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少颖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远程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体制深层次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正在加速,社会正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导致大量新社会问题、新社会事务增多,许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中国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阶层结构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口的异地流动性持续增强,互联网的普及,虚拟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一切都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社会管理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级政府和干部在相当长时期内需要努力破解的重大课题。
和谐社会的培育,教育起着巨大作用。教育可开民智,教育同样可强管理,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基础工程。作为教育社会化的社区教育,是一种最贴近基层社区群众的教育形式,是一种新型的离社会管理最近的教育形式,是一种与社会管理和创新有着重要联系的教育形式。社会管理的目的是要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达到社会关系与社会稳定的有效监控和调节。而社区教育对于服务社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改善社区环境、丰富社区生活和维护社区稳定等方面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发展社区教育不仅对于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升全民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是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社区教育在社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管理更应是一种服务。将社区教育引入社会管理中,这不仅是社会管理在理念上的转变,变管理为服务,更是为社会管理提供坚强的组织实体和民众基础。发展社区教育对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具有积极性的意义。
传统的社会管理多半强调一种硬性手段,强调政府对群众的单向度的利益代理和权力管理,常常表现为权力的行使和对人们行为的约束,这种管理非但不能够很好的解决矛盾,反而会激化矛盾,使之逐步达到不可调节的地步。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强化服务意识,将管理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中,在管理过程中提供有效服务,通过服务来实现社会的管理。这应是一种方法,更应是一种理念。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一种柔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谓之“服务”性管理,符合当前国家创新社会管理,变社会管理为社会服务的总体要求[1](P49-51)。以社区教育作为社会管理的手段,让教育与学习成为和谐社会的动力,赋予社会管理人本化的内涵,使社会管理者树立“民本、平等、服务”意识,主动深入社区,拉近官民间距离,参与社区教育,开展基层教育,用教育手段应对各种社会矛盾,在教育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在社会矛盾产生之前将服务做到位。
社区教育不仅仅是在意识上对社会管理者具有积极性作用,同时社会管理者也是社区成员一分子,同样应当成为社区教育的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在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
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当今社会结构转型期,提供多种服务的不同层次和类别的社会组织能成为联络政府与社会的中介,沟通产业与个体的桥梁,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把社会还给社会(组织)”的呼声日高,社会管理需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相应的责任[2](F02)。而社区教育则能培育社会组织发展,规范社会组织行为。
社区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国家对基层的投入,这必然会为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社区教育发展需要覆盖广大居民,构建多级网络体系,需要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而不同层次和类别的社会组织则成为促成这种参与的有效载体,从而改变原来社会管理主体的单一性,扩大管理主体范围,避免造成管理集权,增加社会的稳定性。社会组织的普遍发展必定会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架起一座中性桥梁,方便民众与管理者间的沟通,从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1](P49-51)。
以往能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大多隶属于不同的行业或机构,在性质上有公有私,在管理上容易产生头绪繁多,相互冲突的问题。发展社区教育,可在内容上引导这些社会组织开展有利于居民和社区的活动,使这些社会组织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同时,社区教育工作者还可通过加强对这些社会组织的技术指导,来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而达到对这些社会组织行为的规范与管理。
社会管理创新及其成效如何,要依赖于社会及其人民群众的参与。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评价各级政府服务的尺度;社会组织是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动力,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因此,能否广泛吸纳和促进社会力量及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是政府社会动员力和社会凝聚力的表现。
社会管理既关系民众,也需要民众参与。唤起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创新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培育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文化知识和能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2](F02)。但当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民众参与意识薄弱,整体素质不高,即使有的社会民众希望参与社会管理,但囿于能力,其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却难以实现。要培育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提高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改变民众对社会的冷漠与埋怨心态,让参与社会管理成为民众的生活习惯甚至生活方式,需要相应的文化滋润和教育的支撑。社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民众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创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提高其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社区教育的内容涵盖极广,包括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科学普及教育、特长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管理事务能力教育、各类知识补偿教育、休闲教育、以及发展教育等方方面面,形式丰富多彩。发展社区教育,可提供民众终身教育机会,培育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提高民众素质和管理事务的能力,从而达到最大程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效率,增强社会和谐。
社区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基础,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随着改革深化,社会转型,企业转制,政府职能转变,大量“单位人”成为“社区人”,以前由单位统一解决的生、老、病、死等各种问题都转到了社区,使社区成为承接社会管理事务的一个接口。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及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社会管理难度加大、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社区成为了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展示、暴露的基层单位,成为了各种利益交汇点、社会建设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社区处于社会管理的第一线,社区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社区教育则是推动社区、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社区教育开展将使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社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区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社区发展更和谐与稳定,社区环境更优化,社会风气更净化。社区教育开展可有效帮助社区居民提高就业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有利增进社区不同阶层居民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公平,避免社会矛盾的累积与激化,使一些社会纠纷和矛盾化解在社区。