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更好地为群众说话

2013-04-12 15:38熊先志
关键词:湖南日报建议群众

熊先志

(湖南日报,湖南 长沙 410005)

党的十八大后,新任中宣部长刘奇葆在人民日报调研时,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十八大报告,整个报告145次出现“人民”二字。爱民之情、知民之心、畏民之念、惠民之能,成为当今的热词。作为记者,自然应该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者,言为民所建,策为民所献,力为民所出,文为民所乐。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需求。让新闻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归结起来,便是让新闻为群众说话。

让新闻为群众说话,要说的话很多很多,群众最想什么,最盼什么,最怕什么,最恼火什么,最讨厌什么?群众有哪些难心事、棘手事、不平事?这都需要记者们真心真情地走近群众、了解群众,进行深入的采访调研,像韬奋先生那样“热爱人民、真诚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一位老报人常常记住的一句话:“记者不为民说话,不如回家抱娃娃”,用新闻来为人民服务!

新闻为群众说话,具体有六招:

一、为群众的“困难”说话

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考察,看望了贫困的群众,并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扰解难。作为记者,应该牢牢记住这些话,时时想想这些话。不要忘了,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不要忘了,我们还有几千万城市低保人;不要忘了,还有许多面对情感危机、生活困境、精神贫困的弱势群体。

为群众的困难说话,说到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个平台,湖南日报记者做了大量采访工作,以2013年春节前后为例,报上发出了大量扶贫济困的新闻,如:

△ 中方县取消团拜会省钱给困难群众办年货;

△ 省财政下拨14亿补助资金保障春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 永定4万困难群众获春节“红包”;

△ 蓝山投巨资救助医疗困难群众;

△ 嘉禾4486户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难;

△ 我省查处欠薪案件1448件,追回拖欠农民工工资1.83亿元;

△ 社会各界齐施援手,县委书记四次探访,重燃患癌家庭希望;

△ 设立基金集体帮扶 溆浦情暖困难党员;

△ 岳阳贫困学子乐享2亿“民生红包”;

△ 长沙为31.7万困难群众发放1.7亿元度春节。

为群众困难说话,既可用笔,促机关团体帮扶解困;也可用活动,促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关注关爱,一道促困难解决。

为群众困难说话,群众不会忘记、且牢记在心,湖南日报就出现过“23年感恩”的事。23年前的1989年3月,报社收到一通讯员来稿,反映常德七一机械厂刘作发见义勇为救火负伤后生活陷入困境的事。经记者现场采访,湖南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救火勇士刘作发陷入困境》为题作了报道,并追踪报道,又开辟“刘作发现象大家谈”专栏,先后发稿59篇3万余字。时任省委书记的熊清泉作出批示,要求省民政厅帮助解决困难;再加上社会各界关心、帮助,使刘作发身体康复上班,家庭困难问题逐一得到解决。23年后,刘作发带上锦旗来报社感谢,成为“23年感恩”的轰动新闻。

轰动新闻还有很多很多。在我心中轰动30余年的,当数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日报两条为民解困的新闻:一条是《王崇伦抓豆腐》。王崇伦是哈尔滨市市委副书记,他听说群众吃豆腐难、花两个多月时间深抓细抓,解决了这个拖了十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使全市人均吃豆腐居全国大城市之冠。另一条是《唐志高被群众誉为“菜市长”》。唐志高是呼和浩特市副市长,他听到市民“买菜难、菜价贵”的声音后,用一年多时间狠抓强抓,改变了全市蔬菜供应紧张的状况,被市民称为“菜市长”。这两位市领导为民解困的新闻轰动全国,至今还留在我的心中,且常常波动。

二、为群众的“恼火”说话

李克强总理在湖北恩施冒雪走访村民群众时,问农民“有什么恼火事”。这一问轰动全国媒体。有人评论,多听群众“恼火”事,才能真正做到问政于民知得失、问需于民知冷暖、问计于民知虚实。还有人评论,知晓群众的“恼火”事,是我们工作得失的检验,是改进工作的标尺,是党和政府的重要执政资源。

新闻记者自然应多为群众的“恼火”说话,“恼火”中,可能有偏激的成分,可能有盲目的成分,可能有误解的成分,可能有消极的成分,也可能有超越道德和法律底线的成分,但是,“恼火”中包含着真实的民意,包含着现实的问题,包含着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记者一定要认真听、耐心听、虚心听、坚持听、广泛听,在听的过程中过滤梳理,听其实、记其要、弃其伪、保其真,听懂民意,听出新闻来,好为群众在新闻中说话。

