鸣;四是案例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善了“枯燥、呆板、沉闷”的课堂现状,师生、生生互动、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缺乏感染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重要原因之一。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绪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情景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节、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情景中的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学生肢体语言等来表演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在寓教于乐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情景中碰到的有关问题,吸引学生眼球,增强感染力。例如大学生谈恋爱是热门话题,通过创设的情景:“XXX是你班上一位异性同学。一次在教室里只有你们两个人时,这位异性同学左右张望一下,胆怯小声地对你讲了一句话:我,我……我们两个交个朋友好吗?”当你面对异性同学突如其来的表白,该怎么办?教师请男女各一位同学走上讲台,让他们扮演体验情景中的角色:①看中对方,如何表达?②被看中者,是同意,拒绝,不表态……③看中对方,表达被拒怎么办?然后两人互换角色,再尽情表演一次。同学们在别开生面又令人难忘的笑声、掌声和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巩固相关知识,增进理智、艺术、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
针对大学教学,学生缺少自主研究和实践的平台,根据问题导向和学习兴趣,自主研学法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问题为课题,以校园社会实践为方式,引领学生自主研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研学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自主 选择课题,团队合作 探究课题,登台讲课 展示成果”开展自主研学法。教师围绕课题教学专题,提出十多个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或他们关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或自拟研究课题。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同学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使研学成为一种浓厚兴趣指导下的主动钻研,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自愿组成的学习小组在组员推荐下担任学习组长的同学组织和带领下,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分工负责。从校园社会实践方案的策划、问卷调查表的设计,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上网学习调查资料、收集信息、汇总筛选统计数据、讨论分析、制作PPT课件、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等,处处凝聚团队合作的力量。翔实资料、图文并茂、动漫视频、生动鲜活、内容丰富、侃侃而谈的话语、现场提问、主持讨论、台上台下多向交流等各个环节充分挖掘锻炼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学习小组成员享受着自主研学成就感的快乐,掌握了获取知识的途径。
课堂教学的讲授环节,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平台,而且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拓展成为各类成员现身说法的平台。课程组老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物色、邀请大学里德、智、体各方面优秀和有特长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到课堂,参与到教师教学环节,面对面地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解惑,面对具体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学长们现身说法的交流对大一新生更有针对性、说服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学生们渴望成功,崇敬成功人士,为此,课程组老师邀请已毕业的校友、在某一领域工作业绩突出的成功人士来到课堂,谈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学业、对生活的感悟和体会。校友们为学生诠释理想信念,用自己成长的精彩经历为大一新生带来人生启迪和思考,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大学生涯启航”作为供大一新生选修的适应教育课程,经过四年来的教学实践,获得了新生的认同、肯定与好评。学生们反映“很幸运能选到‘启航’课,对于曾经处于迷茫、困惑的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对新生帮助很大,很有必要为大一新生开设”、“课堂内容系统、全面丰富,既涵盖了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又贴近大学生活,使新生减少盲目,少走弯路”、“庆幸自己能及时选上这门适合新生又充满针对性、启发性、指导性的课程”、“教师上课形式多样丰富,不但贴近学生,而且能从思想道德、心理调适等角度组织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印象深刻,解决学生的困惑”、“能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导航,生涯规划上领航,使新生有一个良好的开始,是一门吸引自己、受益深刻又难忘的课程”、“有收获,一是使新生了解大学、了解自身,正确看待自己,找准方向,树立目标;二是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到处理各种问题的技能”、“对于刚进大学的新生,这样的选修课比专业课更有益处”……
课程组老师在听课的两届学生中进行教学评价的无记名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调查显示,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校园实践、参观考察、素质拓展、考试方式、教学效果等十项指标的满意度均超过90%,其中四项指标达100%,四项指标为95-99%,还有两项指标分别为90.3%和92.7%。
随着教学实践的改革与深入,“启航”课还有进一步改进提高之处:
1.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的课程,受学时限制,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互动面不够广,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
2.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适当删减部分内容,避免面面俱到,重点不够突出,从学生学习兴趣和吸引力看,学生社团内容可作删减。
3.校园调研方式单一,大多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教师可提供多种调研方式,如专人专访或其他喜闻乐见的方法。
[1]欧阳永忠,区瑞珍.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2]刘 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主体认知与教学方法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3]张开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