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慧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创和推进划分为四个阶段:1956—1966年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阶段;1978—1992年是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阶段;1989—2002年是江泽民坚持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阶段;2002年至今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阶段。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我国改革开放前走过的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的新路。党的十七大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经过五年的社会主义实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相比,党的十八大报告增加了三句话:“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了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攀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共中央在这时及时地提出这个鲜明的概念,标志着党的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全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解放的最高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1]看作是未来社会的理想。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今天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一切方针政策的制定,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应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指针。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袖人物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
共同富裕是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初衷,也是社会主义本质体现和根本原则。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在分享发展成果方面仍有较大差距,部分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在改善就业、住房、医疗、上学条件等方面,群众有更多期待。现在,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时间已经过半。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进共同富裕,任务繁重而艰巨。为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强调“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论述,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十七大报告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三个一”:一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面旗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毛泽东就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同时也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4]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5]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界定,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并在十七大报告论述的基础上加了三句话,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更加科学、完整。
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出最新概括,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第一次统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和开放性,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2011年胡锦涛的“七一讲话”,科学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这是30多年来我们党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容的全面系统的提炼和概括。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十八大报告首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6]13
旗帜的力量要靠道路来凝聚。道路决定出路,选择什么道路、坚持什么道路,历来是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旗帜又是以理论为载体和表现形式的。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旗帜居于统领地位,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旗帜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体现和展开;旗帜以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为支撑,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以旗帜为标志,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之中。
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新论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13。这个新概括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关于党的思想路线,中共几代领袖人物从不同角度加以强调,毛泽东强调实事求是,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胡锦涛强调求真务实。虽然他们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实质是相同的,就是无论中国的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而国情就是实际,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
毛泽东晚年因为对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一个什么发展阶段认识不清,致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不少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党的十三大把初级阶段问题提到全局的高度加以论述,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反复强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与前几次党代会不同的是,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高度,目的是让全党认清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全党从全局上和总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方向,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什么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作了深刻阐述和具体部署。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党的基本纲领的坚持、完善和深化,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86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的具体实践,首次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即“三位一体”总体布局。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更加明确地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重大问题缺乏始终一贯的科学认识,从而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研究现代化的进程问题。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7]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实践证明,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清醒地认识我国国情,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6]13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郑重提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四个特色”的新论断,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在本质上是实践着的,始终由实践来推进,由实践来检验,由实践来完善,实践特色必然要成为其首要特色。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理论依赖于实践,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伟大的实践必然产生伟大的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其深度、广度和影响力不亚于一场革命;而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极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适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之产生。在当代中国,只有紧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沃土,不断丰富其理论特色,才能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篇章。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列宁曾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从一开始就熔铸和展现着民族特色。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对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的大趋势,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搞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要增进社会主义民族化。只搞现代化,不抓民族化,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发展大格局中就难以形成自己的优势。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150年前的社会主义跟今天的社会主义,肯定有不同的内容,甚至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形态。时代是变动不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强调的是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顺应时代潮流而表现出的一种世界特性。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市场化都会让社会主义形态呈现出新的特色,这就叫时代特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要求我们各项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
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基础,理论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依据,民族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风格,时代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互相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之中。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91.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66.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8]列 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