有位老记者说得好,群众的“恼火”,常常含有社会的热点、利益的疼点、工作的难点、矛盾的焦点,只要认真调研思考,就能变成新闻。可以用读者来信登,可以用内参发,也可以写成新闻稿件当作要闻发。将“恼火”事变成新闻,打开其中的心结,理顺里面的矛盾,负情绪也能换成正能量。

多年的实践,群众的“恼火”变成了我手中的新闻:

我没有忘记,1991年3月,全国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我在湘潭建筑工地听取工人意见,有位老工人就说上“恼火”事:“领导说工人的建议都是半截子,不听不理,没什么意思!”有的说得更恼火:“文革时看不起知识分子,说成‘臭老九’,现在是只看重知识分子,看不起工人了!”这种“恼火”激发了我,我带着实习生上桃源采访,于当年9月4日发出稿件:《桃源县有色金属制品厂正确对待工人合理化建议“半截子建议”也设法实现》,并记上《编余小议》:《此举高明》,特别强调企业要尊重工人,尊重工人的合理化建议。

我没有忘记1989年元月,长沙停电严重,采访中听到市民的“恼火”话:“天天停电,小孩做作业都做不成,不像话,为什么老停我们的电,那些当干部的家为什么不停电?”我当即组织通讯员写出《电“老板”点蜡烛》稿件见报,说的就是省电力局局长家庭停电点蜡烛的事,以此抚平了市民的心灵。

我没有忘记1994年5月,几位女士在我家发牢骚:“现在医院不像话,只讲钱,不救命,昨天,长沙一家医院门诊部就死掉一人,没钱看就等死。”看病难、看病贵的“恼火”事促使我写出《“先救命,后谈钱”衡阳市中心医院好医德》见报。

我没有忘记1982年4月,一位长沙市民电话中的“恼火”话:“我跑了十多家商店买不上一包火柴,这么大的长沙城连一包火柴都买不上,太不像话,那些市长们忙啥去了!”这促我写成《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见报,长沙市脱销20多天的火柴又上市了,此稿获全国好新闻奖。

群众的“恼火”事,内情很复杂,有一时不懂的政策问题,有一时不通的“意气”问题,有一时不服的利益问题,这都需要记者在采访中认真再认真、深入再深入、研究再研究。

三、为群众的“疑惑”说话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舆论环境呈现出价值多元、内容多样、形态多变的特点,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交织并存,交流交融交锋成为常态,传言谣言多、批评质疑多、热点事件多,正误杂陈、虚实难辨、新旧交织、矛盾凸显,成为民众最大最多最常出现的疑惑,诸如物价上涨、分配不公、食品安全、官员腐败、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疑惑又与百姓直接相关。

面对百姓的疑惑,记者一定要主动介入、勇于触及、善于分析、重于疏导,做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器、疏导社会情绪的整流器、化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让疑惑缓解,让百姓安定。

为群众的疑惑说话,要敢说、会说、善说。要说清 “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实实在在地去“疑”解“惑。发生在2011年的全国性抢盐风波,是民众疑惑的大暴露,各媒体为破解疑惑,从四个方面大做文章,一是报道政府食盐的储备量,引导公众不必恐慌;二是请专家对碘盐的储藏进行一个科学分析,告诉大家过多储藏不科学,藏久了食盐会变质;三是挖掘抢购食盐过多,成为负担,后悔当初冲动行为的个案;四是跟进报道抢盐风波平息后的食盐市场情况,并配发相关言论,很快解除了大家对食盐风波的疑惑,疏导了情绪,消解了误会,回归了正常。

对全国性热点事件的疑惑要关注,对出现在本土的疑惑更要关注。三湘都市报的“华声焦点”很注重为本上疑惑说话,以2013年3月6日为例,便推出了《桔洲焰火屡遭质疑 记者揭秘幕后细节》为题的两个专版,既说出了疑惑的三大问题:“烧钱”烟花、“污染”烟花、“火药桶”烟花,又请专家、企业家、有关干部、有关群众解疑释惑,告诉人们烟花烧了一点钱,却挣了很多钱;烟花虽有污染,但一场桔子洲焰火仅相当于一台小汽车一年的排放量;烟火虽可能出事、伤人,但每场有200多安全卫士贴身守卫,尽管有十几万人看,也未出过事,做到了三年无事故。如此报道,人们既知道千年浏阳烟花出口占到全球60%,成为全球半壁江山的国际产业,也懂得了辩证地看烟花,通过文化、创意与环保的完善结合,让湖南烟花走得更远。