因而发展社区教育,不仅是应对社会风险、化解矛盾的重要措施,更是完善社区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社区教育在社会管理与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当今社会管理面临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需要进一步健全社区教育功能,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使其在服务于社会管理与创新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机制”本义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系统内部的组织及其相互关系、作用或规律性。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社区教育是一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多方关联、互为作用的,因而,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实质上是党政统筹领导下的全方位相互关系、作用和功能发挥,并为共同组织、实施、推进社区教育而进行的协调、联动、有序运作状态。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就要坚持党政统筹领导,着力健全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广泛共识,正在积极探索实践,但目前比较多的实践还处在浅层次,协调运作中整体联动性还不够,尤其是社区教育与社会管理部门的协作很欠缺,社区教育职能普遍分散于各职能管理部门,把社区教育作为主导力量和主要依托严重不足,忽视社区教育的存在和应有作用,更多地注重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社会稳定等“硬着子”,而轻视了“软着陆”。社区教育工作中,缺乏一定条件和抓手,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培训和相关工作上的支撑还很少,教育职能资源的整合还很乏力。社会管理呼唤着社区教育的发展,社会管理的创新应该接纳社区教育的加入,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应该形成包括社会管理在内的各方高效、协调运作状态,应统合相应资源,整合此前分散于各职能管理部门的社区教育职能,使社区教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居民终身受益的公共教育资源平台。健全“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无疑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左右逢源,社会管理创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社会教育”上做功,在“育人管理”上创新突破。
社区教育资源是指一切可供社区教育活动利用的资源。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从社区教育的角度看,是指社区教育组织或社区教育工作者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将社区内外可用于社区教育的各种资源加以聚合、开发和利用的过程。社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和体育活动资源,由政府出面统筹各方,打通资源拥有间的壁垒,整合和盘活各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共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为社区教育顺利开展夯实基础。
第一,加强组织资源整合。社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学校等在组织能力和师资力量上具有较强的优势,把这些优势挖掘和利用起来,加快形成社区教育工作的合力,为创建和谐社区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3](P34-36)。
第二,加强设施资源整合。社区教育设施作为居民得教育、受熏陶的主要场所,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开展社区教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设施,充分整合和利用社区各种设施资源,不断扩充和完善社区教育各项设施,是推进社区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之一,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义之一。要建立有效的社区教育协调机制,对社区内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的教育、学习设施资源进行统筹和整合,提高利用率。同时,要加大社区教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财政投入,逐年建设一批功能性、示范性、群众性的教育设施。
第三,加强人力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社区内有心者、有力者、有闲者、有求者的积极作用,建立社区群众自治性各类服务团体,加快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服务努力形成人人参与幸福社区建设的氛围[3](P34-36)。
第四,加强文化物质整合。充分挖掘社区内原有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和公共文化资源(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将其运用到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社区教育活动中,以此来增强群众对和谐社区建设的认同感。
第五,加强特色课程资源开发整合。教育者有目的的活动和受教育者的活动以教材为中介。教材在一定程度是衡量社区教育发展水平的测量器。有了很好的老师没有很好的教材,社区居民听完课后很难巩固和进行实践,教育的成效就大打折扣。开发和建设适用社区教育本土的特色课程教材,是社区教育既有效开展又适应本地特色的又一关键问题。从社区的实际出发,从居民的需要出发,开发本土化课程教材资源和社会管理方面的课程教材资源,形成适应本地特色课程和适应社区各个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需要的学习者为中心的教材体系。
推动社区教育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先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是社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和原动力。我们必须坚持“专兼结合”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着力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高和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首先,要大联盟,组建优秀的社区教育师资团队。社区教育是一门集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社区教育教师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选聘社区教育的教师要避免单一路径,要从社会教育资源中广募人才,要与行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社区等合作,充分挖掘本土化的“一流专家”及“民间高手”等参与社区教育,形成知识、智慧和技能的大互动、大联盟。要吸纳有一技之长和丰富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电工、木工、泥水工等师傅)”、“民间艺人(剪纸、绣花、裁缝、编织、民乐等专长者)”、“行业专家(农艺师、技师、企业家、律师、会计师等)”、和高校教师,组成社区教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使他们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4](P88-91)。在管理上,要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优化人才政策环境,不拘一格选人才;在组织上,要以社区教育学校为基点,以社区建设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将各具专长的社区教育教师组团作业,采取“项目团队”的人才聚集模式,建立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优秀团队,使社区教育师资团队在理念的宣传与实行、项目的策划与实施、课程设计与开展、活动组织与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团队作用[5](P77-78)。
其次,要加强社区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社区教育教师队伍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门化培训,让社区教育教师熟悉相关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同时,要建立社区教育工作坊,搭建业内学习平台,扩大教师交流和学习,提升教师的专长,不断提高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
发展社区教育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积极性意义,同时发展社区教育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社区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服务社会管理与创新的功能作用的进一步发挥,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社会组织及公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1]刘启东,丁 参.社区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2]陈金龙.社会管理需要公众参与[N].南方日报,2011-06-07.
[3]沈加民.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助力幸福社区构建[J].中国农村教育,2012(4).
[4]方素文.农村社区教育的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2(9).
[5]张连民,卫 喆.城市社区教育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