解疑释惑中,如果能抓住群众共同关注,带普遍性、带共性、又长期存在久难解决的问题,就更具导向性,诸如看病难看病烦问题,为许多百姓所诟病,特别是去中医院看病,因为需要抓中草药,队伍常常排出几十号甚至上百号,不少人埋怨药师手脚慢、埋怨“看病十分钟,抓药两小时”。但是当记者走进江苏省中医院的药房之后,发现药师们也在着急。《“黄药师”每天得走10公里》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从发药窗口到药柜最顶端,就10米左右,抓一味药一个来回就是20米,一张方子按照15味药计算,就要300米,平均一个人一天要配40张方子,也就是12000米。有时一味药要称两次,跑的次数还更多,粗略估计,一个配方的药师一天走的路有10公里左右,也就是400米的操场要走25圈。”即便如此,药师们仍然在想尽办法减少市民等待的时间,“为了加快速度,尽量少喝水,少上厕所……”看过这样的报道,百姓的疑惑也就慢慢消失了。

四、为群众的“诉求”说话

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这就必然引起群众的投诉突出。

凡是通过新闻热线向媒体求助或投诉者,大多是有难处、有委曲、有忧愁,需要关怀与帮助,需要媒体为他们维权。作为记者,不论“帮办”的路多么曲折、多么艰辛,都应义无反顾地一直向前,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新忧,我有所虑;民有所求,我有所助;民有所难,我有所救”,力求件件有回声,事事见实效。

湖南日报在报纸和网站开设的“投诉直通车”就很吸引读者,人们看到民众的投诉不断,记者的跟踪处理不断。以2013年3月29日来信专版的“投诉直通车”为例,就有《老人被抢12万元 派出所为何不立案》、《建校征地费用发生纠纷 村民锁住学校 学生无法上学》、《到邮政银行存款变成买保险》、《国安标清机顶盒为何总没货》等等投诉,通过记者的调查、协助,促使投诉的问题一步步缓解。

实践证明,为“诉求”说话总能起到促进作用。以《老人被抢12万元派出所为何不立案》为例,说是的长沙市一位75岁老人从银行取款后,上厕所被3名男子用刀威逼,抢走12万元。他到派出所报案,接待民警却说:这个案子没搞头,破不了案,不立案,要老人今后吸取教训。老人到报社投诉后,记者再打电话给派出所,回答说此事不可能发生,说报案者是个精神病。记者再次与老人的子女联系弄清真实情况后,再次与派出所商议,并告之详情,终于说服派出所立了案。

群众的诉求中反映出少数干部缺乏为民解困之心,漠视群众利益,使群众有难无助,有话难说,这就需要记者有一百个耐心,读懂群众的诉求,对群众诉求要上心,对群众疾苦要动心,对群众难处要关心,实实在在地为解决群众诉求而工作。湖南日报近日开设的《96258记者在你身边》专栏,针对读者朋友的诉求,专题采访调查,及时释疑解惑,提供帮助服务,欢迎读者投诉,让读者感受到记者在你身边,党报在你身边。如此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想必读者是欢迎的。

再往深处想,群众中的投诉五花八门,琐事、杂事、烦心事各式各样,不一定百分之百能解决,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给个答复,从情感上尊重读者。但是,能解决但不能立即解决的,记者也不能忘。吉首市双塘镇土家族聚集的一个村,为退耕还林中的问题投诉了9年,市纪委和双塘镇成立联合工作组,4次公示有关问题的账目,得到村民的认可,记者以《4次公示化解9年信访积案》作了报道,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让村民拉直了心头问号,驱除了心中迷雾,迎来了心里舒畅。

五、为群众的“建议”说话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翻阅古今历史,决定社会发展的、决定执政者兴衰的是人民。广纳群言,广集民智,为群众建议说话,是记者的基本职责。

众多媒体已经养成习惯,遇到大事先看看百姓的眼色,先听听百姓的建议。2013年“两会”前,人民日报就在人民网上开展“两会”调查:17个热点问题您最关心啥?湖南日报设立民生“7问”会客室,围绕“我的钱包能更鼓吗?”、“我们的空气能不能更清新?”、“我的孩子能否在城里有一张课桌?”、“我的股票能不能涨?”、“我的养老金能不能多一点?”、“我能不能少掏钱看好病?”、“我能住上保障房吗?”等7个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问民众、问代表、听建议。

湖南日报平时也注重为群众的建议说话,最令人难忘的是一则消息:《小学生1条建议促成政府决策 君山区3500万元铺就“民心路”》。市委书记在一所小学听到六年级的一位学生说:“我们每天上学,路经君山大道,坐在车子上颠得屁股好疼,可以把路修平坦些吗?”小学生的一句话促成政府决策,实在是德政善政的范例。

另据报道, 5年来湖南省政府系统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5819件,省政协提案3827件,有效地助推了“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

记者要为群众建议说好话,必须具备三颗心:

利用医院局域网资源,设定自费及有限定的药品、检查、诊疗项目提示和告知程序,让医生在诊疗中一目了然,并提高智能化提示和操作,规避自费知情投诉的产生。

一是敬畏之心。群众是记者之师,群众语言是最好的新闻语言,群众故事是最佳的新闻故事,群众建议是最亮的新闻题村。时刻记住圣人孟子的话:“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千万不可把群众同素质差、觉悟低、胡搅蛮缠连在一起。以党报记者的敬畏之心拜群众为师,问语言于民、问故事于民、问点子于民、问建议于民。

二是真诚之心。真诚是一种人生态度,工作中有真诚,则无事不克;生活中有真诚,则广结良缘;学习中有真诚,则学有所成。对群众的建议真诚,就必然能为建议说好话、写好文,即使群众建议不够完善,可以帮助促其完善;建议比较零散,可以促其互动集中;建议如有分歧意见,可以广听双方见解,促其统一,帮助提炼出最有价值的建议。面对百姓真诚,便能将民之所望变为采访所向,将民之建议变为新闻语言,再变为施政所向;使百姓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老有保养、住有宜居。

三是感恩之心。居里夫人说过:“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父老乡亲是衣食父母,记者,应该学会感恩,感激群众的无私帮教,感激群众的关心支持,感激群众对党报的信任,感恩心切,对群众建议才会爱之更切,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文为民所写,利为民所谋,让民众走上共同富、健康富、长期富之路。

六、为群众的“故事”说话

故事已成为新闻界的热词。2004年,“软实力”的首倡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提出,应将讲故事的能力看作是21世纪衡量一国国力的重要标准,指出“在一个全球信息时代,胜负还取决于哪个国家更会讲故事”。

如果说,理论是骨,故事就是血。骨血相融,稿件才有气韵。小小故事,也许在新闻中唱“配角”,却能为新闻主题增添亮丽之色,留下惊鸿一瞥。特别是群众的故事,真实、真情、真切、真心,生动、感动,再加上活动、互动,以故事动人,用故事感人,让故事导人,百姓无不高兴。

湖南日报有一个中国新闻名专栏:《老百姓的故事》,近日又推出《凡人善举——我身边的“活雷锋”》专栏。这两个栏目就因为为群众的故事说话,最受民众欢迎,名气也越来越大。这当中的故事都是百姓爱听爱看的故事,像桃源县马鬃岭镇木槎村农民郭顺初,将对人体有好处的硒元素与柑桔结合,种出畅销新疆、甘肃等地的“富硒柑桔”,成为“柑桔红人”的故事。像泸溪县兴隆场镇甘田坪村护林员康泽平,坚守山林16年的故事;像浏阳市张坊镇茶林村退休干部朱自明,靠捡垃圾支助贫困学子、支助救灾的故事;像长沙市年近7旬的退休教师宋树坤免费传艺、赠送乐器为孩子学音乐的故事,等等,着实打动人、教育人、启迪人。

要采写好群众的故事,记者必须变身,不是“为百姓写作”,而是把自己当作百姓去写作,沉下身、沉下心、沉下力,真正融入到群众中去,群众家里坐得下、粗茶淡饭吃得进、水酒土酒喝得下、家长里短聊得来、大事小事谈得拢、难题难事解得开,从群众的小事情上彰显大境界,从群众的小习惯中看出大智慧,从群众的小目标中挖掘大目标,从群众的小舞台上演出大剧目,采写出让群众想看乐看、看了还想看的新闻稿件。

故事的“最要”便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导人。“情动于衷而命笔,情注于笔而为文。触情于景,其景斑烂耀采;附情于事,其事婀娜动人,情意浓郁,感人至深。”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和老百性细谈、深谈、反复谈,挖小事、挖细节、挖故事,真情、真切、真心、真实地写好老百姓故事。并让故事有亮度,写出时代感,叩动广大读者的心弦;让故事有高度,奏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旋律和正能量,触动心灵、发人深省。

猜你喜欢
湖南日报建议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湖南日报》三论守好网络舆论阵地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报刊交邮发行公告
党报发展探新路 融合创造“新湖南”
建议答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